北京青年报
微专业接地气自然赚人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5 09:00

这学期,清华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开设了一批微专业,主打“小而精”,虽然不授予学位,但人气十足。这类专业多由5到10门的课程模块组成。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还有部分在工作日晚上。目前,北京林业大学开设的自然教育、人工智能、碳中和与智慧环保3个微专业迎来首批新生,上班族成为课堂主力。(9月24日《北京晚报》)

微专业是指高校在主专业以外,围绕新兴职业领域,或某个特定学术领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养,提炼开设的学分少、时长短的课程。开设微专业是国内高校主动直面市场,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举措,旨在通过灵活且系统的培养,使学生在特定领域具备一定的学术专业素养和行业从业能力。

用北京林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吴健的话来说,微专业是学校的自选动作,属于非学历教育,聚焦的是小切口,目的是为当下热门领域培养专门人才。以自然教育微专业为例,学生通过学习,可以具备自然教育师的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后续取得国家自然教育师资格打好基础,未来可以从事自然保护地、城乡绿色空间等方面的教育工作。简言之,无论是在校生还是上班族,报读高校微专业,都可以给未来创造多一种可能。

尤其是对上班族来说,自愿给自己“补课”,报读高校微专业,更是难得。就算没有学历证书,学到一些实际应用知识,提高相关技能,也对未来的工作或寻找新的工作有帮助,或让生活变得更有品质。就像去青年夜校、青年午校上课的风潮在青年群体中流行一样,去高校读微专业,为新时代青年拓宽视野、提升自我、丰富生活提供了新选择。上班族已成一些微专业的课堂主力,这再次证明,年轻人存在着旺盛的精神文化需求。

既然微专业是非学历教育,靠什么赚人气?靠的是接地气。比如个别高校开设的“公务员素养与能力”微专业,其课程之一“公考实务”教授学生申论、行政职业能力测试等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应试能力,此外还有公务礼仪、公文写作、行政思维与行政能力提升等应用性课程。微专业接地气,既能服务在校生日后高质量就业,也能让上班族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总体来说,高校开设微专业是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益助力。学习型社会是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社会,其要义在于以学习促进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如果学科背景和知识能力太单一,已无法适应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以学习促进发展,才能应对未来的挑战。高校开设微专业,是把教育触角延伸到社会、助力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力实践,有助于更多社会成员实现“想学就可以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什么有用就学什么”。

尽管微专业具有很高的工具性价值,对学生和公众具有较大的吸引力,但高校开设微专业也不能急功近利、盲目跟风。关键是先要对市场进行调研,精准锚定市场需求,还应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等情况,努力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文/针未尖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微专业这块“试验田”值得深耕细作
光明日报 2024-11-12
北青快评 | 让微专业更好助力创新人才培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4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香”在哪
中国青年报 2024-11-04
高校纷纷开设微专业,教改“试验田”期待多方助力
中国青年报 2024-11-04
微专业缘何受热捧(人民时评)
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4-10-27
高校课堂又有充电新模式 “小而精”的微专业为何人气爆棚?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25
微专业缘何受热捧
人民日报 2024-10-22
北京部分高校周末开设微专业,上班族成课堂主力
首都教育 2024-09-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