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Qnews|多名博主发“孩子被养成白眼狼” 雷同视频是给心理咨询机构拉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3 23:23

“含辛茹苦十几年,将孩子养成了‘白眼狼’。”近日,有网友发现不少自媒体博主都发布了文案极其雷同的短视频,主题都是家长吐槽孩子沉迷网络,养成了“白眼狼”“仇人”。北京青年报记者以家长身份和这些视频的发布者取得联系后,发布者都称,他家的孩子经过心理疏导,已回归正轨,并推荐“有效果”的心理疏导机构。

进一步调查显示,一些发布吐槽孩子主题的自媒体博主在沟通中出现了前后矛盾的情况。比如有的自媒体博主在视频中称被“女儿”气哭了,但在和记者沟通时,说家里只有一个独生儿子。一些自媒体博主推荐的心理疏导机构会发布招聘信息,寻求引流客服人员,任务是在网上拿到有需求家长的联系方式,发给销售人员赚取提成。

有律师称,发布虚假信息的网络引流行为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幕后机构及相关人员或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多个自媒体播主发视频哭诉“孩子养成白眼狼”背后 都在推荐心理咨询机构

视频画面中是一名泪流满面的母亲,搭配的文字中,母亲称含辛茹苦十几年,将孩子养成了“白眼狼”,因为孩子回家就“躺平”玩手机,只能为孩子办了休学。家长劝说孩子,反被孩子一顿骂。以至于母亲哭诉:“崩溃了,还有同款的孩子么?”

有网友注意到,近日类似的视频竟大量出现在短视频平台上,内容基本都是家长在吐槽自家孩子出现沉迷网络、爱玩手机、厌学等情况,一些情况严重的孩子甚至不得不休学、退学,或者和家长发生严重争吵。甚至在多名家长发布的视频中,吐槽孩子的话竟然一模一样。有网友怀疑,为何会出现这么多有着雷同文案的视频呢?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网络上近期确实出现了大量以家长吐槽孩子为主题的雷同文案短视频。

9月3日,短视频博主小代(化名)发视频称:“儿子休学在家躺平,每天除了打游戏就是睡,几十年养了一个白眼狼,一口一个‘你快滚’。管教也没有用,有多少父母正在渡劫?想放手又舍不得。”视频中可以看到一名身着黑衣服的女子,不停用手抹着眼泪。这段视频收到了超过2.2万条评论,2.3万个点赞。有网友在评论区评论称:“不要难过了,不止你家孩子是这样,我家的也是,头疼又头大。”

北青报记者以有类似经历的家长身份,和小代取得了联系。博主称她家孩子以前因为玩手机不去上学,她也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但孩子目前经过疏导,心态已经转变好了。小代还提醒说,不要带孩子去医院,因为“孩子肯定抵触这个,你要带他去医院,他会更叛逆的”。

随后,小代发来了一名“给孩子做过疏导”的山东某心理咨询机构的林老师的联系方式。林老师表示,给孩子做心理疏导后,可以摆脱网瘾,提高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开始理解、体谅家人。他们可以冒充游戏玩家,去添加并成为孩子游戏账号里的好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的价值观,或者冒充社交软件上的陌生人去加孩子的好友,成为孩子的朋友后,去引导孩子的认知。针对高中生的心理疏导,根据老师水平,价格从13800元到22800元不等。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价格则从16800元到25800元不等。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在短视频平台上,还有另一名短视频博主小田(化名),使用了和前述视频一模一样的文案,吐槽孩子是“白眼狼”。唯一不同的是画面中哭泣的母亲换成了另一名女子。

小田向北青报记者表示,她的孩子经过心理老师的辅导,如今已经回到学校了,并将这名心理老师的联系方式发了过来。心理老师介绍,其所属的心理咨询机构位于河北。老师们会注册孩子常玩的游戏和社交账号,以陌生朋友的身份去接触孩子,用聊天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两个月的疏导过程收费12980元。

北青报记者以家长的身份联系了多名发布了“孩子成为白眼狼”主题视频的自媒体博主,他们发布的视频均未提示视频系虚构。有3名博主均在聊天后推荐了前述的山东某心理咨询机构老师,称孩子经过该机构的疏导,已经脱离网瘾恢复正常。

有自媒体博主发视频说“被女儿气哭” 沟通时却说家中只有独生儿子

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多名发布此类“孩子成为白眼狼”主题视频的博主,在陈述中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

一名自媒体博主小宁(化名)在9月11日发布了一段女子泪流满面的视频,配文称:“又被女儿气哭了,又开始不去学校了,只能办休学了。天天什么也不干,还不能说,一说她就急眼,崩溃了,还有同款孩子吗?”

然而,这名在视频里自称“被女儿气哭”的自媒体博主,在向北青报记者推荐心理咨询机构老师的过程中,称她只有一个15岁的独生儿子。

另一名自媒体博主小静(化名)9月12日发布了一段女子泪流满面的视频,配文称其儿子读初三,“不听话,忽然不去学校,在家玩游戏,动不动发脾气。”在和北青报记者沟通时,小静说她的儿子今年17岁,通过位于山东德州的一家心理咨询机构引导,心态恢复正常了,并将该心理咨询机构的王老师的联系方式提供过来。

然而在另一次电话沟通时,接电话的男子自称是小静的儿子,今年20岁,并自称是在两年前接受了心理咨询机构的疏导。

小静推荐的王老师称,该机构可以帮忙解决青少年学习困难、辍学厌学、沉迷游戏等问题。老师会利用游戏、群聊、远房亲戚等方式和孩子成为好友,用隐性方式了解孩子的内心,以此疏导情绪解决问题。这样的疏导根据老师的水平和孩子的年龄,价格从11980元到29980元不等。

此外,近日有一名自媒体博主发布视频称,其含辛茹苦15年养了两只“白眼狼”,孩子不写作业,整天玩游戏。视频中的画面是两名站在教室黑板前的少年的照片。然而北青报记者调查发现,这张照片早在2021年就出现在了社交媒体上,其中一名照片发布者表示,他是照片中的少年之一,发布视频的自媒体博主并非其家长。照片中的另一名少年表示,自媒体博主发布的视频令他感到名誉受损了。

心理咨询机构招募引流客服 称要收集有需求家长的联系方式发给销售人员以获取提成

北青报记者注意到,前述位于山东德州的心理咨询机构发布了课程销售顾问等职位的招聘信息。机构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该职位主要负责短视频平台、社交平台上的引流客服。

人力资源经理介绍,客服引流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家庭教育方面有需求的家长,机构方面会提供相应的引流话术。此外,客服还要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作品,并回复网友的消息,手机等都由公司提供。

一名自称是家长的自媒体博主则给北青报记者推荐了山东济南的心理咨询机构,该机构发布的招聘启事显示,机构正在招募短视频爱好者,工作时只需要发布该机构提供的视频,并用私信、评论进行回复。机构会给员工提供手机、短视频平台的账号和剪辑好的视频。

该机构的人力资源经理表示,机构主要是做亲子家庭教育,帮助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服务。招聘岗位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进行线上引流,收集有需求家长的联系方式,然后将“资源”发给销售老师,销售老师会给引流者开单提成。需要应聘者发布的视频也都是亲子家庭教育类的主题,不需要应聘者去剪辑。

天眼查App发布的信息显示,该心理咨询机构曾在今年5月因对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宣传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被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处以2万元的罚款。

心理专家:“隐蔽式介入”存在欺骗行为 短期可能有效 长期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心理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胡平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些心理咨询机构使用的冒充游戏好友或社交平台陌生人,去和孩子沟通、疏导的做法,其实有违心理学的伦理。“一般来说,我们在心理治疗和干预的过程中,是不能对干预对象隐瞒身份的。这种所谓的‘隐蔽式介入’方法存在欺骗行为。假装孩子的朋友获取孩子的信任,可能在短期收获一定‘效果’,但是长期来看,会造成孩子对社会普遍信任的怀疑,反而不利于孩子形成健康的社会心理。”

此外,胡平表示,线上的“隐蔽式介入”疏导存在很大的不可控性,很难控制最后出现的结果。

针对有自媒体博主在和记者沟通时,提出“不要带孩子去医院”的说法。胡平认为,如果家长不确定孩子的身心状况,去正规医院排查是合理的。“面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家长作为第一负责人是非常重要的,要和孩子真诚沟通,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和他所处的环境。”

“当家长跟孩子之间出现问题时,人们往往只会看到问题的表征,也就是孩子不听话,或者无法满足家长的期待,但其实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很重要。”胡平建议,当家长和孩子之间出现矛盾时,家长要保持自身的心理健康,建构一个相对包容和谐的沟通环境,同时不能把问题甩锅给孩子,或者一昧认为外界心理干预可以直接解决问题,“家长往往站在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去思考一个未成年人的问题,家长也需要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去学习如何做家长。”

律师:如用虚假信息网络引流侵犯消费者知情权  相关人员或要承担法律责任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告诉北青报记者,如果有自媒体博主冒充家长的身份,在网络上虚构孩子沉迷网络、休学、成为“白眼狼”等情节,利用大家的同情和关注,来给心理咨询机构引流,则不仅涉嫌虚假宣传,还可能构成侵权。

韩骁说,《网络安全法》中规定,任何个人和组织不得利用网络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发布虚假信息的网络引流行为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一方面,它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使消费者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受到欺骗;另一方面,它也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对诚信守法的企业和个人造成了不公平的竞争压力。

韩骁说,有些虚构的视频可能搭配了他人的视频或照片,这种行为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虚假视频背后的机构及相关人员或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此外,韩骁表示,《民法典》中规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作为承载引流视频发布、传播的短视频平台,应承担起自身的责任,主动维护好网络环境。

律师提醒,“引流”作为网络营销策略之一,企业与个人在策划与进行引流活动时,务必深入研究并严格遵守《广告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确保活动内容真实、合法,避免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以免不慎触碰法律红线。对于广大公众而言,提升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与法律素养至关重要。在享受互联网便利的同时,应时刻保持警惕,对不明来源的招聘信息及网络推广信息保持审慎态度,通过官方渠道验证信息真实性,避免成为非法引流的受害者或无意识中的传播者。市民一旦发现非法引流行为,应主动通过正规渠道向市场监管部门或相关互联网平台举报,形成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共同守护网络空间的清朗与安全。

实习生 史辉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屈畅
编辑/王朝
校对/李建良

相关阅读
专业心理咨询师走进社区 打造青少年家门口的心理健康“社区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9
心理咨询治疗费用太高又成患者“心病”
法治日报 2024-05-15
咨询一次数百元至数千元 心理咨询治疗费用太高又成患者“心病”
法治日报 2024-05-15
心理咨询室100%覆盖应成大学标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9
心理咨询室100%覆盖应成大学标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9
刷满课时就能当心理咨询师? 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乱象调查
法治日报 2023-11-22
刷满课时就能当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乱象调查
法治日报 2023-11-22
刷满课时就能当心理咨询师?心理咨询师培训市场乱象调查
法治日报 2023-11-2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