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生活|拥抱当下生活 非遗“city不city”?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9 17:00

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更要寻求与当下生活的链接。非遗需要当代表达,主动向当下生活靠近。

在年轻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的联手合作下,非遗与现代结合,呈现出丰富多元的创新表达。近日,“非遗city不city”登上社交平台热榜。

跨越地域文化界限非遗走上街头走进生活

2023年,City walk(城市漫步)一词火爆出圈,大理、泉州等小众非遗旅行城市,确山打铁花、泉州簪花等非遗手工艺,宁海耍牙、查干湖冬捕等非遗旅行体验,成为Walker们出行的反向旅行密码。

在这个过程中,非遗不再是曲高和寡的传统手艺,而是随着Walker们的脚步穿梭于各地街头,成为一种很新很小众的旅行方式。网络热梗“city不city”(意指“洋气不洋气”)成为人们City walk时心照不宣的口头禅。

当非遗走上街头、走进生活,成为年轻人情绪输出、寻找人生价值的第二曲线。

“这几天在西昌探索彝族非遗文化,彝族服装太city了!”外国网友“保保熊”在四川省西昌市游玩时拍下的视频带火了“非遗city不city”热梗,他惊叹于这里每个彝族家庭都会做衣服。并且,由于各个家庭的“妈妈”们是通过自己的想象和灵感来创作,所以每件衣服各有特色、不尽相同。

“最能代表竹子气节的是中国人!”从砍竹、刮青、破竹、分层、刮削,到染色、分丝、匀丝、编织……道明竹编的团扇、箱包优雅且精美——既是“乡村超模”又是百万自媒体博主的国际名模李旖旎,发布了“让中国人看到中国的美”的系列视频,让网友们看到非遗变city的方式不只在T台。

非遗,正逐渐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社交媒介。在国际舞台上,非遗更是跨越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

传承人与设计师“结对子”非遗扎染碰撞时装秀款

一门传统手艺,能否具有年轻的生命力,取决于手艺人的心态与思维。在社交平台上,传承人与新锐设计师开始“结对子”、做共创。

时装设计师陈盛韬,于2023年入围LVMH Prize 大奖赛的半决赛,这位来自山城重庆的95后男孩,正在时尚圈崭露头角。他的创意源泉并不局限于书籍、电影或艺术品,而是植根于对生活、街头、人物的关注。

大理喜洲镇周城村人张翰敏,是白族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为传承家乡扎染技艺,她于2012年放弃了北京的工作,返乡创立了个人品牌,全身心投入到大理扎染的推广与创新之中。

今年5月,陈盛韬因小红书“非遗上新”公益扶持计划前往大理,和张翰敏结为共创对子。设计师选择非常规的扎染面料公爵绸、顺纡真丝来制作成衣。为染出最满意的颜色,双方历经几十次的尝试,最终共创出《玫瑰骑士》植物染套装、《烟花玫瑰》真丝顺纡礼裙、《釉面绣片品红扎染裙》《黄金曼陀罗》白族扎染绸缎大衣等非遗时装作品。这些作品作为“非遗上新”云南站新品孵化的最新成果,于近日在中国国际时装周上发布。

变身潮流服饰非遗生活化、时尚化

白族扎染制成绸缎大衣、彝族绳编制成流苏长裙,白族甲马版画的老手艺做成妙趣横生的“握手”包包,彝族扎染手工制作造型“蠢萌”的布艺龙挂件……设计师是连接传统非遗与现代生活的关键主体,他们利用专业视野在传统非遗的审美风格、产品材料、制作工艺、功能应用等方面进行创新转化,将古老非遗转变为受年轻人喜爱的潮流服饰,受年轻人认可的生活方式。

如何让非遗生活化、时尚化?作为链接多方资源的平台,小红书成立了非遗专项扶持基金,面向全网招募“非遗主理人”。平台将关注并赋能掌握精湛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助力他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非遗技艺;同时,聚焦于传统非遗的现代应用,通过创新设计,让非遗产品融入现代生活场景,孵化出既受年轻人喜爱又具差异化的非遗时尚新品;此外还将助力非遗工坊打造独特的品牌IP,提升其影响力。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陈斯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镜头连中外 | 楚雄彝绣“秀”巴黎
新华社 2024-10-28
新知|新时代设计赋能 “非遗”上新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4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楚雄彝绣 从“乡村T台”走向世界时装周
工人日报 2024-03-12
150余项中国非遗传统工艺在皖“赶大集”
中国新闻网 2023-11-11
潮流|服装秀首次亮相中国非遗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22
滇山云水尽显非遗之美 《非遗里的中国》5月13日开启云南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5-12
让非遗“活化石”融入现代生活
人民日报 2023-04-06
秀场|熊英·盖娅传说非遗时尚大秀在京举行
新华社 2023-03-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