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投入近70亿实施项目800多个 北京对口援藏30年1280余名干部人才前往阳光之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7 17:23

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的高原神秘之地,拥有独特的人文风光和地理奇观。西藏的省会城市拉萨,因为大多数时间阳光普照,也被人称为阳光之城。

8月底9月初,北京青年报记者专程前往拉萨当地探访了解到,30年来,北京市派出10批共1280余名援藏干部人才,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4个区县(通州区-城关区,门头沟区-堆龙德庆区,东城区-当雄县,顺义区-尼木县)。他们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影响,同当地各族干部群众一道,为西藏的发展共同出力。围绕医疗、教育等领域,北京市累计投入援藏资金近70亿,实施援藏项目800多个,其中80%以上投入到民生和基层领域,为拉萨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

北京援藏向重点领域输血 助力拉萨高质量发展

走在西藏拉萨街头,到处都能见到北京对口援藏30周年的标语,当地人对来自北京的助力深有感触。

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定,北京市对口支援西藏拉萨市城关区、堆龙德庆县(目前已撤县改区)、当雄县、尼木县。于是,北京从人才、资金、产业以及科技、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全力开展对口支援。

8月29日,北青报记者来到北京援建的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探访,这是迄今全国援藏项目中单体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项目,获得“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该中心占地387亩,建筑面积达6.9万平方米,2014年竣工后投入使用。体育场可容纳观众2万人,体育馆拥有4000个座位。与文体中心相邻的牦牛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牦牛主题博物馆,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了解西藏牦牛文化。提起北京援藏带来的改变,当地干部群众都伸出了大拇指。

在实施“组团式”医疗援藏方面,北京先后派出援藏医生近400人次到拉萨工作,按照“一院主责、多院帮扶”模式,友谊医院牵头22家市属医院共同参与,开展“以院包科”科室达11个,助力拉萨市人民医院成为西藏自治区率先完成“创三甲”的医院。

“组团式”教育援藏方面,北京选派优秀教师300余人次赴拉萨支教,所有援藏教师与当地青年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指导帮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培养教师骨干300多名。近千名拉萨教师到北京教研学习,跨越式提升当地教育教学水平。近年来,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拉萨市北京中学高考上线率均超过90%。

另外,北京精准实施“民生福祉”工程,助力提升拉萨人民的获得感。据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北京援藏指挥部严格落实基层民生资金达到80%以上要求,额外支持拉萨市5.3亿元用于脱贫攻坚,助力拉萨市“两区两县”1.8万贫困人口脱贫,率先完成脱贫任务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支持拉萨市“两区两县”实施“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安居工程、村居基础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等,不断增强基层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尼木县太阳能供暖工程有效改善了边远农牧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解决当地260多户2800余人住房供暖问题。“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健康饮水项目,在堆龙德庆区系统建设给水管道、蓄水池、过滤台等设备设施,布局100余处直饮水站,让当地老百姓喝上“健康水”,惠及2.6万户9万余人。

“十四五”以来北京援助拉萨资金11.4亿元  聚焦民生和基层建设

“北京30年的对口援藏,为拉萨带来了党政干部、教育医疗、基层治理、产业发展等各方面的人才,这里的变化有目共睹。”9月3日,拉萨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尼玛次旦在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北京对口援藏重点项目的落实情况时说,北京援建了西藏牦牛博物馆、拉萨市群众文化体育中心、拉萨德吉罗布儿童主题乐园等重大项目,30年来,两地交往交流交融成果丰硕,产业和文化教育支援成效显著,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高质高效完成对口援藏各项任务。“在历次援藏综合绩效考核中,北京市和拉萨市被国家评为综合绩效较为突出授受双方,始终位列全国援藏省市和地市的第一方阵。”

特别是“十四五”以来,北京援助累计投入资金达11.4亿元,援建项目76个,着力加强智力援藏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坚持对口援藏“输血”向“造血”转变,组建招商团队,助力拉萨特色农牧业、文化旅游、大数据等高质量产业发展。

尼玛次旦介绍,北京对口援藏30年来,工作重点、合作模式等很多方面有行之有效的工作变化和效率提升。

从固投项目援建方式来看,以前的“交钥匙”逐步转变为“交支票”方式,坚持“交支票”不交责任,援受双方要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形成责任共担、联合推动的工作机制。

从“组团式”工作形式来看,实现从教育、医疗“大组团”式援藏到城市规划建设、信息化、综合交通、市场、旅游等“小组团”援藏模式,全面铺开拉萨新阶段高质量发展。

从基层保障和改善民生来看,按照援藏资金8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用于县及县以下基层的要求,进一步聚焦脱贫攻坚的重点和难点,统筹做好精准脱贫和防止返贫工作,不断巩固脱贫成果,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提升农牧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西藏大学读书(2002-2006)期间,南环、北环都看不到像样的建筑,城市建设方面无法与内地相比。随着北京援藏资金和干部人才对拉萨的帮助越来越大,现在拉萨的城市变化有目共睹。”尼玛次旦还从个人感受方面谈到了自己的看法,“基础设施的改善,也带动了生活条件的变化。现在农牧民和居民的收入大量增加,到农田干活可以骑上摩托车甚至开着汽车,人口的整体素质和幸福指数有了很大提升。”

从接受方的角度,尼玛次旦认为,资金和人才的援助都很重要,相比于资金投入,人才队伍则是拉萨更为急需的。

北京专家现场指导 增强当地群众发展内生动力

“得知北京援建的种植大棚开始招商,我第一个报了名,承包三个大棚,每个棚有七分地的面积。”9月2日,拉萨市尼木县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的村民扎西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今年30岁,之前在拉萨打工,由于距家较远,平时很少回家,“承包大棚之后,在这里种植蔬菜,我就可以在家门口工作了。”

扎西说,承包大棚之后,他反季节种植辣椒,获得了很好的收入,比外出打工效益更好。不过,从2023年开始,在北京顺义的农业技术专家指导下,旁边的一个农户在大棚内种植草莓,能获得七八万元收入,让自己很是心动,所以拿出一个大棚试种草莓。“专家过来指导我们翻土、杀菌、晾晒、起垄……等再过几天就能种植草莓了。而且种出的草莓也不愁销路,赶在来年春天上市,前景很好。”

北青报记者采访中获悉,在援藏团队的协调下,2023年、2024年,“天路一期”“天路二期”项目启动,8760棵美早樱桃树苗由内地成功栽种至吞弥产业园区,同时指导栽种9000株草莓。 

自2023年6月起,北京市顺义区龙湾屯镇机关干部和6名种植专家,结合尼木县海拔、气候、光照、基础设施等条件,先后10多次到达吞弥产业园区,指导改造大棚完成水电改造,提升视频、温控设备等基础设施。种植专家的介入,让当地村民信心倍增。

北青报记者经过连续多日采访获悉,北京市对拉萨的援助不但体现在农业上,更体现在教育、医疗等方面。2014年,北京率先开展“组团式”教育援藏。2016年,北京“组团式”援藏模式得到中央肯定,由北京投资建设的拉萨北京实验中学更是成为全国“组团式”教育援藏起始校和样板校。截至2023年8月,北京市共选派“组团式”教育人才299人(339人次)。

高中地理老师白玛曲吉从2015年来到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工作,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历程。她认为,首都的师资力量在教育援藏方面为拉萨带来不一样的活力。拉萨北京实验中学雏鹰班的初中二年级学生达娃曲西,与北京的中学生结为笔友,定期通信。2023年10月,她和同学一起参加了前往北京的学习交流活动,走进北师大燕化附中的校园与同学们一起读书,获得了特别的学习经历和体验。“感谢北京人民给我们的帮助,我长大后,希望成为一名捍卫法律尊严的律师。”她说。

在医疗方面,北京市更是发挥所长,派出一批批的专家和医生奔赴拉萨。2015年以来,北京市共派出专家190人次支援拉萨市人民医院,无论是硬件设施、诊治水平,还是就医环境都有了极大改善。2017年拉萨市人民医院在全区率先完成“三甲”创建工作。

北京投入援藏资金3000万元投建当雄县自来水厂,投资6300万扶持西藏净土乳业项目发展壮大……一个个民生项目的实施,一桩桩感人肺腑的帮扶,都体现了北京援藏的无私无畏。接受采访的拉萨当地居民均表示,将永远铭记北京人民的深情厚谊。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编辑/王朝
校对/王唅

相关阅读
“大病不出藏” 北京对口援藏30周年 医疗帮扶成果显著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0-12
北汽集团与拉萨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助力北京市对口援藏再上新台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产业援藏:北京助力拉萨居民喝上本地奶 高原试种草莓和樱桃初见成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1
医疗援藏:北京力量助力拉萨医院创三甲 为当地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9
教育援藏:10年北京选派“组团式”教育人才299人 拉萨北京实验中学已成当地样板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8
文化援藏:北京援建西藏规模最大群众文体中心 牦牛博物馆成游客打卡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7
北京援藏30周年 2024年京拉“心连心”艺术周文艺汇演在京上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0
顺义龙湾屯镇2000株樱桃树苗运往西藏尼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0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