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千里骑行上大学是一场特殊的成长之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6 07:28

近日,湖南大学校门口出现两个戴着头盔的骑行身影,远看清瘦、近看黢黑,一位少年在前,一位大叔紧跟其后,向迎接的老师们挥手打着招呼。这位少年叫靳书宁,是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新生,跟在他身后的是他父亲。父子俩一同从山东青岛出发,历时14天,实际骑行1413公里,一路抵达湖南大学。

高考之后,很多准大一新生都会相约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但不远千里骑着自行车上大学的,应该不多见。正因如此,“14天骑行1413公里,爸爸陪我上大学”的消息一经传播,迅速引发了公众关注。

在快节奏的当下,骑着自行车去上大学,无疑是一种“慢生活”,也是一次深入了解社会、体验生活的好机会。在旅途中,骑行者会经过不同的城市、乡村和自然景观,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这些经历不仅让骑行者更加了解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父亲的“保驾护航”,也用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是保护孩子的那座大山。

为了尽力捕捉沿途中的湖光山色、人文风情,父子俩选择了不少乡道、县道,边走边停,欣赏沿途的乡村风光,体会当地的风土人情。“慢”下来之后,从小生长在北方的靳书宁有了近距离观察南方的机会:他认识了一些没见过的庄稼,品尝到了“花椒茶”,体验了南方村庄的怡然自得……这些见识,如果不是这一趟骑行的独特经历,很难从书本上获得。

千里骑行上大学,看似“拉风”,实则要面对多重考验与挑战。除了做好攻略之外,还需要面对身体上的疲惫与旅途中遇到的各种突发问题。为尽可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靳爸爸这次选择了完全放手,“全程的联系住宿、购买物资,以及路线导航等等,都由儿子负责”。正因为经历了种种“艰难险阻”,在正式到达学校的那一刻,靳书宁才体会到了难以言表的成就感。这样的一番磨砺,会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有助于培养不屈不挠的精神,为战胜今后可能遇到的坎坷曲折奠定坚实的基础。

 千里骑行上大学,是一场特殊而意义非凡的成长之旅,以“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开启自己的大学生涯,展现了新一代学子激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不仅考验了参与者的体力和耐力,更让他们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理解社会、如何认识自己以及如何传递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

今年除了靳书宁之外,前不久媒体还报道了两起“千里走单骑”上大学:江西少年丁文鑫骑行15天、1328公里到北京大学报到;山东淄博小伙王家一铭从淄博骑自行车去南昌大学报到,骑行里程也达到了一千多公里。

当然,为千里骑行上大学点赞,并不是倡导大家都来效仿学习。实事求是地讲,并不是所有学子都具有骑行报到的实力,需要量力而行。上述见诸报道的几位大学生,基本上都是骑行爱好者,本身具备了一定的基础。靳书宁在出发前,为了让体力能跟得上,父子俩还利用20天时间每天骑行20公里,进行了适应性训练。如果没有任何基础与准备就上路,那就是盲目跟风,结果可想而知。万一出了意外,更是悔之晚矣。培养自己的自主能力,并不是只有骑行报到一种方式,独立的关键在于精神层面,而不能简单等同于某种外在形式。究竟怎么做,可以因人而异,切莫刻意强求。

文/胡欣红

编辑/姬源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