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赏读|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14:00

《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毛美棠 等著 / 饶平如 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贝贝特

本书是“平如美棠”系列的第三部,以近百封家书,展现平如美棠和他们的子女在时代洪流中的变化轨迹。

1973年至1979年,饶平如下放安徽,毛美棠留在上海照顾家庭。不久,家中年长的孩子们也响应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去江西下乡。分散在各地的家庭成员,连接他们亲情的,是一封封往来两地的家书。本书收录了饶平如在1973年到1979年之间收到的来自妻子美棠和孩子的71封家书。在通讯不便的年代,一封封家书里,他们互相汇报生活近况,通报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给对方出谋划策,家书支撑他们度过了三地分散的艰难时期,也是那个年代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生活的真实侧写。

赏读

后来他们怎么了

1925年,毛美棠出生在江西抚州南城县。美棠的祖父白手起家,创起一家中药店“毛福春中药店”。父亲接手家业,又开出许多分店,生意多在福建与汉口,美棠小时候在汉口租界长大。

美棠有个因病致哑的姐姐,家中自然把这个小姑娘当掌上明珠。她上了汉口一家教会学校辅仁小学,上下学有丫鬟跟随护卫。美棠聪明又好胜,每次全班考试能拿第二名,只有一个刻苦的女同学总是考赢她。

美棠从小和姐姐攀比压岁钱,10岁就能帮父亲的账房先生写邮包,在辅仁小学的彩色地砖路上练习淑女的走路身段,去顶要好的女同学宝珍家的舞厅跳舞……这是20岁之前的美棠。这些年少往事都是美棠后来告诉饶平如的。再后来,饶平如在他90 岁的时候,把这些都写进了《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里。

1946年抗战胜利,军官饶平如跟随父亲去临川,向美棠家提亲。平如一眼望见一位面容姣好、年约二十的小姐在窗前借天光揽镜自照,左手拿了支口红在专心涂抹——她没看到他,他心知就是她。

1948年农历八月,美棠嫁给了平如,两人在江西大旅社举行了盛大的婚礼,观礼的宾客200余人,证婚人请的是时任江西省省主席。两人在江西大旅社门口拍的结婚照至今悬挂在平如家的客厅。

成婚后平如离开军队,这两年,两人辗转徐州、南昌、临川、贵州,尝试做点小生意。新婚燕尔的小夫妻,虽是谋生找工作,跟逃难的队伍一起坐火车,竟觉得一路风光旖旎,仿佛拖长了的蜜月旅行。一路防偷防盗的慌乱旅程,过后也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

1950年12月,饶平如先去上海,在十三舅创办的大德医院当会计。后来他在新永安路18 号花七两金子订下两间房,自此,饶家在这个屋檐下度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1950年至1956年, 这对恩爱夫妻生下五个子女:希曾(1950 年)、申曾(国宾,1952 年)、乐曾(乐乐,1953 年)、顺曾(毛头,1954 年)、韵鸿(小红,1956 年)。这应该是这个家庭最美满祥和的几年。美棠常去参加大德医院的工会舞会,两人一起去看电影,一一对付孩子们的调皮。饶平如给孩子们做了一本大画册,封面题“大家画”,孩子们在画册上画下了自己的理想。

然而,1958 年,灭顶之灾降临在这个家庭头上。饶平如赴安徽劳教,自此以后,至1979 年平反回家,这个家庭经历了20 多年的分离。

在这分离的20 多年,饶平如每年春节回家探亲一次。其余的时间,只能靠书信来往互通消息。如今,这些书信大多已经散失,平如写给美棠的没有保存下来,保存较为完整的,是1973 年至1979 年间美棠和孩子们写给平如的家书。

美棠少女时代过的是时髦女学生的生活,在汉口租界,上公园、逛商店、进餐馆、看电影,没有为生计发过愁。

1951 年定居上海后,平如当会计又当编辑,收入够养活一家。两人又都爱好文艺,闲暇时跳跳舞,看看电影,平如嘲笑美棠抗战期间避居乡下,将田里的秧苗误以为韭菜,美棠揶揄平如去菜市场分不清卷心菜和黄芽菜。

平如被送去安徽劳教,最大的孩子才9 岁,最小的不到2 岁,家中还有年老多病的岳母。美棠这一年才33 岁,一个人带着五个孩子和老母亲留在上海。

家里全靠美棠一个人。她从1960 年开始,去黄浦区的里弄生产组工作,好歹有了一份收入。上海的里弄生产组始办于1958 年, 那时上海要建成国内最大的工业城市,但大工业的生产, 还需要众多配套性的生产和辅助性劳动,政府于是就倡导家庭妇女出来参加生产。搬水泥、装订晒图纸、扫浴室、搬煤球、在旅馆做援工,她全干过。曾经倚窗抹口红的娇憨少女变成了要操心一家人吃饭的中年妇人。一个月16 元收入,要养七口人,那些年美棠渐渐卖光了她的嫁妆。

生产组多有不识字的,美棠念过书,经常帮组里阿姨写材料、写信。一有空就给平如写信。

据三儿子乐曾回忆说,小时候,觉得没有人比他们家更穷了,以至于后来当知青插队,都不觉得日子难过。日脚长,日脚短,这十年最困难的日子也就这么熬过去了。1968 年,大儿子希曾总算工作了,分配到上海无线电厂。二儿子申曾和三儿子乐曾可没那么幸运。他们遇上了“上山下乡”,好不容易跟分配的干部求情,让两人搭伴去了江西。从此家书成了三地书。一家人分散在上海、安徽、江西。

上海还有生病的母亲,还在读卫校的四儿子顺曾,马上面临分配的小女儿韵鸿。1973 年到1979 年,美棠也有操不完的心。

希曾性格内向,不爱说话,但眼看年纪大了,该成家立业了,介绍的女孩,他却总冷冷清清。

申曾在江西交上女朋友了,被宜春师范要去了,自此怕是要留在江西,回不来上海了。乐曾也在江西有喜欢的女孩,但那边没有合适的工作,还得回来找工作。

顺曾的学校要把他分配去郊区,单位差,毕业了在家待业三年,等着重新分配。

韵鸿倒是最省心,分配进了集体企业,离家也近。

“四人帮”倒台了,平如有平反的希望了,要去找谁,让他能回上海来?

房管所来催房租,欠了一千多块,决计还不上了,只能赔笑脸,说好话,慢慢还。

平如单身在外,身体不好要生病,棉被棉衣都要添置了。妈妈老了,天冷不想动。美棠常头晕,肾一直不好,要办提前退休了。

年少谈恋爱时,平如和美棠都衣食无忧,怎知如今要面临这样的分离。那时美棠对平如讲,只愿两人在乡间找一处僻静地方,布衣蔬食以为乐。这些年来他们没有过上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却跌进了一睁开眼就一百件忧心事的哀乐中年。

日子总要过下去。平如这个人在人情世故上拎不清,20 年前就为了交代的几句话,引出那么大的事。这次从安徽回上海的事,本可要求复查平反,他不愿再等三年,要立刻办退职,误会美棠不想让他回来,让美棠在孩子面前发了脾气,说从此不给他写信了,回不回来也随他便。

没过几天,美棠又给平如写信说:你不回来之前我倒没什么,一知你可回来了,又决定回来了,又恨不得你马上就到。我想你也是一样。

的确,人只好聚不愿散。分散时的愁肠千回,徘徊踯躅,虽也刻骨铭心,总不及相聚时的圆满无缺。平如留下的文字中,并没有描述他们当年重逢的场景,也许是太高兴了,一切都满足,无须再付诸笔端,又或许那是语言无法描述的百感交集。身前身后,时间之河永不停息,相爱之人的团圆,终成足以抵御黑暗的微光。

《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的成书在饶平如先生去世以后。他生前细细整理了毕生书信、绘画、相片,整整四十多个相册,按序号收纳于家中顶天立地的一排书柜中。我们在其中找到了五册通信集,分别命名为:

美棠通信录(一)1973.5 至1975.5

我俩的故事第九集B(实际内容为美棠通信录(二))

美棠通信录(三)1977.1 至1978.11

美棠通信录(四)1978.11 至1979.1

与孩子们通信

这五册通信录,是本书的素材来源。平如先生把美棠和儿女写给他的信,按照日期排序,进行编码,我们看到数字最大的编码为“000355”,也就是说,他一共整理了355 封以上的信件。

本书选取了这些书信的一部分,以展现饶家在1973年至1979 年间的家庭大事。希曾相亲,国宾和乐乐返城,毛头和小红分配,平如平反。1970 年代与无数个城市家庭息息相关的大事,都可在这家人的通信中找到线索。

感谢饶家后人在成书过程中给我们的支持。感谢实习生李潇雯对文档的细致整理和录入。手写字迹风格各异,感谢在线帮助我们辨认字迹的人。感谢一起完成本书的设计师和相关同事。《平如美棠:我俩的故事》《平生记》《美棠来信:我们一家人》三本书的出版,起源于饶平如先生对美棠的怀念,这美好的感情激起涟漪,完成了对饶家三代人生故事的记录。饶平如先生在自己的自传《平生记》中说 :如今我独行在这张大口之外,赶在未来之前,想要把这些还存留在我记忆中的往事,奋力摹写下来,以作为对他们所有人的纪念。这三本书的出版,想必可以告慰逝者之灵。

“在野”主编 安素

2023 年10 月17 日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加沙民众一家人分食一块饼
央视 2024-10-26
情感|纸短情长20年分隔三地的不离不弃,1970年代一个普通中国家庭的真实侧写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文学|“平如美棠”后来的故事,三部曲之终《美棠来信》出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4
礼遇最美奋斗者 怀柔一家人共庆佳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2
《子夜外卖》:外卖一家人,团圆在北京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27
福利!邀您免费观影《超能一家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8
赏读|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22-12-19
邻里守望 | “一家人”同心抗疫传递温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12-1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