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医药科普与大众健康息息相关:“新药的故事”系列分享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13:00
药物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但人们对于药物研发所知甚少。

8月17日,正值上海书展盛事,新药研发科学家、科普作家梁贵柏和澎湃新闻科技频道总监卢雁来到上海书城福州路店,就梁博士在译林出版社的系列图书“新药的故事”,和读者共话药学与健康。

科普写作这回事儿

谈起写作,梁博士回忆起自己写毕业论文的经历。他的导师十分有耐心,每晚逐字逐句修改他的论文。三四周下来,彼时还是学生的梁博士受益匪浅,由此打下了写作的基础。

卢雁认为,论文写作和科普写作仍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面向专业人士,后者面向外行。梁老师也有同感,表示科普写作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自己要搞懂,尤其是底层的原理;二是找到自己的“老妪”。白居易作诗要给老婆婆看,做到“老妪能解”,而梁博士的“老妪”便是老同学,策划人张咏晴,还有译林出版社的编辑们。

除了攻克这两个难点,梁博士还给自己画了一条线——宁可不写,也决不能把错误的观念植入读者的脑子。熟悉梁博士的人可能知道,他在医药行业知名媒体平台研发客上有一个专栏“老梁说药”。这个专栏多年来颇受读者欢迎,梁博士也不断地根据读者的反馈,精进科普写作的能力。

作为负责生命科学生物医药领域报道的记者,卢雁认为科普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尤其是医学类科普,因为现代医学涉及生理、心理和社会,十分复杂。她回想起从业伊始采访医生时,他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在“新药的故事”系列里也有体现:一种药物要走那么远的路,才能来到患者面前,而在等待期间,许许多多的人已经辞世。

此外,即便可以接触科普资源和专业意见,许多人也还是宁愿相信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对此,卢雁和梁博士都表示无奈。梁博士多年来一直在向公众说明以下两点,但收效甚微。首先,制药公司并不都是牟取暴利的。考虑到投入和产出,医药产业利润率较高,但绝对不算暴利,因为制药成功率很低,而白干一场的公司是不会被大家看到的。第二,制药公司并不会在明明能做出治愈疾病的药物时,故意做缓解症状的药给患者长期服用。这种“故意”不符合逻辑,也于所谓的“暴利”无益,况且许多疾病本身就是无法治愈、只能控制的。

在制药业有一个“双十定律”,概括地来讲,一家制药公司从立项到成功研发出目标药物,大概需要10年、10亿美元。梁博士表示,立项之前的研究史可能长达几十年上百年,而且时至今日,10亿美元也远远不够。可投入上去了,成功率却没有提高,仍旧徘徊在11%左右。

AI会提高新药研发成功率吗?

近两年,制药界刮起一阵AI风。卢雁结合自己的专题采访认为,目前AI的介入比较有限,只是在筛选化合物的阶段替代了人工,提高了效率。比如人工筛选需要三年,借助AI可能可以做到一年半。对此,梁博士表示赞同,AI提高的的确只是效率,而不是成功率。而且目前的AI是“A”(artificial,人工)大,“I”(intelligence,智能)小。

虽然制药人面对各种新奇概念能够保持理性,但是普通人难以抵抗商家对概念的包装和炒作。对此,梁老师建议大家多去查找一些可信的信息来源,比如国家的官方网站,不要被收“智商税”。

如何面对癌症?

谈到做科技记者的缘由,卢雁回顾了家人被诊断出癌症后的那一段黑色记忆。“我了解之后发现,(癌症)只要发现得早,都不是事儿。现在就算是中晚期,其实方法也很多的,只不过每个人个体差异比较大,有的靶向药可能对这个人有作用,对那个人没作用。”梁博士表示:“(癌症)不是宣判死刑……大部分的癌症,只要发现得早,还是有很好的方法是可以维持的。”

他指出,随着人的寿命越来越长,癌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应该用对待慢性病的心态来对待癌症,想要“一治永逸”,在目前的阶段是不太现实的;在中国,癌症患者的五年生存率与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主要是因为发现得晚,并非因为缺少药品,事实上很多先进药品我国不仅有,还纳入了医保。因此,梁老师建议大家定期体检。

司美格鲁肽真的是“减肥神药”吗?

司美格鲁肽和我们耳熟能详的胰岛素一样,属于能够调控血糖的多肽类激素。但它的特殊之处在于,这是一种GLP-1受体激动剂,仅对进食引起的血糖升高才会起作用,避免了普通胰岛素可能引发低血糖的风险。在治疗糖尿病的同时,研发人员又发现了其具有抑制大脑饱食中枢,抑制食欲,减少摄食行为,增加饱腹感和减少饥饿感的“副作用”。

近年来,GLP-1受体激动剂的研发一直是糖尿病治疗领域的难点和热点。卢雁发现,关于司美格鲁肽医学界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论文说它影响男性生殖系统,有的说它可以助孕,有的又说它在心血管疾病药物的开发上前景可期。“社交媒体上已经开始传播了,在这样一个阶段,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卢雁的问题也是许多读者的困惑。

梁博士表示:“我所看到的社交媒体上的医药方面的新闻,没有一个是准确的。”梁博士建议大家不要轻信社交媒体,而是要找自己信赖的医生或者专家询问,不要盲目地跟着短视频服药。“如果相信社交媒体,癌症都已经被攻克一百遍了。”梁老师的话引起了在场读者的一片笑声。

具体到司美格鲁肽,梁博士指出,这是一种处方药,但是随着“减肥神药”的误解越传越远,相关的滥用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梁老师劝诫读者,需要使用司美格鲁肽来减重的人只是少数,普通人通过饮食和锻炼就可以达到减肥的目标。

罕见病是无解难题吗?

卢雁发现,有些疾病且不说没有药物可用,甚至连致病机制都还没有研究清楚,比如阿尔兹海默症和一些罕见病。此外,无法建立动物模型、做实验,常规方法不起效,企业缺少动力研发,也都是罕见病的难点。

结合在制药业工作的经验,梁博士指出了一个硬伤——罕见病患者数量太少,制药公司难以收回成本。在国外,这个问题大部分由慈善基金解决。但从药物研发的角度来讲,罕见病其实是相对容易的一类病。这是因为罕见病大部分是遗传病,可以通过核酸检测发现遗传基因的问题所在,而对基因,科学界还是有很多办法可用的。

针对大家都十分关心的阿尔兹海默症,梁博士指出,老年退行性疾病将是医药界把癌症变成可以管理的慢性病之后的又一个热点,毕竟按照目前的发展,人类活过一百岁不成问题。“全球人口都越来越老,很多东西原来不是,现在都变成了病,需要治疗。而且老年人比年轻人有钱,他们愿意把钱花在健康上,这就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商机,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梁博士说道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GLP-1RA周制剂诺和盈®在中国上市,能否引领减重管理新规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1-17
中医药科普进园区 员工“沉浸式”体验中医文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8
活动|北京纪实影视周“科普视听创作者大会”在京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5
新知|探秘远古生命,守望地球未来 少儿科普新书“地球生命故事·生物大灭绝”面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在社交平台通过暗语“分享”成瘾经历 一些青少年滥用的处方药从哪来
法治日报 2024-09-18
新知|让生命之树常青 “鹦鹉螺与长颈鹿——‘天际线’科普图书分享会”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沪研小分子原创新药实现成果转化 将填补相关抗癌药物空白
解放日报 2024-07-03
控制有害生物、打造健康校园 2024年世界害虫日科普活动举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