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和平书院每天20时至次日8时平均入馆601人次 谁在24小时图书馆里夜读
解放日报 2024-08-22 08:34

夏日的夜晚,暑气渐渐散去。和平书院外,依旧是广场舞的热闹与喧嚣。和平书院内,一盏盏夜读的灯下,是一群埋头读书的人,偶尔能听见沙沙的翻书声与窃窃私语。

今年4月23日,上海首个位于公园里的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和平书院正式对外开放。和平书院位于虹口区和平公园内,和平书院综合馆、少儿馆也是虹口区图书馆分馆。据统计,近4个月来,和平书院综合馆和少儿馆日均入馆4503人次。其中,24小时开放的综合馆一楼,每天20时至次日8时平均入馆601人次。

为期一周的2024上海书展落幕,阅读的夜灯却不会熄灭。近日,记者蹲点和平书院,和这些选择夜读的人聊了聊。

“与自己的灵魂对话”

20时30分,和平书院综合馆一楼,约100个座位座无虚席。连拐角的沙发上,也坐满了人。大部分人手上拿着书,安静地翻阅;有人在笔记本电脑上打着字;有人在对着书做着记录;还有人只是单纯地坐着歇息。

70岁的韩老伯是这里的常客,几乎每天来报到。这会儿,他正在翻阅一本关于摄影的书。他是一位退休医生,10年前来上海陪女儿。韩老伯自言是位闲不下来的人。现在,他白天去一家诊所返聘做医生,晚上得空就来和平书院看书。

“我家在杨浦,走过来不超过20分钟。以前常来和平公园散步,现在散步完就一头扎进和平书院。”韩老伯说,“我做了一辈子医生,深感知识的重要性。不光是医学、保健知识需要不断更新,还需要补一些人文、心理、社科等知识,它给我打开了一个观察世界的窗口,给病人讲解时也更深入人心。”韩老伯也是一位摄影爱好者,最近刚去拍了上海书展,所以又找来摄影的专业书籍研究。他看书时喜欢做笔记,一周就会记上满满一本。

在30岁的王静看来,夜读,更像是和自己的灵魂对话。她从事贸易工作,白天工作很忙,晚上回家还要带6岁的孩子,每天睡觉前都非常疲倦,想看书也翻不动了。

今年4月,她和丈夫、孩子在和平公园游玩时,发现这里开出一家图书馆,一家人如获至宝,当即就进来给孩子借了书。这个离家很近的图书馆,也重新点燃了王静的文学爱好。她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晚上轮流带娃,另一个人则可以来此看书。

记者采访时,王静正在翻阅一本外国小说,准备看到晚上11时再回去。“夜读的这段时间是我难得的放空解压时间,现在平均一周可以读上一本文学书籍。回到家,孩子已经睡着了。”

“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晚9时30分,有些人走了,又有些人进来。座位依旧满员,读者三三两两地坐着。

即将升入初三的小祝还在奋笔疾书。他的面前,摊着好几张英语试卷,大大的书包里装着各科的复习资料。小祝说,暑假一开始,自己就每天来和平书院自习。家里房子比较小,还有老人一起住,这里清静,学习环境更好。“最关键的是,这里允许我自由自在地写作业,不需要任何消费。”小祝说,一般中午和晚上会回家吃个饭,然后继续过来。

对于小祝来说,马上初三了,这个暑假很重要。他希望考上一所理想的高中,因此需要系统性地复习。来到这里,他还看到了各色各样的备考者,有的人年纪还挺大,也在考法律、会计等各类证书,让他感到更有动力,“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和他共用一个桌子的,是一位28岁的男子。他从事物流行业,喜欢看一些法律、历史类的书。“我最近在大量看法律类书籍,如果有可能,想换个行业,从事和法律有关的工作。”

不远处,一位高校老师正在用笔记本电脑写论文。他说:“白天杂事比较多,晚上在这里写论文比在家效率更高。”

“度过人生困难时刻”

晚11时,有些人陆陆续续走了,但八成的座位上依然有人。

这是上外贤达学院大三学生邓耿在和平书院度过的第12个夜晚。他是广西人,暑假回了趟老家后,就来到上海找实习单位。“等找到实习单位有了工资,我就可以租个房子了。目前还没有找到实习单位,也不确定暑假学校宿舍是不是还方便住,最近我晚上就在这里过夜。累了,就在桌上趴着睡一会儿。”

据邓耿这些天的观察,即便晚上12时之后,至少一半的座位上依然有人。有年轻人,也有很多中年人。“和其他书店或咖啡馆不同,这里是公益性质的图书馆,大家都比较放松。看到有这么多人在这里过夜,我也没什么心理负担了。”邓耿说,“我觉得这正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包容之所在。”他在找实习单位时,也同时在准备考研,所以会看一些相关书籍,顺便在这里找一些资料。

在这里度过人生的困难时刻,并不是邓耿一个人的选择。虹口区图书馆馆长韩曜记得,有一位读者暂时没找到工作,选择每晚11时以后到和平书院,差不多待了一周。“我不希望占用那些认真读书的人的位置。晚11时以后人少了,我就进来过夜,还可以翻翻书。”

还有一些失意的中年人,待在家里觉得烦闷,也会选择在这里伴着书香过夜。“如果不想别人认识我,又希望有人陪着我,图书馆是最好的选择。”一位读者说。

在韩曜看来,不管他们经历了什么,至少在这一刻,他们选择读书,图书馆都欢迎。

不拒绝任何人入内读书

“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利选择离开。”这句话,是2013年杭州图书馆馆长所言。当时,杭州图书馆已有10年不拒绝乞讨人员和拾荒者免费入内,有人质疑这样是否会影响更多读者阅读时,馆长如是回应。

作为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和平书院同样会遇到这样的问题。韩曜认为,杭州图书馆馆长的回答放在今天依然适用。“图书馆的设立是以人为中心的,每个人都有免费读书和享受免费公共资源的权利。”韩曜说,“只要他是确有读书需求,不是带着行李和被子夜宿图书馆的,我们都是敞开大门的。”

随着时代发展,图书馆除了具备文献价值,也越来越具备空间和场所价值。由于地处和平公园内,装修风格时尚新颖,也使得和平书院自带网红属性,成为一个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刚开始的时候,它的热闹甚至让不少图书管理员有点不太适应。

在上海,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并非和平书院一家。一年前,黄浦区图书馆就开设了市中心首家24小时城市书房,一台24小时自助借还机,满足读者借阅读书的需求;在嘉定区,目前也有12家我嘉书房24小时开放,基本采用自助运营的方式。

那么,和平书院这样需要人工服务的24小时图书馆管理成本是否很高?韩曜介绍,和平书院的综合馆和少儿馆由政府全额拨款,本月起由大隐书局负责运营。目前有员工近30人,每人每月轮到一至两次大夜班(做一休一);因为地处24小时开放的和平公园内,除了书院本身的保安,公园里的保安巡逻也联动负责了书院外部的安全;此外,书院里设有煮面熊等餐饮品牌,丰富其功能和体验的同时,政府也可获得一些租金。目前的管理成本和社会效益力求达到平衡。

在韩曜看来,和平书院最大的溢出效应就是,有一群以前不走进图书馆的人,路过并留下了。他们可能是逛公园的人,也可能是夜跑的人、跳广场舞的人,当初只是好奇地进来看看,现在主动要求办读者证并坐下来读书了。

“深夜里那盏夜读的灯光,最是抚慰人心,那是我们的城市之光。”一位读者说。

文/周楠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有温度的图书馆应该悦纳每位读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2
视窗|图书馆里享清凉
新华社 2024-07-29
文化评析 | 在图书馆享受阅读而不只是“打卡”
光明日报 2024-01-10
历史|燕京大学图书馆 积跬步而成其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8-23
“4.23”世界读书日 百部网文作品入藏上海图书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23
书香为伴 密云图书馆里度过别样假期
北京密云官方发布 2023-02-10
京城图书馆里大小读者享书香假日
北京日报 2022-10-07
新知|瑞典:在图书售价很贵的国家,图书馆如何让大众免费读到好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2-09-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