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新知|世遗“北京中轴线”启示“四普”新作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6 10:00

在日前举办的“济南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研讨报告会”上,来自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山东建筑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除了借今年济南开埠120周年的背景契机,考察分析济南已被推介的六个大项的15个子项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外,还以首发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年读报告(2014-2024)》一书,以历史与时代为线,彰显了国际遗产界愈发关注的20世纪与当代遗产的经典新维度。尤为可贵的是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的报告中,结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进入《世界遗产名录》,分析了15个构成要素中“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入选的现当代意义。

我以为,在中国迄今59项世界遗产中,北京中轴线的“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是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之一,它包括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天安门广场能有今天的壮阔及影响力,可贵的是1910年代时任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大刀阔斧之城市更新,他拆除了天安门到中华门间废弃已久的千步廊,并以保护古都文脉精神,将拆下的砖瓦木料细致编号,为社稷坛辟建中山公园(原名中央公园)用,他还先后拆除前门瓮城,将前门的正阳门建成地标建筑,打通长安街,变“御街”为民众可穿行的通衢大道。正因有110年前的古都现代化建设之铺垫,在新中国后才不断拓展成人民广场,才建立了人民英雄纪念碑(1958)、人民大会堂(1959)、中国革命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扩建工程国家博物馆(1959~21世纪初)、毛主席纪念堂(1977),无疑这些标志性建筑有纪念性“国庆十大工程”,更有象征中国改革开放的创新作品,它们是中轴线遗产一脉相承的现代文明见证,是首都北京走向现代化的经典。

联想到作为中轴线15个遗产构成要素强调的对称之美的“左祖右社”的太庙与社稷坛,其中的社稷坛于110年前辟为北京中山公园,呈现了继天安门广场后走向现代化的“风景”与“风云”。那么,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不仅体现了中轴线世遗的开放度及面向未来的态势,也构成了新时代一幅壮丽的“左祖右社”新图景,即新中国20世纪建筑经典国家博物馆与人民大会堂,它们是历史与现实的记忆,是700年中轴线的传承与当代发展。中华文明秉持的“中”与“和”的哲学观,以中国传统建筑文明走向20世纪与当代经典的现代文明,呈现了北京发展的时代轴线之光辉。与会专家尤其认为:在赓续不断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上,要格外珍视并发现就在身边的20世纪遗产,国人尤应从品读世界遗产中轴线开启的20世纪建筑经典的突破中,更多的感悟熠熠生辉的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项目,思考“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这些20世纪遗产建筑作品与建筑师何以受到世界遗产界的认可,我们极有必要在此方面更进一步实践与求索,传承发展中国现当代建筑文化之精神。为此要三思:

其一,珍视属于世界遗产的20世纪遗产,不可再“乱拆”

早在2008年,国家文物局发文《关于加强20世纪遗产保护的通知》,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认为,20世纪遗产是近现代百年风云的载体,对20世纪遗产的认知要以保护“革命文物”起步,在城乡现代化进程中20世纪遗产也许是比古建筑难得的文化资源。保护传承20世纪遗产,不仅仅是为巨变的20世纪与当代留下历史坐标,更是面向世界的城市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20世纪遗产,主要指20世纪历史进程中产生的不同类型的遗产,世纪百年的城市建筑与我们最近,只有这段历史才可将20世纪中国最为理性、直观且广博的呈现。大规模建设与缺乏文脉的城市更新,使年轻的20世纪遗产已不堪一击,缺少身份的经典建筑(含中外建筑大师的作品)也遗憾颇多,所以“多留遗产,少留遗憾”是百年建筑的诉说与期盼。所以,若没有清醒的政府认知及公众的支持,20世纪遗产必然会处于比早期文化遗产更危险的局面。

如1912年建成的津浦铁路济南火车站,曾是亚洲最大最有特色的火车站,它也是世界上唯一的哥特式建筑群落,曾是战后德国出版的《远东旅行》系列的第一站,是20世纪建筑史的经典项目,甚至比过去的北京前门老站及上海站也略胜一筹,它由德国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有文献记载,梁思成、林徽因审定的1928年建成的吉林西站,几乎模仿了老济南火车站。1992年7月1日老济南站正式拆除,原定一个月的计划因建筑太坚固竟拆了半年;再如1985年建成的深圳体育馆属深圳建市后“八大文化设施”,荣获国内外一系列奖项,2009年中国建筑学会授予其“建国六十周年建筑创作大奖”,尽管对深圳体育馆的“保留”与“拆除”建筑文博界研讨建言与呼吁,但终因各种理由它消失在庆祝改革开放40年之时。重庆令人思绪万千,一批20世纪经典建筑已不在:1960年建成的山城宽银幕电影院,是中国当时唯一可放映宽银幕电影之所,1989年与重庆大礼堂、嘉陵江大桥等入选重庆首批十大建筑,1996年1月因旧城改造之需,将这座誉为“建筑结构纪念碑”的建筑拆除,它仅仅存世36年,便英年早逝。

其二,20世纪遗产保护传承有标准有示范

《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认定标准(2014年8月试行,2021年8月修订),它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7年12月)、ICOMOS通过的《20世纪文化遗产保护方法》(第三版)等文件,共提出九条标准,强调“能反映近现代中国历史且重要事件相对应的建筑遗迹、红色经典、纪念建筑等,要重视改革开放时期的作品,以体现建筑遗产的当代性”“反映城市历史文脉,具有时代特征、地域文化综合价值的创新型设计作品,也包括‘城市更新行动’中优秀的有机更新项目”。

尽管截止2024年上半年,全国已有142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建筑达6.72万处,但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载体的建筑实际数额相比尚有差距,确需加大以20世纪建筑遗产的完整系统化认知,尤其要发现并总结其保护传承经验。从第一批至第九批中国20世纪遗产看,北京五十年代“八大学院”及一批中国高校都已进入,包括20世纪初的教学大学等。如北京东华门82号院综合楼(原国家外贸部办公楼)项目修缮设计,它历经研究了“改造”与“手术”之法。该项目修缮前是在1950年代基础上,于1980年代做了加固,那次建设并未延续原建筑的外立面,不仅取消了原有的线脚,还将原设计多层次的暖灰色水刷石改为单色的冷灰色涂料。建筑师几经周折,找到1950年代项目原始风貌照片,成为这个项目本身不可或缺的文化积淀。据此,建筑师由“改头换面”的设计转变成“外科手术”方法,在恢复原设计立面上下功夫,同时权衡原真性、实用性、经济性的关系。东华门82号项目并非文物和遗产项目,但通过新材料、新技术的介入,让这座70多岁的老建筑恢复了历史面貌,在历史的长河中发挥了传承基因的作用。

其三,20世纪遗产要在“四普”中有身份

20世纪建筑遗产确应有“身份”纳入国家遗产保护框架且在正开展的全国第四次文物普查(简称“四普”)中体现,即在“四普”中,充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将可以体现有20世纪乃至当代遗产价值的项目找出来、纳进去,重在形成全社会对建筑遗产的敬畏,再不能随意破坏、随意更改、随意搬迁。现代城市最为熟知的历史与当代遗产是其20世纪的规划与建设建设,“四普”至少要解决的问题是在摸清保护对象时,明确“哪些保”、“哪些必须保留”、“哪些可以恢复”、“哪些需要加固”、“哪些原状保留”等关键问题及决策。具体操作建议:

(1)在近现代建筑分布集中的省(市)如天津、北京、上海、重庆、武汉、南京、青岛、杭州、广州乃至地级市浙江宁波、安徽安庆市等,可明确将20世纪遗产单独编制列表,其中尽可能加入项目建筑师或设计机构的名字;

(2)对于古建筑居多的省市,如西安、太原等,也要尽其所能关注其中历史建筑中20世纪建筑的类别与价值,特别关注“三线工程”等;

(3)尤其要瞩目特殊类型的20世纪与当代建筑遗产,如工业遗产与新型工业遗产、“低等级”建筑遗产项目、在改革开放中有创新的建筑项目、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某些代表性项目等。

文/金磊

编辑/韩世容

相关阅读
世界遗产走进大众 北京中轴线丰满生活
中国青年报 2024-11-15
新知|院士专家研讨世遗中轴线新启示,探索城市遗产新篇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3
扫码畅游中轴线 北京5路公交车打造流动的中轴线“文化展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2
悠悠中轴线 灼灼新华彩
光明日报 2024-08-02
“打卡”北京5路公交车,畅游北京中轴线地标建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1
看北京|打卡北京5路公交车 畅游北京中轴线地标建筑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1
北京中轴线:城市之脊、文化之脊、发展之脊
人民日报 2024-07-29
中轴线寻宝 | 寻找中轴线“古狮造像”雕塑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