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破解部分佛教造像年代之谜 宝鸡麟游蔡家河摩崖造像“四普”取得新收获
西安晚报 2024-08-16 07:31

“根据东壁和北壁留下的榫孔和椽槽痕迹、各龛之间的打破关系以及造像面部与服饰等细节上的雕刻技法、造像风格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可以粗略地判断出蔡家河摩崖造像的开凿年代和各龛大致年代为唐代中晚期或宋代,是佛教这一时期在民间盛行的很好例证。”近日,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昱告诉记者,陕西省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出新成果,破解了蔡家河摩崖部分佛教造像的年代之谜。

陕西省蔡家河摩崖造像位于宝鸡市麟游县蔡家河东岸山崖间,是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造像分布在东壁及北壁,绝大多数位于东壁。东壁摩崖造像坐东朝西,现有造像龛25个、造像41尊,线刻造像两尊,其余为高浮雕,分布在南北长7~8米,高3.5~4米的崖壁上。东壁25个造像龛,从上往下大致可分为三层,上层4龛,中层10龛,下层11龛,呈金字塔状排列。北壁摩崖造像坐北朝南,有造像龛1个,线刻云龙图一幅,造像残存两尊。造像龛形制多为尖拱龛和圆拱龛及少量不规则龛形。上层中心龛有坐佛一尊。中层中心龛为一佛二菩萨二金刚。下层中心龛为一佛二菩萨。其他龛或一佛、或一佛二菩萨,东壁一座龛造像北侧有题刻文字,字迹漫漶不清。

“判断年代,首先要整体观察摩崖造像,普查人员发现在东壁北部有一条较大的裂痕,以裂痕为分界,造像龛似乎是有意回避该裂痕,集中出现于东壁偏南部位;而在东壁上部有五个方形榫孔,应当是最早建筑时保护性木质建筑留下的痕迹,榫孔覆盖下的位置分布着占据壁面面积较大的几座造像龛,且各龛之间不存在打破关系,可以判断这几座龛的时代应该是比较早的。”李昱解释说,“考古发掘最早的灰坑一定是被在它范围内晚出现的灰坑打破,呈现缺损的状态。造像也一样,一开始平整好的壁面上会比较分散、考虑整体结构雕刻造像,而后来出现的造像会在这些造像四周寻找适合的空白‘地带’雕刻造像,我们知道摩崖造像并不是一时完成的,后世不断有供养人制造新龛,而蔡家河摩崖造像整体壁面较小,所以随着新龛不断雕造,空白的位置也会减少、缩小,因此,雕刻时会‘占用’(即打破)其他龛,也就是说打破其他龛的那些龛时代相对就晚一些,而被打破的那些龛时代就相对要早一些。”

其次,判断年代还可依据造像风格和雕刻技法。

据介绍,东壁主龛这几座造像龛有一个共性,即发髻为磨光馒头形肉髻、脖颈处有三道线痕、肩膀宽厚浑圆、“U”形弧度垂裳以及跣脚踏仰莲,这些特征和风格无不说明其开凿时代是在唐代中晚期。同时,蔡家河摩崖造像与喇嘛帽山千佛院、慈善寺以及林溪桥摩崖造像均围绕在九成宫四周,其造像有许多共性特征,也可以作为判断其时代的依据。另外,学者根据佛龛造像头部佩戴高宝冠和手持亭阁式塔的阴刻特征认为其时代为宋初。

李昱表示,简单地对26座造像龛出现的序列进行分析容易,准确地划分出其时代却不易,下一步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文/张潇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