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来自江西的律师 在成都村里当起“数字游民”
成都商报 2024-07-29 14:37

在成都,做一名数字游民(注:“数字游民”指利用互联网和数字技术,通过远程工作在全球范围内自由移动的人,是一种新兴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是什么样的体验?翻开吴亚男的朋友圈,或许你能找到答案——“阿潜做好了早餐,酒酿蛋花汤、小笼包、豆沙包”“院子里的这棵树干上长出了三种不同的树叶,很是和谐”“跨越半个成都,只为寻这一杯咖啡”“天星数字游民社区的小伙伴发起了打卡,早起就是适合骑行呀……”

几乎每一条朋友圈,吴亚男都会配上照片或视频。在她的镜头下,棕黄色的树叶缠绕在树干上,树叶掩映的背后,是一座素雅白净的咖啡店,正散发出暖暖的光。你很难想象,一个创业者的朋友圈,会对准这么多生活细节。

吴亚男是江西人,去年年中,她作为一名法律行业创业者正式入住位于成都市温江区的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开启了“游民生活”计划中的第一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她的朋友圈里,乡村、田野、花草、咖啡和新老村民,都是“常客”,充满了不同于城市生活的松弛感。

“我在很多城市旅居过,但却没有真正定居过。”蓉漂十余年,吴亚男对于城市的“归属感”有着近乎“苛刻”的定义,在她看来,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结并不在于宏大叙事,而在于这个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故事和细节。在天星村待了两个月后,吴亚男决心留在这个距离成都市区数十公里的乡村,担任社区主理人,而天星村,也成为她与这座城市深刻联结的新一站。

她在成都当数字游民

“身心变得更放松了”

“我把手机支架支起来,刚刚线上的小伙伴说想看Tim(张宇轩)老师的直播。”调整好手机镜头覆盖的范围,吴亚男端着一杯咖啡坐到“在野”咖啡图书馆的书架式阶梯上。下午四点半左右,居住在天星村的七八名数字游民也陆续从匠坊、创舍等空间赶来,关于“AI创业”的一场对话就开始了。

这里是天星村,也是四川省第一个“乡村数字游民社区”,社区聚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字游民,他们借助网线进行线上办公,在乡村开启了“游牧式”生活。这样类似于“AI创业”的分享已成为社区常态,每周末,数字游民们都会围绕自己擅长的主题进行分享,实现“技能互补”。

一般而言,数字游民社区的人员流动性都很强,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民往往在一个地方待两三个月就会离开,前往另一个城市,很少有“回头客”。不过,像吴亚男这样决定留在一个地方的人,并不多。

十余年前,她从江西来到成都读书、就业,成为一名“蓉漂”律师。自此,在成都扎了根。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企业化的律师事务所上班,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比较长,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度很低。”吴亚男回忆,后来,她选择辞职并在成都创业,成为数字游民,换一种方式生活,“希望能够重获时间的控制权和工作的主导权,当时的第一站,就选择了刚刚开始运营的天星村数字游民社区。”

“自由”是吴亚男对游民生活的最大感受,过去的一年中,她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身上的变化:“身心变得更放松了,我从原来的‘在工作中生活’转变为‘在生活中工作’,专注于社交和自我提升。”

另一方面,远程工作的模式也带来更多空闲时间,“截至目前,社区已经先后入住300余人次,其中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民,也有逐渐被吸引而来的新村民和社群主理人。从他们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技能。”提到这些,吴亚男如数家珍,“去年9月份,广东潮汕的P老师来到社区,带动了不少小伙伴爱上健身,我也开始进行力量训练。现在每天早上都会在乡村小道上跑步,偶尔也会去绿道骑行。”再比如,今年,数字游民Tim(张宇轩)以自己的AI创业经历为主题进行分享,这也启发了她学习从前并不熟悉的AI领域。

居住两个月后,她决心留在这个距离成都市区数十公里的乡村,从首批数字游民转化为社区主理人,正式融入社区营造和建设的方方面面。

待得越久,回忆越深刻

来自外省的游民伙伴定居成都

选择城市周边的乡村社区居住,不少数字游民是因为对乡村的情感羁绊。有人渴望见到与城市不同的风景,有人则希望在他乡“梦回”故乡,吴亚男就是后者。

“我童年最深刻的记忆,就是和爷爷奶奶在江西的小镇生活,青砖灰瓦的建筑古朴典雅,乡邻间的情感距离是很近的。”在吴亚男看来,乡村的“熟人社会”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紧密联结,城市也是如此,“人与城市之间的牵绊,也来源于这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故事。”

在成都,数字游民与村民们有着更新的相处模式和更深入的融合:“社区以天星村为基础进行运营,大家亲密得就像多年的邻居。成都人仿佛自带一种幽默感和真性情。在社区打扫的村民阿姨,经常邀请我们到她家里‘蹭饭’;熟识的当地村民们,会挑着装着水果、豆花儿的货担去镇上叫卖,知道伙伴们爱吃,每天都会特意‘路过’。”吴亚男笑意盈盈。

相比于村民们朴实的善意,社区的运营伙伴和数字游民们,则会在每周六晚上举行乡村音乐会,邀请城里的独立音乐人前来演唱,“有时候我们也会在户外放电影,其中最吸引乡邻们的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怀旧影片。”漆黑的夏夜,蝉鸣不断,“在野”咖啡厅前面的草坪上,微风吹动树叶,老老少少的村民笑着闹着,“有种回到家乡的感觉。”

在她看来,在这座城市待得越久,创造的回忆也越深刻。

偶尔有来自广东的游民伙伴住在社区,每天早上都会煲老鸭汤、虫草花鸡汤以及海鲜粥等,配上山西伙伴煎的饼,在微信群里一招呼,大家就欢呼着聚在一块吃早饭,“就像小时候住在院子里,我们端着碗就‘窜’到邻居家打招呼聊天了。”

“成都是一个让人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从去年开始,有不少游民伙伴待了几个月后,被成都的生态、人文和松弛闲适的生活打动。”吴亚男告诉记者,“目前,陆续有三四个来自外省的游民伙伴在结束社区生活后,直接搬到成都城区,开始了工作。”有时,他们也会在周末回到社区,讲述他们眼中看到的成都,这座城市的面貌,正在他们眼前徐徐展开。

进行社区营造

吸引更多游民伙伴前来成都

和之前单纯的数字游民身份相比,如今吴亚男的生活更为充实。“每天上午我会花3~4个小时把自己的工作处理完,下午则会待在社区阅读和学习,中间穿插处理社区相关事务。”吴亚男说,社区事务包含社区营造、活动组织、联结游民等,“比如,开办‘天星夜话’,与伙伴们谈谈职场;举办‘乡村音乐会’,将新老村民集合在一起感受音乐。”

为何会发生这种身份转变?她认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

“一方面,社区不断流动的数字游民,让我看到了生命的多样性。”在数字游民社区,聚集了网络撰稿人、社群主理人,也有跨国的科技团队创业者,大家从职业化的形象脱离,展现出工作之外的更为轻松的生活方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也带来截然不同的性格、习惯、思考和表达,“从他们身上我能窥见不同城市的印记,感受到不同群体好玩的生活方式,这也能给我带来启发。”

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律师,吴亚男主要提供案件咨询等服务,偶尔也需要参与线下的开庭,“天星村距离成都主城区不远,走高速一个小时左右就到了,线下工作非常方便。”在吴亚男看来,乡村与城市距离的平衡也是社区汇聚青年人的重要因素。

来自山东的创业者张宇轩就是其中之一。去年,他在春末夏初来到成都,今年7月份,他准备再来这里待上一个半月,继续运营自己的人工智能摄影项目。“满眼都是绿色,田园风景非常治愈,尤其是生活节奏很慢,跟繁忙的创业节奏形成互补,我时常会从大自然中补充能量。”张宇轩去过国内不少城市和数字游民社区,成都的乡村社区让他印象深刻,空闲之余,他会约着朋友去成都及周边的景区逛一逛。

作为一名被成都吸引而来的“蓉漂”,吴亚男也正努力营造一个更具有吸引力的社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民们汇聚于此。而接下来,她还有更多打算,“今年,我计划空出一部分时间,前往全国各地的其他数字游民社区走一走,进一步营造社区,满足更多游民伙伴的生活和娱乐需求。”

采访结束时临近傍晚,“在野”咖啡厅前的草坪上,风里伴着吉他和弦荡漾起民谣歌声,宽阔的田野上,树叶发出沙沙的声音,露营桌上闪烁着的灯光,照亮一张又一张年轻的面庞。未来,还会有更多青年人的故事在这里碰撞。

文/吕佳羽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数字游民崛起,我们准备好了吗
光明网 2024-10-19
身在农村 心系“宇宙” 当个“数字游民”怎么样
中国青年报 2024-09-18
潮流|年轻人为何热爱奔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2
成都乡村里“独一份儿”的景象:山尖上亮起科技之光
成都商报 2024-07-30
“数字游民”:边工作 边旅居
中国青年报 2024-06-21
讨论年轻人奔赴乡村,不必将城市与农村对立起来
中国青年报公众号 2024-05-18
“数字游民”:“游牧”人生如何才能过得更精彩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5
从“村民”到“营长” 00后小伙在成都乡村为梦想“留灯”
成都商报 2024-03-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