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聚力突破氢能研发瓶颈
经济日报 2024-07-15 09:15
我国的氢能产业还存在着生产成本高、低碳制氢能力弱、储运风险高、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为此,需从氢能制备、储运、应用技术的创新入手,加大研发力度,确保能源安全。

近日,首列氢能源智轨电车在四川省宜宾市总装下线。这是由我国自主研制、全球首创的又一新型智慧绿色公共交通工具。氢能具有零排放、高热值、储量足、应用广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工业、交通、建筑、储能等领域,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是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进程的重要能源。

近年来,我国制氢和储运技术实现快速发展。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品制氢、生物质制氢、化石燃料制氢等技术逐步成熟;气态、液态、固态储氢技术水平有较快提升,氢能产量同步实现跃升。在“双碳”目标指引下,各地区各部门都在加大对氢能产业的投入力度,推动氢能在交通、电热、冶金、化工等领域的应用。

我国高度重视氢能产业的发展。2014年国务院印发《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将氢能与燃料电池作为推进能源科技创新的重点之一;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加氢等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水能、氢能等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体系绿色低碳转型;2022年3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部署了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及产业发展的各阶段目标。在相关政策的支持引导下,我国的氢能产业已基本构建出“制—储—输—用”的全产业链,进入提质增效发展的新阶段,推动整体能源产业向绿色、低碳、高效的方向转型。

当前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关键期,也是氢能研发的瓶颈期。我国的氢能产业还存在着生产成本高、低碳制氢能力弱、储运风险高、应用场景单一等问题。为此,需从氢能制备、储运、应用技术的创新入手,加大研发力度,确保能源安全。

因地制宜运用各类制氢技术,推广低碳制氢,是降低制氢成本的关键。开发廉价、高效、清洁的催化剂,根据地区禀赋差异,综合利用电解水制氢、工业副产品制氢、生物质制氢、化石燃料制氢等制氢技术,并加强氢能与其他综合能源系统的结合,构建“风—光—氢—电”综合能源系统,拓展设备联合供能空间。比如,在风电资源丰富地区,使用绿电制氢技术制备氢气;在煤炭、天然气资源储量丰富地区,推广烯烃制氢等化石燃料制氢技术;在能源工业发达地区,使用“氢—氨”融合等工业副产品制氢技术;在生物能丰富区域,推广海洋绿藻和秸秆发酵等生物质制氢技术。将各区域的资源禀赋转化为氢能资源,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能耗,实现地区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

储运材料和氢能燃料电池的研发,是提升氢能安全性和稳定性的重点。开发高强度、耐受性良好的储能材料,应用于储能设备的研发。加快研发适用于不同场景、不同应用领域的储能材料和储能设备,生产适合气态、液态和固态等不同物理形态的储氢材料和方法。综合运用交通运氢和管道运氢相结合的运输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运氢成本。推广使用电氢协同技术,并加强氢能超级电池的研发,将难以储运的氢能通过超级电池转化为电能,以提高氢能的适用性。

全面提升氢能应用设备的研发力度,是保持氢能在能源市场占有率的抓手。大力研发氢能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和氢能内燃机技术,生产高品质的氢能客车、氢能重卡、氢能船舶以替代传统燃油设备。在工业领域,将氢能广泛应用于石油炼化、化工合成、半导体制造等产业,扩大氢能的应用场景。加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大限度供应社会发展对氢能的需求;加大氢能在我国科研院所的研发布局,并提高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对接能力,将研发技术顺利转化为应用成果。促进国际合作,提高氢能应用的安全系数。全面提升氢能应用效能,有序实现我国能源结构的绿色低碳转型。

文/苏腾飞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政策力挺 氢能产业发展空间打开
中国证券报 2024-08-24
武汉氢能产业有望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武汉晚报 2023-12-15
氢能利好政策频出 一级市场投资再引关注
证券时报网 2023-11-11
广东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到2027年氢能产业规模将达3000亿
南方日报 2023-11-08
国家层面首个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出炉
中国证券报 2023-08-09
镁基固态储氢技术获突破 氢能产业化提速
上海证券报 2023-04-17
100座加氢站、650辆氢能重卡,未势能源多项成果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4-12
抢占先机 上市公司“氢”装上阵
中国证券报 2023-03-2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