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科院博士回应研究烂苹果变“果菌王”:推测苹果储存时有白参孢子落在上面长出了白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2 14:51

近日,浙江德清县的邓女士在社交平台发帖称,家里的一颗苹果长出了“白色蘑菇”。这一罕见现象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围观和讨论,更引来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的注意,并被征用为研究对象。7月11日,参与研究这颗苹果的许博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苹果上长出的是裂褶菌,名叫做白参。裂褶菌作为一种全球广泛分布的担子菌,具有很高的食药用价值。苹果上长出白参实属罕见。经初步研究,他推测可能是苹果在自然环境或储存过程中,有白参的孢子落在上面,由于苹果有伤口,裂褶菌(白参)孢子侵染苹果,白参的子实体便从苹果顶部长出来。

烂苹果长出“蘑菇”吸引中科院博士做研究

邓女士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6月的浙江正值梅雨季节,连日的阴雨使得屋内物品容易受潮发霉。这个苹果刚开始是放在工作室的茶水间,后来自己将苹果带回家,放在了窗台上。6月30日,她上班前远远看见苹果上长了白色的东西,以为发霉了,想着晚上回来再扔掉。结果,当天回家后忘记处理。遗忘多日后,她再想起这颗苹果时,发现果子上居然长出了“蘑菇”。

邓女士发现,苹果上的“蘑菇”不仅形态完整,还具有超强的生命力。“我有天早上出门前蘑菇已经变得干瘪,但简单喷点水它就能恢复生机。”7月4日,邓女士拍下视频和照片分享到了社交媒体上,迅速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和关注。网友纷纷评论称,“这就是传说中的苹菇吗?”“这个蘑菇会不会有苹果味?”“感觉有研究价值。”

7月6日晚,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的在读博土许博士注意到了邓女士分享的视频和照片,立即联系了她,表示想购买这个苹果用于研究。邓女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这个长蘑菇的苹果在我手里是没用的,如果它对研究有帮助,还是让苹果蘑菇去到有用的人员手里,也算是做好事了。”随即,在许博士的指导下,邓女士将苹果包好放进冰箱保存。第二天,她就将苹果寄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是我国植物学、植物化学领域重要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许博士所在的真菌多样性与分子进化课题组主要从事真菌种质资源、航天育种等研究。雨季期间,许博士会关注网友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各种蘑菇的照片,自己也经常收到热心网友寄来的样品,并解答网友的困惑。“我那天碰巧看到邓女士发的照片,认出是白参,而且这个苹果上的白参长势非常好,形状也比较特殊,就想用来与课题组之前航天育种的白参做比较研究。”

推测苹果储存时有白参孢子落在上面长出了白参

7月8日,许博士所在团队收到苹果后,立即开始接种观察。许博士介绍,这个苹果上长的蘑菇实际上是裂褶菌科的白参。它是一种在全球广泛分布的著名食用菌,属于腐生真菌,喜欢长在腐烂的木头上,也有过出现在桃子、柿子、椰子壳的例子,具有极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但长在苹果上他本人也是第一次遇见。

许博士通过初步的研究,推测是苹果在自然环境或储存过程中,有白参的孢子落在上面。由于苹果有伤口,裂褶菌孢子首先侵染苹果的果柄,随后向下逐渐扩散到果核,浙江连日的阴雨天给裂褶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子实体便从苹果顶部长出来。但也有可能是孢子先侵入苹果树,扩散到果实中,遂让苹果长出蘑菇。如果白参菌丝真的侵染了苹果的菌肉或者树木本体,则有必要警惕白参可能会对苹果种植产生影响,可能会造成苹果树病害,影响苹果的产量和质量。白参生命力很旺盛,腐蚀性强,因此如果白参对苹果树种植产生不良影响,果农在种植时要做好防范。但许博士认为,第一种传播途径的可能性较大,具体情况还在研究中。

课题组已分离出不同部位菌丝 发现腐烂部位生长最好 将进入栽培实验阶段

目前,许博士所在的课题组已把苹果的果肉、果核、果柄等分开,分离出不同部位的菌丝,并提取了白参子实体的DNA序列,鉴定出该菌株属裂褶菌的模式种。许博士告诉北青报记者,苹果已腐烂的部分菌丝生长是最好的,所以初步推断,白参菌丝主要靠苹果已经腐烂的部分提供营养。接下来,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确认菌丝生长的具体位置,并进一步分离纯化,预计很快就能进入栽培实验阶段。

关于网友好奇这种白参菌种植后尝起来会不会有苹果味?许博士请其导师赵琪解答网友的问题,赵琪表示,客观来讲并不会有苹果味,但白参菌本身就可以产生苹果酸。许博士也表示,苹果果肉中有果酸,一般来说不利于真菌的生长,但白参抗酸性比较强,这可能也是为什么白参能在苹果上生长,而其他真菌不能生长的原因。

许博士告诉北青报记者,中国的食用菌业历史悠久,技术成熟,发展空间巨大。大家对“蘑菇”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是件好事,也感谢网友对研究工作的支持。后续如有进展,他会在社交平台上更新。研究结束后,也会发布详细报告。

实习生 那琪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戴幼卿
编辑/倪家宁
校对/罗晶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