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伪装成科技、绿色贷款、虚增空转?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水分"待挤压
证券时报网 2024-07-03 09:27

在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方向上,科技、绿色、普惠是金融五篇大文章倡导的领域,也是当前商业银行财报中重点展示的内容。从披露最为详尽的上市银行年报数据看,上述三项的信贷规模增速、客户数增量多高于其他行业的投放。

值得注意的是,在各项信贷考核任务下,为堆高相关考核领域的贷款规模,变造、虚增相关贷款,也造成了信贷数据不实的现象。

近日,《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下称“《审计报告》”)披露,部分金融机构信贷数据不实,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其中有6家金融机构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还涉及信贷投放虚增空转。

值得关注的变化是,随着今年以来信贷投放节奏,金融机构或将从对“量”的追求,更多转向对“质”的把控。

变造重点领域贷款

近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侯凯报告了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审计署审计了4家重点金融机构政策落实情况,发现的主要问题,包括信贷数据不实,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以及金融资源供给结构不够优化。

其中,在信贷数据不实方面,有6家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含金量不高,有的将其他类贷款违规变造为科技、绿色、涉农等重点领域贷款。同时部分信贷投放虚增空转,其中5167亿元即贷即收,在考核前发放、考核后收回;还有的等额存贷,企业在贷款前存入等额存款或贷款后再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回银行。

在金融资源供给结构方面,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点领域“加”的成色不足,审计署指出,有4家银行680.59亿元名义上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转套利。

另一方面是,限制领域“减”的力度不够。至2023年底,上述审计署报告指出,4家银行未完成2020年底前出清任务,仍为461户“僵尸企业”等保有贷款余额314.41亿元,其中34.84亿元为2023年新发放;306.09亿元风险资产通过“无效重组”、违规展期等方式虚假盘活,长期以“仍未不良”的虚假形态占用信贷资源。

上述审计署报告指出的问题,与2022年有相同之处,2022年的审计报告指出,银行存贷业务违规问题较高发,多表现为变相高息揽储、存贷挂钩、贷款审查不严等。

此次,审计署的数据给与了行业警钟。在当前融资需求不振,信贷投放增速不及预期的大背景下,政策导向型信贷领域投放,在保证量的同时,也要保真。

记者粗略统计,仅涉及“以贷转存”相关违规事项的罚单,自2023年至2024年6月底,就有28条,在违规操作中,有的银行违规以贷转存,滚动办理存单质押贷款;有的贷款资金部分回流转作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以贷转存进行返利;或者主要是以贷转存,虚增存款数据等。

高歌猛进式投放下警惕“高水分”

与科技型企业贷款投放相比,普惠小微信贷的增速高峰期早于前者。可以发现,近两年涉及小微企业虚增、数据不实、贷款分类不准确或企业划型不准、贷后管理不严等相关罚单增多。

记者从业内了解到,不少银行为了完成普惠、小微贷款等方面的监管考核任务,与企业达成默契合作,要求其与银行在月末、季末节点互相配合,比如月末提款,月初再“换掉”贷款,以实现数据上的达标。

为完成小微企业“贷款量”和“客户数”等指标的增速,对较大企业的信贷进行包装,拆分出小微信贷,成为一种常见的操作。(《太乱!大型企业贷款硬拆成小微贷款,还有银行将员工房贷包装成小微贷款…监管亮剑》)

经粗略统计,自2023年年初至2月22日,在不到3个月内,银保监系统披露了9条涉及小微信贷数据“虚增”、“不实”、“划型不准”等与“冲量”有关的罚单,接近2022年全年的相同类型的罚单数量。

记者最新梳理罚单信息发现,2023年下半年至今,各地监管部门开具的罚单中,有六家银行涉及虚增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规模或数据,包括中国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的分支机构,以及区域银行中的浙江民泰商业银行嘉兴分行、安徽霍山联合村镇银行、六安农商行。

其中,中国银行洛阳分行收到的罚单还披露了该分支行的具体违规操作,即为完成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任务目标,通过存单质押等方式发放无真实用途贷款,虚增小微企业贷款规模。

在金融资源供给结构方面,《审计报告》还披露,重点领域“加”的成色不足,4家银行680.59亿元名义上投向科技创新领域的贷款被挪作他用或空转套利。

在政策导向及市场红利下,银行业对“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的重视,近年被提到了前所未有之高度,各家行科技类贷款余额增速屡创新高。(《一线调研| 摆脱科技金融"价格战"!银行两种新打法寻求破局》)

从增速上,A股42家上市银行中,2023年末大多数银行科技类贷款相较上一年末的增速超过了20%,其中,招商银行、厦门银行、郑州银行、邮储银行、兴业银行、上海银行、北京银行、中国银行、浦发银行的科技企业贷款同比增速超过了30%。

从规模看,国有大行是科技类贷款投放的主力,甚至有国有大行科技企业类贷款规模站上了万亿元规模;不少股份银行的科技贷款规模站上5千亿元规模。

与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相比,各家银行也于近两年才开始纷纷发力向科技型企业投放,发力科创金融。记者粗略统计从2023年以来的罚单信息,当前涉及科技金融领域的贷款罚单并未有出现。

与小微信贷的考核口径相对明确相比,当前商业银行发展科技金融需要颠覆传统的信贷思维,但在具体操作中的如何对科技企业认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增长潜力如何评估等都存在不小现实难题。审计署的上述报告,也在警惕,前期“高歌猛进”式投放,后面吃“罚单”。

随着各家银行科技类企业投放额度的猛增,这其中的“水分”有多大?在信贷规模增大的同时,科技企业成长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控问题如何把握?上述两个问题值得思考。

编辑/范辉

相关阅读
银行业前三季度被罚超10亿元:多家银行信贷业务“踩雷” 贷款资金违规挪用受关注
金融时报 2024-10-30
银行信贷“小月”谋破局
上海证券报 2024-08-20
金融数据增速放缓微观调研:整治资金空转、规范手工补息后,钱都去哪儿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7-08
开年百万罚单频现 银行信贷及内控仍是监管重点
第一财经 2024-01-15
开年经济一线观察 银行信贷准备充分 实体经济仍是重点
经济参考报 2024-01-07
银行信贷年终全景:一手投放一手储备
北京商报 2023-12-05
补短板强弱项 信贷投放打响收官战
中国证券报 2023-10-21
一季度银行信贷超额完成“开门红”计划 信贷投放将围绕“稳增长”主线保持增长
证券日报 2023-04-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