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走向世界的通州金种子丰收了
北京城市副中心报 2024-06-14 09:30

小麦联合收割机在麦田中来回穿梭,饱满金黄的麦粒倾泻而下。

昨日上午,烈日当空,位于于家务乡的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通州试验基地正式开镰。

热浪挡不住昼夜抢收的农机手

一大早,来自河南的农机手姚敬涛和伙伴们早早来到了地头,正式收割前,大家照例进行了车辆的常规检查。“得确保收割机健康上岗,不能耽误麦收。”

麦田里,颗粒饱满的麦穗微垂着头,长势喜人,放眼望去,满眼都是金色的麦浪。机声隆隆,收割正式开始了。33岁的姚敬涛熟练地驾驶联合收割机,车辆所到之处,麦屑飞舞。伴随着隆隆的轰鸣,麦穗被吞入收割机“腹”中脱粒,饱满金黄的麦粒从收割机上倾泻而下,斗大的车厢逐渐填满。

从5月24日开始,姚敬涛就和小伙伴们在麦田里忙碌开了。他们开着收割机,从河南到河北,再到北京,一路都与时间赛跑,与天气“抢收”。接连几日持续的高温,可热坏了他们。“现在收割机的条件好多了,驾驶室内也有空调,但真的干起活来,外面是毒辣的太阳,驾驶室是连轴转的机器高温,地面的热浪也一直向上涌,我们就像肉饼一样被夹杂在中间,又热又干又闷。”姚敬涛最近都穿一件深色的速干T恤,这也是为了能够快速降温,“衣服湿了之后不至于塌在身上,感冒可就麻烦了,会耽误麦收。”

不分昼夜地抢收抢种是农机手的常态。“农民忙了一年,麦收就这几天。”姚敬涛说,真忙的时候他们会连轴转,“接连干过两天两夜,再累再热也不能耽误。”

姚敬涛爱喝茶,但麦收这段时间他忙得没时间泡茶。驾驶室里都是冰冻的矿泉水,“每天都要喝三四瓶冰水,但也不敢喝太多水,上厕所也耽误时间,还是得抢时间多收麦子。”

副中心小麦品种成为实验“金种子”

站在田埂边远远望去,来回穿梭的收割机,拐弯、调头、直行……忙得不亦乐乎,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苑少华的脸上。

“今年小麦整体长势不错,冬天那两场雪,有效保持了地温,保证冬小麦既不会冻死也不会旱死,再加上今年雨水比较充沛,冬小麦整体墒情比较好,成穗率较高,为丰收丰产奠定了基础。”苑少华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通州试验基地负责人,与普通小麦不同,基地集新品种选育、示范及亲本繁殖于一体,收获后的小麦也不会到市场出售,而是另有用途。

“我们依托基地开展杂交小麦品比测试、亲本种子繁殖,同时承担北京市区试、生产试验等工作,收获后的小麦,不会出售,而是直接运往河南的制种基地。”摘下一颗麦穗,苑少华介绍道,“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杂交小麦的亲本之一,也叫不育系,说白了就是母本,这些母本要与父本进行杂交,产生的优异杂交种才可以到市场出售。”通州基地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所的三大主要科研基地之一,成立于2015年10月,成立以来已累计繁殖高纯度不育系40余万斤,可满足1.5万亩杂交小麦制种需求;目前育成京麦9号、京麦18、京麦179、京麦189等多个杂交小麦新品种,有力推动二系杂交小麦的快速推广应用。

通州小麦走向世界

从实验样本,到最终成为农民可以种植的良种需要多长时间呢?“从挑选实验样本,到参加区试,再到成为审定品种,一个好的杂交小麦品种大概需要8至10年的培育时间。”苑少华从事杂交小麦研究工作已经15年,这些年,他的感受是小麦品种越来越好,工作干得越来越有劲。“从最开始的第一代杂交小麦到现在的第三代,无论是产量还是抗逆性都有更加突出的表现,这是科研人员们一年一年、一点一点精心选育的结果。”

这几年,通州基地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杂交小麦试验。依托通州基地,研究所聚焦乡村振兴,面向京津冀和我国主产麦区,开展高产稳产、绿色高效、节水抗逆小麦品种示范推广,主持环渤海耐盐碱杂交小麦国家区域试验和南疆耐盐碱小麦国家区域试验,搭建了覆盖我国北部、黄淮等主产麦区的测试网络,建立了以国家杂交小麦(邓州)产业化基地为核心的试验和示范展示基地6个,累计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新疆、山西等地推广小麦新品种100万亩/年以上。

同时,通州还建立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杂交小麦联合测试示范网络,杂交小麦品种“JM6-3”通过乌兹别克斯坦审定,实现中国杂交小麦在国际审定“零”的突破,并获得农业农村部品种出口乌兹别克斯坦审批许可。我国被国际同行评价为利用不育系成功实现杂交小麦大面积应用和产业化的国家,持续引领国际杂交小麦发展方向。

看着一车车即将被送到河南制种基地的“孩子们”,苑少华说:“虽然赶上这么热的天气,但是看到咱们的小麦丰收还是很兴奋、很欣慰的。”

编辑/李天际

相关阅读
朝阳区开启夏收抢收 玉米播种将无缝衔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15
朝阳区金盏乡140亩小麦喜获丰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0
又是一年丰收季 大兴瀛海镇夏粮丰收在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图记 | 又是一年丰收季 大兴瀛海镇夏粮丰收在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7
全国麦收进入尾声 各地“丰”景如画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16
北京密云5000亩“三优”麦田开镰丰收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15
小麦收获进度过八成 陕西关中麦区进入集中收割期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06-13
田间地头结满了科技的“果”
中国青年报 2023-06-0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