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图片故事丨孟戏人生 高腔传世
新华社 2024-06-06 17:00

在广昌县甘竹镇甘竹村,李安平在荷塘边哼唱孟戏高腔(5月11日摄)。清风徐来,荷塘泛波。除完杂草的李安平爬上塘边,甩去塘泥,摆开架势,哼唱起了孟戏高腔。

李安平(左)在整理戏服,准备前往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演出(5月10日摄)。56岁的李安平是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甘竹镇的一位农民,其父亲是当地业余孟戏剧团的老生演员。李安平从小看着父亲的戏长大,孟戏里的人物故事、一招一式和人生哲理深深吸引着李安平。初中毕业后,他加入了县里的孟戏剧团,跟着老艺人学戏。

李安平(右)将锣鼓、道具搬上货车,准备前往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演出(5月10日摄)。

装满孟戏服装、道具的货车行驶在送戏下乡的路上(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工作人员为晚上的孟戏演出做准备(5月10日摄)。广昌孟戏起源于明代,是一种以孟姜女民间传说为题材的戏曲,曲牌有140多个。以高腔演唱为主,只用小锣小鼓伴奏,一唱众和,多在后句的下半句帮腔,有“杂白混唱”的特点。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李安平在演出前调试灯光(5月10日摄)。“开始学戏时,唱腔是最难的,孟戏的唱腔很高,音域跨度大,有时几个星期只能学一句唱词。”李安平回忆道。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李安平(右)演出前调试音响(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李安平在演出前调整头饰(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李安平在演出前化装(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剧团团员在演出前化装(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剧团团员在演出前吃饭(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李安平含泪演出孟戏选段《范郎起解》(5月10日摄)。孟戏中有很多情感抒发的选段。“穿上行头就要忘掉自己。”师傅常教导李安平。由于进入角色太深,李安平唱完后常常是满眼含泪。出于对孟戏的痴迷,加上刻苦练习,李安平慢慢从配角演成了剧团的“台柱子”。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村民在观看孟戏演出(5月1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发 (曾恒贵 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剧团演员为村民演出孟戏选段《送别》(5月10日摄)。“以前逢年过节看戏的人多,有一次戏台子都被孩子们压塌了。”李安平不禁感慨。20世纪90年代,剧团里不少年轻人先后外出经商务工,李安平也曾有此考虑。“如果你走了,广昌孟戏就没希望了,要让孟戏断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吗?”师傅的一句话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剧团演员演出孟戏选段《送别》(5月10日摄)。2006年,孟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政府的扶持下,孟戏演出被列入送文化下乡活动,李安平所在的大路背孟戏剧团每年有数十场演出,更多的锣鼓声在村里响了起来。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剧团演员为村民演出孟戏选段《送别》(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村民在观看孟戏演出(5月10日摄)。

上图为:在广昌县甘竹镇,大路背孟戏剧团成员在剧团门口合影;下图为:在广昌县头陂镇西港村,大路背孟戏剧团成员在演出前合影(5月10日摄)。

在广昌县甘竹镇甘竹村,李安平在荷塘边哼唱孟戏高腔(5月11日摄)。

在广昌县甘竹镇的大路背孟戏剧团,李安平和团员一起排练(5月11日摄)。

在广昌县甘竹镇的大路背孟戏剧团后台,演员化装时选用孟戏头饰(5月11日摄)。

在位于广昌县甘竹镇的大路背孟戏剧团后台,李安平(左一)翻看剧本(5月11日摄)。

在广昌县第二小学,李安平给学生示范孟戏表演动作(5月11日摄)。如今,作为广昌孟戏代表性传承人的李安平一边务农,一边将孟戏曲牌整理成册,还组织排演了《送别》《红莲花开》等创新内容的新孟戏。热心公益的李安平经常去县城学校给孩子们上孟戏戏曲兴趣课。

在广昌县甘竹镇的大路背孟戏剧团,李安平(左)在给戏曲爱好者化装(5月11日摄)。“剧团现在还是缺少年轻人,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能接受专业的戏曲训练,让农民业余剧团成为更专业的孟戏剧团。孟戏里的人物故事传递的是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乡亲们爱看孟戏,作为传承人,我有责任把老祖宗的民间艺术传承下去。”李安平对孟戏的未来充满希望。

摄影(除署名外)/新华社记者 万象

编辑/杨小嘉

相关阅读
图片故事丨孟戏人生 高腔传世
新华社 2024-06-06
图片故事|酉阳阳戏艺人:一手耕田一手戏
新华社 2024-05-24
图片故事丨雪山·守护
新华社 2024-04-09
图片故事丨网球学校“育苗”记
新华社 2024-03-26
图片故事 | 猛禽康复师孟蝶:我心向碧霄
新华社 2024-03-2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