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城之源·都文化”京城寻访第1站|八十六岁朱祖希带队讲解北京究竟源自哪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04 10:00

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和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承载了太多辉煌与传奇。自今年五月中旬以来,“青睐”推出“城之源·都文化”系列京城寻访活动,邀请专家带队,聚焦北京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主题,深入实地探访,从北京地理历史渊源、中轴线周围特色胡同、北京会馆文化三条主线深入,多视角挖掘北京的文化魅力。

倾听历史的声音,感受文化的脉动,记录北京文化遗产中注入的新活力。我们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分享嘉宾和读者对北京历史文化的切实理解与感悟,提升公众对北京文化的传承,对中轴线文化的认知度和关注度。“历史悠久,绵延不断,逐步升级”,这句话既为我们概括了北京城的成长历程,也是“青睐”该系列寻访活动追求的方向。

本期带队嘉宾:朱祖希,北京历史地理学者,曾任北京地理学会副理事长、教授。以传承被人们誉为“北京通”的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的学术思想为己任,著有《营国匠意——古都北京的规划建设及其文化渊源》(获国图第四届文津奖),《北京城——中国历代都城的最后结晶》(入围央视“2018年度中国好书”)。

寻访路线

莲花池公园-滨河公园蓟城纪念柱-天宁寺

5月18日,“青睐”特邀朱祖希先生带队,追寻、梳理三千多年北京历史地理,感受古都厚重的文化魅力。上午九点,“青睐”会员陆续到达莲花池公园门口,86岁的朱祖希提前40分钟站在集合地点等候。朱先生身形瘦高,戴着黑色棒球帽和墨镜,穿一件明黄色T衫,胸前印着北大logo,大家不禁感叹,“老先生真酷!”“精神矍铄哦!”

北京建城、建都都跟莲花池有关

朱祖希打开蓝色文件夹,找到一页老地图展示,册页里夹有许多他平日作标记的小纸条。朱先生直入主题,开启讲述。“人类历史发展的事实证明,人类最初的文明总是首先在河套地区开始发展的。因为这些由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地区,不仅地势平坦,而且土壤肥沃,会首先发展农耕作业,并进而出现城市。北京地处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三个不同自然地理单元的交会部。西南是绵亘数百千米的太行山山脉;北面是燕山山脉屏障,东南一面是辽阔的华北平原。”

他指着地图继续说:“源自山西、内蒙古,流经河北、北京、天津的永定河,切穿了北京西北山地的重峦叠嶂,在三家店附近出山并荡涤于平原之上。永定河与源自燕山山地的潮白河、温榆河等共同铸成了一个面积广阔的洪、冲积扇。这便是人们在日后所见的‘北京小平原’。以后的事实证明,北京城在其发展过程中虽也有所迁徙,但都没有离开过永定河所形成的洪、冲积平原。莲花池,就是永定河在由东北向西南迁徙过程中留下的遗迹,积水成湖。”

朱先生介绍说,永定河是一条流量极不稳定的河流,迁徙无定。只有在距离渡口不远,又不致受洪水威胁的地方,原始居民点才会发展成为城市。“三千多年前的莲花池这片水源地,依偎着地势相对较高的‘蓟丘’,也就是今天的广安门内外一带,发展起来北京最早的城市——蓟。因其在蓟城之西,而被称为‘西湖’。关于蓟城城址确立的原因,侯仁之先生认为:这个古代大路分歧之处的居民点,便成为当时沟通南北交通的枢纽。当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了一个城市诞生的条件时,处在这个枢纽位置的居民点,就十分自然地迅速发展起来,凌驾于附近其他居民点之上,成为当时一个小奴隶制国家的统治中心。自此之后,历经秦汉、隋唐,辽南京,金中都,直到元大都,后又延及明清,及至今天的北京城。”

为什么说“先有莲花池后有北京城”?朱先生表示因为莲花池与北京的起源有着血肉相连的关系:“蓟丘”靠莲花池的水养活大,北京城建城、建都都跟莲花池有关,莲花池是北京城市发展中最早、最重要的“生命印记”。

海陵王完颜亮迁都,改名“莲花池”延续至今

“莲花池”何以叫“莲花池”?朱祖希表示,这个名称是金海陵王完颜亮改的。金朝是源自松花江流域的女真人所建,金在灭北宋之后又取得了内地的大片领土,燕京作为辽的陪都时已经具备了封建国都的条件,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因此,迁都燕京已势在必行。

早在金熙宗时期,吸取先进的汉文化、改革女真落后旧俗的政治革新已在积极地进行,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金海陵王完颜亮是一位汉文化的向往者,一直仰慕中原先进的物质文明和汉族传统文化。他因杀了兄弟而取得皇位,宗室因此对他多怀不满之心。这种情况更使海陵王下定了借迁都而彻底打击守旧派贵族,进而加速政治革新的决心。

为了谋求向中原进一步的扩展,海陵王便积极筹划迁都燕京事宜。同时,他还营造舆论。海陵王喜爱植莲,传说有一次他在召集臣僚议事时,突然说,我很喜欢莲花,爱其出淤泥而不染。但是,我在上京(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种了好多莲花,却都没有成活,不知道这是因为什么?过了好一会儿,臣僚中有人说,这是地气使然!北方气候寒冷,莲花难以成活。就好像在南方可以种橘,但在北方却只能种枳……云云。实际上,这是完颜亮在向臣下灌输迁都燕京的意向。当然,在金统治集团内部也有人主张迁都。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断绝某些女真贵族复归会宁府的念想,海陵王还下旨尽毁上京宫殿、宅第,将其夷为平地。不仅如此,还将原葬于上京郊外的陵墓,所有宗室乃至王陵迁至位于燕京西南大房山的金陵新址。“可见,海陵王迁都的决心有多大,平了几代皇陵,悉数迁到中都,断了回去的念想。大家有机会可以去房山看一看金陵陵墓。”

公元1153年,海陵王迁都燕京,并改称中都。之后便在西湖内广植莲藕,盛夏时节,满湖盛开的荷花令人叹为观止,因而改名“莲花池”,并一直延续于今。朱祖希总结说,完颜亮是在经营多年的辽南京城的基础上,又采用北宋都城汴梁城的规制建成的中都城,在我国都城和宫殿营造上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在北京的历史上也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新纪元。

侯仁之先生力保莲花池

公园里乐舞喧天,非常热闹。走进深处,逐渐变得安静。

转过弯,一面庄重典雅的“侯仁之纪念墙”映入眼帘,灰色砖墙上透雕有“侯仁之”三个大字,光影之下,熠熠发光。侯仁之先生是北京大学地理系的著名教授,与冯友兰、朱光潜、季羡林等齐名。举目望去,白色大理石上篆刻有侯先生的生卒年月、经典学术成果,以及力保莲花池的经过。四周青草依依、绿树环绕,宁静之中,似在怀念这位为保护北京历史文化名城殚精竭虑的老人。

“莲花池是北京城的生命印记,这句话最关键!”朱祖希动情地说:“侯先生是城市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一个主要研究就是北京城,被称为‘北京通’。今天我们看到莲花池的水面并不大,但就是这一片水面还是侯先生给保下来的!”

上世纪90年代,北京西客站的建设曾考虑占用莲花池公园的部分土地,当有关部门要把它填平建西客站时,侯仁之先生却提出:莲花池是北京城在成长过程中的生命印记。如果把它填掉了,就等于抹掉了自己的“生命印记”……这是万万不可以的!正是因为侯先生力排众议、据理力争,坚持保留莲花池,最终有关领导接受了意见,修改了规划方案:将北京西客站站址往东挪了100米,将莲花池的历史遗址完整地保留下来。

朱祖希讲述说,在西客站破土动工的时候,侯先生也一直惦记着莲花池。侯先生当时已经82岁高龄,他在夫人张玮瑛的陪伴下,亲自去西客站工地考察,一直沿着楼梯爬到了顶层……看到眼前是一个完全处于干涸状态的自然湖泊,里面还堆积了许多建筑垃圾……这又使他老人家满心担忧。返回北大燕南园之后,侯先生便又连夜写了《莲花池畔再造京门》,建议进一步开发莲花池水源。1998年4月28日下午,侯先生应邀作题为《从莲花池到后门桥》的报告。老人家又一次强调,蓟城因莲花池而建。正是由于莲花池的存在,影响到一个古代城市一步步的成长,最后更扩建成为金中都城,为北京城迈向全国性都城开启了序幕。所以,他殷切地希望把莲花池尽可能地加以恢复!就在侯先生做了这个报告之后不久,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投资修复莲花池,恢复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昔日胜景,并将其定名为“莲花池公园”。

朱祖希鼓励大家迈开腿去实践考察

在现场,有“青睐”会员提出地理知识的问题,朱先生解答的同时又会提出新问题,启发大家思考。有人应答如流,有人埋头记录。

离开莲花池公园后,“青睐”一行跟随朱祖希直奔公交车站。原来朱先生早就踩好路线,他测算好带大家乘坐三站地,到关厢下车,再步行至“蓟城纪念柱”,这样劳逸结合,效率还高。第一次体验city walk+乘坐公交,上车环顾,几乎成了“青睐”专车,像回到小时候的春游,大家都笑容满面。坐在车上,朱先生还不忘出题:您知道“燕京八景”是哪八景,都去过吗?您见过乾隆皇帝题写的“蓟门烟树”碑吗?听完今天讲的,您觉得乾隆是不是题错了地方,“蓟门烟树”应该在广安门呢?

到站下车之后,朱祖希指着眼前的马路告诉大家,广安门内外大街是北京最古老的一条街,“这条路一直连接到卢沟桥渡口,这也表明,恰是因为过去那里河洪泛滥,没法建城,才挪到这一带来建城。大家还可以去看一看北京建都纪念阙,纪念阙就建在金宫大安殿的遗址之上。东侧有侯仁之先生撰写的《北京建都记》碑文。”

中午太阳似火,老爷子大步流星走在队伍最前,大家脚下紧走几步才能跟得上,交口称赞,“您这腿脚太棒了!”

朱祖希站定环顾看向大家,点点头说:“喜欢考察能让人和头脑一直处于兴奋、健康的状态。刚才有一位老师问我怎么考的北大地理系?我打小喜欢远足,后来报考的时候看到地理,就想那肯定是要迈腿的,所以第一志愿报的北大地质地理系。1955年我到北大上学,开学第一天的迎新大会就是系主任侯仁之给新生致欢迎词,他从北京怎么起源、怎么发展讲起……听得我们如痴如醉。开学后的头一个星期天,侯先生又带着我们到北京西郊作野外考察。从北大西门穿过蔚秀园到挂甲屯,再往北沿着圆明园的西墙外,经青龙桥、景泰陵、厢红旗、卧佛寺,最后到樱桃沟。侯先生讲得太好了,我就想我也要像侯先生一样研究北京!侯先生特别强调,不仅要上好课、看好参考书,还要迈开腿去做实践考察。

位于广安门一带的“蓟城”,是北京的起源地

继续前行,进入广安门立交桥北侧滨河公园内。在夏木森森、郁郁葱葱之中,一樽石柱出现在眼前,蓟城纪念柱到了!举目细观,这樽纪念柱高30多米,古朴凝重十分典雅,是1995年建成,由中国著名古建筑学家王世仁参照汉代墓表式样设计,上书16个汉隶大字:“北京城区,肇始斯地,其时惟周,其名曰蓟”,也就是告诉大家,位于今广安门内外一带的“蓟城”是北京的起源地。

走近柱前,立有一方花岗岩建造的石碑,正面篆刻有侯先生撰写的碑文《北京建城记》。碑文言简意赅,对北京的起源及其历史演进作了阐述。背面是《宣武区人民政府建碑记》。

朱祖希补充介绍了相关历史背景:北京地区进入奴隶社会大约是在夏商时期,燕和蓟是早在商代就存在于北京地区的两个自然生长起来的小国。它们哪个在先,哪个在后,史书并无明文记载。于是,学者们便以周武王“伐纣灭商”和分封的日子,作为北京城的诞生之日。

公元前1046年,周王朝在灭商之际,为了控制北方地区,武王便用原来的燕、蓟两国,在幽燕地区建立起自己的据点。《礼记·乐记》云:“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史记·燕召公世家》又云:“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史记·周本纪》还说:“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帝尧之后于蓟……封召公爽于燕。”

关于周初被封于蓟的黄帝的后人,目前尚无可稽考,仅知其建都于蓟城。周初蓟城的位置虽多有歧义,但据郦道元《水经注》和考古发掘看,其遗址应在今广安门一带,且“蓟、燕二国俱武王立,因燕山、蓟丘为名,其地足自立国。蓟微燕盛,乃并蓟居之,蓟名遂绝焉”,“其城自为燕都以来,至于北魏,一直相沿未变”。

从众多的考古发掘资料,大致可知:蓟城内宫城在广安门以南。1957年,北京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广安门外桥南七百米处,曾发现有战国和战国以前的文化遗址。古文化层厚达一米以上,并有大量饕餮纹半瓦当等战国宫室构件出土。出土器物年代最早者接近于西周时代。由此可知,不仅周初所封蓟国都城当即营筑于此,战国时期燕人迁蓟应当也是先居于此,而后以此为基础进行扩建,并一直沿袭至辽金时期。南线阁街北口,清末称“燕角儿”,很有可能即为辽南京城宫城东北角燕角楼的所在,并由此而判定蓟城宫城之东垣在南线阁街以西,北垣在广安门内、外大街之南,而宫城之西垣则在今手帕口南街一线以东,南垣在今白纸坊西街以北。我们可以满怀自信地说:位于广安门内外一带的“蓟城”是北京的起源地。

“走到这里了,再带大家去看一座辽代的古塔好不好?”大家闻言,连声说好。

穿街走巷,来到天宁寺。朱祖希告诉大家,天宁寺塔建于1119年,已经900多岁,是林徽因和梁思成论证过的辽代古塔,八角实心十三层密檐式砖塔,是北京现存最精美的古塔之一。

转眼三个小时过去,活动结束,大家收获满满,意犹未尽。有人感叹,“在北京长大,工作,退休,今天走了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

供图/青睐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李喆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专栏|跟着好玩儿的大教授探访莲花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专栏|跟着好玩儿的大教授探访莲花池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2
专栏|莲花池:捍卫北京肇始的“生命印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专栏|莲花池:捍卫北京肇始的“生命印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2
从辽金到今天,详解北京护城河道及水系变化
北京晚报 2024-05-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