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专栏|大栅栏:南中轴线上的“重头戏”
天天精彩
2024-06-02

◎王越(文化学者)

大栅栏是南中轴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永乐初年,朝廷先后在北京皇城四门以及钟楼、鼓楼、前门外等地建筑民房和店房,用于安置招收迁移入京的移民和“招商货居”,这些招商货居的民房和店房称为“廊房”。《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记有东西向平行的廊房头条、廊房二条、廊房三条和廊房四条。明弘治元年(1488年),为治理京师社会治安,指令居民出资在胡同口设置木质栅栏。廊房四条的栅栏由商贾出资,所建栅栏很大,称大栅栏。写于明末清初的《春明梦余录》一书中已记有“大栅栏”,成为前门地区最著名、最具特色的商业街,现也泛指大栅栏及廊房头条、粮食店街、煤市街在内的一个地片。

前门大栅栏

大栅栏的剧场白天晚上都有演出

大栅栏作为北京的商业中心确立于明代,每天到此进行交易活动的商人和购物的百姓络绎不绝,很多商家都希望在这里取得立足之地。经过长期发展,街内店铺比邻相连,聚集了一大批全市最著名的商业老字号,如同仁堂药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张一元茶庄、马聚源帽店、长和厚绒线铺、天心蕙斋鼻烟店等等。清末编纂的《都门纪略》中还收有东兆魁夹皮领子店、永昌号估衣店、天成号丝线带店、云香阁桂花油店、谦益洋行、聚元斋饭馆等。老北京流传的顺口溜“头顶马聚源、身穿瑞蚨祥、脚踩内联升、腰缠四大恒”,除四大恒在东四外,其余各家都在大栅栏街上。

伴随大栅栏商业活动的繁荣,各类文艺活动也日渐兴旺起来,从而又促进了大栅栏商业活动的发展。清代除了皇宫和部分王府设有戏台可以进行演出,政府多次明令禁止在内城修建演出戏台从事演艺活动。大栅栏位于宫城正前方,这里的演出活动不仅可以吸引广大的外城观众,同时也方便住在内城的权贵到前门外购物听戏,休闲娱乐。

从清代起,大栅栏的演出场地大量增加,演艺活动尤其是戏曲演出获得了很大发展,成为北京人观看演出的主要场所。大栅栏东部路南,建于乾隆年间的有三庆戏园,路北的庆乐戏园今名庆乐戏院;建于嘉庆年间的有今蚨祥瑞祥绸布店所在地的庆和戏院,今前门小剧场址的广和楼戏园。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2月,在大栅栏西口路南创建大观楼电影院,这是北京开办的第一家电影院。除放映电影外,民国时期曾一度加演曲艺杂耍等节目。同乐电影院在路北门框胡同内,建于宣统元年(1909年),最初为戏园,名同乐轩茶楼,1932年3月,同乐轩茶楼改为电影院,成为北京最早的电影院之一。大栅栏的剧场,白天晚上都有演出,到了晚上也非常热闹。

过去廊房头条和周围金店代办“捐官”

廊房头条,东西走向,曾有垄断北京黄金市场的大同金店和保恒祥金店。大同金店开业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保恒祥金店旧址在今廊房头条15号,开业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初在西河沿,1912年迁至廊坊头条,在其西面女儿墙上还留有“宝恒祥金店”字样。金店还是一种信用机构,表面上金店经营首饰器皿、金银买卖,其实它的主要业务是兑换实物,出具银票,代替现银。

在封建社会时期,为弥补财政困难,有一种“捐官”制度,允许士民向国家捐纳钱物以取得爵位官职。这种风气到清朝更盛,金店往往代办捐官事宜。捐官者多为豪绅富贾,有的人捐官并不为做官,只是以此装饰门面或夸耀乡里而已。《红楼梦》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说的是贾蓉的妻子秦可卿突然去世,贾蓉的父亲贾珍认为贾蓉只是个监生,写出去不好看,因此心下甚不自在。可巧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亲来上祭,戴权实际上就是来卖官的。贾珍高高兴兴花1200两银子给贾蓉买了龙禁尉一职。僧道对坛榜文时,灵前供用执事等物俱按五品职例,榜上大书:“世袭宁国公冢孙妇,防护内廷御前侍卫龙禁尉贾门秦氏恭人之丧。”给足了贾蓉的面子。

廊房头条和周围金店的另一项兼职工作,便是与戴权这类有权势的官家勾结,把金银珠宝换成银票向上面行贿,代替委托人办理买官业务。虽然“捐官”不是实职,但对于那些没有关系的富豪来说,通过商铺老板明码标价取得捐封典、捐虚衔和穿官服的待遇,无疑是一条捷径。

大栅栏位置图

门框胡同被称为“玉器街”名 角儿也是“小吃摊”忠实顾客

过去有句谚语提到京城的繁华之处:“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

门框胡同在大栅栏西部路北,南起大栅栏,北至廊房头条,也就短短100余米,宽约3米,由南而北穿过廊房三条、二条,经廊房头条内的曲折小巷可达西河沿。廊房三条、廊房二条东通南北向珠宝市,明清时分布有许多珠宝玉器店,尤以玉器店为多,被称为“玉器街”。为此在门框胡同内有玉器市,经营加工玉器的一条龙服务,使大栅栏地区的珠宝玉器生意更加兴隆。

大栅栏的商人为感恩“财神爷”的照应,集资在门框胡同里建了座过街的财神佛楼,先用两块石板靠立在东西墙处,上面横搭几块厚石板将佛楼架起,俗称“过街楼”。行人从南北两边看,过街楼下就像个石砌的“门框”,遂称门框胡同,一直沿用至今。

门框胡同虽然窄小,但人来人往非常热闹。街里有北京老戏园同乐轩,后改同乐电影院,每到散场的时候,观众都从门框胡同出来,简直拥挤不堪。幼时我曾亲历此境,那种人挤人的场景至今记忆犹新。

到了民国年间,门框胡同汇聚了不少著名的小吃摊,成为闻名于世的小吃一条街。从南到北依次有复顺斋酱牛肉、年糕王、豆腐脑白、爆肚冯、奶酪魏、同义馆涮羊肉、瑞宾楼(原名祥瑞)褡裢火烧、德兴斋的烧羊肉和俊王爷烧饼等。这些贩卖小吃的摊铺,虽然门脸不大,但几乎每家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说。不仅游客要到此品尝歇脚,那些散了戏的演员,包括金少山、尚小云、裘盛戎等名角儿,也是这里的忠实顾客。供图/王越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