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高血压患者运动易猝死?2024年5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31 09:48

“吊颈健身”可以治颈椎病?“体考神器”能提升体育成绩?高血压患者运动易猝死?……5月31日发布的5月“科学”流言榜,对多条近期科学流言进行了辟谣。

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1、果汁、维生素片可以代替吃水果

流言:

多吃水果可以补充维生素,但有的人不爱吃水果,那么“维生素片”和果汁也可以代替。

真相:

每一种果蔬都含有上百种成分,各种成分之间会互相配合与保护,成分较为单一的维生素补充剂、果汁很难达到天然食物的保健效果。此外,对于健康人群来说,通过保健品盲目或过量补充几种营养成分,可能引起或加剧其他营养素的代谢紊乱,增加身体负担。

果汁在加工过程中会损失一定的膳食纤维、维生素等营养成分。不仅如此,我们吃水果时需要花时间咀嚼,而含糖量偏高的果汁往往一饮而尽,常喝会使牙齿缺乏锻炼,并提高龋齿和肥胖的风险。

果蔬营养丰富,含有的膳食纤维具有促进肠道健康、预防便秘以及延缓血糖吸收的作用;其中的钙、磷、铁、钾、钠等无机盐不仅能够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促进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还能维持细胞渗透压和酸碱平衡;所含的有机酸能够刺激人体消化腺,增进食欲,有助于消化;各种酶类、杀菌物质和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理活性成分,以及萜类化合物、多酚、植物固醇等植物化学物,对维护人体健康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指出,每人每日应摄入不少于300克蔬菜和200—350克新鲜水果。因此,建议平日膳食做到食物多样、营养均衡。

2、二维码很快会被用完

流言:

据不完全统计,二维码每天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多亿。所以,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

真相:

理论上,在固定区域内排列组合黑白方块的变化是有限的,当存储的数据超过了容量限制时,二维码就会被用完。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是非常大的,远远超过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

以平时使用的微信付款码为例:这个二维码矩阵中有25×25即625个小方块,除去一些定位、纠错等功能的方块,还剩478个方块,每个方块有黑白两种颜色,即可以组成2478个不同的二维码。

假设全球每天使用100亿个付款二维码,一年使用36500亿个,经过计算,要使用完所有的付款二维码需要2.14×10131年。而宇宙诞生至今也就137亿年即1.37×1010年,远少于用完付款二维码的时间。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担心二维码很快会被使用完。

3、吃蜂蜜会得糖尿病

流言:

吃蜂蜜会得糖尿病。

真相:

该说法不严谨。蜂蜜的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葡萄糖是人体必需的物质,正常人每天适量摄入蜂蜜,是不会引起糖尿病的。如果自身已经是糖尿病前期或者是肥胖人群,则要减少蜂蜜的摄入。建议成年人每天摄入蜂蜜不要超过50-60克,以20-30克为宜。如果本身就有糖尿病遗传基因、血糖偏高、胰岛功能异常等情况,每日再过量食用蜂蜜,则有可能诱发糖尿病。

4、“吊颈健身”可以治颈椎病

流言:

近年来,老年人“吊颈健身”走红网络。只要将头吊在树上,身体跟随绳索摇晃摆动,经常练习就可以治疗颈椎病。

真相:

“吊颈健身”虽然参考的是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自己盲目操作并不可取。一些中老年人本身就有些颈椎疾患,而且人体是有一定生理曲度的,盲目“吊颈”不仅不能健身,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会导致高位截瘫,甚至致命。

除了“吊颈”健身,还有很多五花八门的“健身”方式,比如头朝地、撞树、在单双杠上“飞旋”等,其中有些“健身”违反人类生理结构,并不适合所有人。

因此,建议运动前一定要对自己身体进行合理评估,运动能力因人而异,千万不能盲目模仿,给身体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5、体育考试前,喝一瓶“体考神器”就能提升成绩

流言:

被称为“体考神器”的功能性饮品,能帮助参与体育考试的孩子提升测试成绩。

真相:

在“体考神器”成分表中,除去水和碳水化合物,成分最高的是牛磺酸和咖啡因。如一瓶60毫升的“小绿瓶”含有540毫克牛磺酸,一瓶60毫升的“小黑瓶”含有180毫克咖啡因。对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运动营养食品通则》,各类运动项目产品中,牛磺酸的每日最大摄入量为600毫克,咖啡因的每日使用量应在20毫克到100毫克之间。显然,这类产品可能会导致使用者对某些成分摄入超标,影响健康。

功能性饮品一般都是面向成人,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服用不当,可能导致身体系统紊乱。牛磺酸、咖啡因都是神经兴奋剂,青少年对此耐受度低,摄入后的反应会更加敏感,如摄入不当,不仅睡眠容易受到影响,严重的还会导致中毒。此外,功能性饮料含糖量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肥胖、龋齿的风险。正常状态下,人体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刻意补充某一种成分会打破平衡,给身体带来伤害。

6、保健品能治疗很多疾病,还没有副作用,比吃药强?

流言:

保健品宣传包治百病且无副作用,吃保健品比吃药更安全有效。

真相:

从定义来说,保健品只是一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所以说,保健品首先是一种“食品”。而药品则是用于控制、预防、治疗疾病,具有明确的适应症、适用人群、用法用量的产品。两者的区别不言而喻,保健品作为食品,跟米饭面条馒头一样,并不具有治疗、预防、调理疾病的功效,而药品才是针对疾病的“正解”。

盲目轻信保健品,可能会损失钱财、贻误病情,某些不合格的保健品甚至可能造成功效成分过量摄入,威胁健康。对于保健品来说,我们不是不能用,但不该指望它治病,也不能只依靠服用保健品以至于忽略了健康的生活习惯。

7、鸡蛋是高胆固醇食物,因此胆固醇高了最好别吃鸡蛋?

流言:

鸡蛋特别是蛋黄中胆固醇含量高,高血脂的人最好别吃,健康人也要把蛋黄抠出来不要吃以免胆固醇升高。

真相:

这种说法很不严谨。鸡蛋含有优质蛋白、微量元素、卵磷脂等,能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免疫力,是很好的食物。只要选择合适种类的鸡蛋,辅以得当的烹饪方法,搭配好食材,哪怕高血脂患者也可以适当吃鸡蛋。

首先,比起肉类,蛋黄中的胆固醇含量并没有高到离谱,况且还有使用特殊饲料喂养,胆固醇含量大幅降低的鸡蛋。其次,每周鸡蛋摄入量不要太多就不必担心,比如吃4-5个鸡蛋就是不错的选择。而日常烹调鸡蛋时可以与蔬菜、豆类、菌类配合,再搭配全谷杂粮主食,更有利于营养平衡、预防疾病。

8.褪黑素是治疗失眠的“神药”,安全没有副作用?

流言:

褪黑素能治疗失眠并且很安全。

真相:

这种说法不严谨。失眠的种类太多,褪黑素仅针对褪黑素缺乏或倒时差导致的失眠有效,对其他原因导致的失眠作用不大,吃褪黑素是无法起到治疗作用的。

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睡眠不足与睡眠质量不佳已逐渐成为困扰大众的普遍问题。在众多助眠方法中,褪黑素因其作为人体自然产生的物质,被赋予了“健康催眠”的美誉,其相关产品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热烈追捧。

褪黑素是人体内一种调节睡眠的激素。大脑中褪黑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与一天中的时间有关,天黑时增加,天亮时减少,褪黑素的分泌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然而,褪黑素并非万能神药,只对下面两种情况的失眠有效:

第一种:倒时差。有证据表明褪黑素可减轻时差反应,尤其当旅行者向东跨越2~5个时区。口服褪黑激素可以改善某些时差症状,例如警觉性,并减少白天的困倦和疲劳。

第二种:褪黑素分泌不足。研究表明,褪黑素可以缩短入睡所需的时间。一般来说,35岁后褪黑素的分泌开始走下坡路,额外补充褪黑素对缺乏褪黑素的老年人可能更有效。所以,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使用褪黑素。

此外,褪黑素作为一种“激素”,不当使用也是有“副作用”的,如头痛、困倦嗜睡、短暂的抑郁情绪等。因此,在购买褪黑素产品时,一定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产品,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服用。

9.高血压患者尽量别运动,容易猝死

流言:

有高血压的人最好别运动,容易猝死。

真相:

该说法太绝对了,高血压不是运动的禁忌症,合理运动可降低血压,蛮干有可能增加猝死风险。

研究表明,合理规律的运动能够缓解交感神经紧张,增加扩血管物质,改善内皮舒张功能,促进糖脂代谢,预防并控制高血压。

需要注意的是,要在血压控制稳定的前提下进行规律的运动。如果是未得到控制的重度高血压病、高血压危象或急进型高血压病,不稳定心绞痛、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视网膜病变等症状的患者,建议不要盲目运动,如果要运动,最好等病情控制稳定后,到心血管内科门诊进行咨询,遵医嘱再开展运动。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高考查分时间陆续公布,考生填报志愿要跟上
中国政府网 2024-06-12
高考后,考生容易出现的四个心理问题
健康中国 2024-06-12
东城小升初志愿填报将启动,7月3日派位结果可查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11
北京市初中学业水平考试6月24日开考!这12个问题考前要了解
北京考试报 2024-06-07
文旅部发布端午节假期出游提示:谨慎参与高风险旅游项目
文旅之声 2024-06-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