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让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9 07:00
经济增长稳,就业才能稳。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创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保持经济拉动就业能力。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人才红利就将得到更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就将更加顺畅。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就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进行第十四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持续促进就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把就业工作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有效应对各种压力挑战,城镇新增就业年均1300万人,为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总体保持基本稳定。城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重点群体就业保障有力,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显著提升。但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多重压力,人口老龄化问题加剧,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新就业形态涌现,就业领域一些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给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带来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谋篇布局,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现实需要。

实现更高质量充分就业,就是要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让劳动者都能够就业,且劳动者的就业状况和工作条件不断改善,达到比较理想的状态。高质量充分就业把就业质量放在了充分就业之前,要求充分就业成为高质量就业的前提。既强调了充分就业,更强调了高质量。高质量充分就业是两位一体的关系,要求促进就业提升在质量和数量上协调共进,提高就业效益在宏观和微观上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我们努力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

经济增长稳,就业才能稳。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就业带动力。不仅要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中,努力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也要支持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和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既要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也要强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推动财政、货币、投资、消费、产业、区域等政策与就业政策协调联动、同向发力,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反过来说,没有就业稳,经济增长稳也就缺少了根基。试想,如果解决不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做不到人岗相适、用人所长、人尽其才,不能从破解“有活没人干”入手,解决“有人没活干”的问题,无论是内需的扩大,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无论是经济质的有效提升,还是经济量的合理增长,都成了无源之水。从这个意义上说,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充分就业既是其内在要求又是其外在表现。这就需要通过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充分就业的良性互动。

创造高质量充分就业,必须坚持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保持经济拉动就业能力,实现经济转型与就业转型同步,高质量发展与高质量就业同步。不但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也要加快塑造素质优良、总量充裕、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现代化人力资源,解决好人力资源供需不匹配这一结构性就业矛盾;不但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也要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新就业形态劳动基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只要我们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人才红利就将得到更充分释放,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就将更加顺畅。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化解就业招工“两头难”
经济日报 2024-06-18
高质量就业呼唤终身培训
经济日报 2024-06-17
经济日报金观平:高质量就业呼唤终身培训
经济日报 2024-06-17
习近平: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 不断增强广大劳动者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新华社 2024-05-28
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人民日报 2024-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