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青睐活动|领略“我的学书之道”感受传统文化艺术新活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6 14:00

初夏的阳光穿过葱郁的树林,闪闪发光的叶子呼应着草地与野花,好像一个充满生机的小宇宙。微风拂过粼粼的湖面,波光里传来阵阵蛙声。沿小径漫步,柳暗花明之际,一座融合现代与古典的美术馆映入眼帘,与宁静的自然环境和谐共存。人们走进展馆,墙上挂满书法作品,每一幅字仿佛都在述说着自己的故事,令人不禁为之驻足,流连忘返。

4月24日下午, 北京青年报天天副刊与书画频道美术馆携手,举办了“我的学书之道”公共观展活动。“青睐”读者一行在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书法家虞晓勇导览下,沉浸式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在现场,虞晓勇深入浅出的讲述令人印象深刻,他详细解读了手札作品的内涵与技巧,让大家对书法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滋养。

“尺牍书疏,千里面目”,尽显名人手札之美

宁静的奥森南园,不少“青睐”会员提早来到展馆“预习”,大家了解到,“仰山雅集”手札展览汇聚了百余位书法名家的作品,他们各抒己见,分享在书法学习中的独特见解与心得。一眼望去,文体多样、内涵深厚的作品令书法爱好者驻足良久,目不转睛。

活动开始,嘉宾虞晓勇直入主题,首先阐明了手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手札,是古人的书信,也称信札、手札、尺牍、书简等,过去古人通过不管是最早写在木片上,还是后来写在纸张上的书信,即使身处千里之外,也能跨越时空,传递信息、表达真情实感。古人有句话,“尺牍书疏,千里面目”,说明书写者的一些思想、观念、感受也通过手札呈现了出来。“为什么中国书法经历了几千年书写不断?究其根本,它是汉字,它传承了中国优秀的汉字文化,同时它又见字如面,带着人的温度。我们平时都写汉字,应当认知到汉字中所饱含的传统优秀文化。”

虞晓勇微笑着进一步举例说明,“大家都知道王羲之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草书《十七帖》,实际上就是王羲之晚年与好友周抚的信件作为书法流传下来。老一辈人研究《十七帖》时,不仅研究他的书法艺术价值,也研究其中的内容,日本有一位学者甚至通过《十七帖》及其他一些尺牍,能够看出王羲之的身体状况。再比如怀素《苦笋帖》是一封极简的手札书作。短短两行书,在狂草张扬中别有清逸古雅的意味。还有《珊瑚帖》中随兴画出一枝珊瑚,是书者向别人夸耀自己收藏的心头好物。自由书写的真情流露,在古代早已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我们的汉字有多美?虞晓勇动情地说,“北大著名哲学家宗白华是研究书法的美学大家,他深入研究不同阶段字的结构,认为书法表现着不同时期中国传统美学的精神。大家慢慢深入古代的书法文化去了解,可以发现书法艺术在不同时段会表现出独有的一种艺术面貌。我前段时间看了一篇文章,它以毛笔作为一个切入点,讲述了宋代人眼中毛笔是怎么变成一种文化的符号,进而成为一种文人的意向,很有意思。我们通常说,文房四宝是文人生活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实际上,书写如何表现出章法、怎么样形成一种特殊的美感都和工具材料有关系。前不久在北师大启功书院有一个预展,作品是民国时期一些著名学者的信札,比如王国维、章太炎,包括我们的老校长陈垣先生,还有启功先生等等。我仔仔细细看了两遍,从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文人交往之间真正的书仪之美,法度之追求,治学之态度等等,这些人文的精神在信札上充分体现出来,太厉害了。”

虞晓勇坦言,尺牍在书法的形式当中非常重要,尤其能够表现文人的一种雅怀。在他看来,书法创作里面很重要的一点还应该普及、或是更深入去了解,就是书法的本体到底是什么?“现在很多人都在谈书法和研究书法,拿着毛笔去写汉字,那只是表面上看的东西;如果深入下去,值得思考的是书法应该表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文化属性和艺术特征,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有人说这个字书卷气好浓,这个字写得特别飘逸,这个字写得特别清秀……这其实传承的都是一种文气。”

学书法,经典就是标准

一番精彩的开场白之后,虞晓勇亲自导览,带领大家逐一观赏佳作。著名书法家夏湘平的书作古朴苍劲,首先映入眼帘,隶书笔意的手札书写了他的学书之道:吾父擅八分,教我习书艺。启蒙学东洲,后来临汉隶。曹全鲜于璜,张迁又礼器。把握法与规,理解形各异。巧遇石门颂,正是合我意。自由与潇洒,满纸山野气。常常勤临写,珍视如拱璧。学古不泥古,不作复印器。艺术追求美,标新加立异。转益为我师,杂揉出己意。书法为心画,有情才生逸。不与时风同,个性是真谛。

“夏湘平老先生九十多岁高龄,‘学书之道’这几个字令我眼睛一亮。大家从老先生写的五言诗就能够读出在他几十年学术历程当中的毅力和理念。我们都知道学书要有启蒙,手札里就提到,他的父亲擅长隶书,引他进书艺的门。我们现在看到夏老的字这么苍劲,它是有一个过程的,《曹全碑》《鲜于璜碑》也好,《张迁碑》《礼器碑》也好,这都是东汉中后期非常著名的汉代书法经典,而且风格多样,结构严整,气韵盎然。”

随后,虞晓勇总结自己的两个体会,“第一个是写书法要学经典,现在老有人问,学书法有没有标准?当然有标准,经典就是标准。第二个是启蒙,夏老的父亲启蒙得特别有方法,让他从多种艺术面貌当中去感受,最后自己能够打开思路。我们经常说学习书法最重要的是要有看家的东西,这就必须得钻下去才能做到。而钻下去有一点很重要,就是要和自己的兴趣结合,手札里也提到,他喜欢上《石门颂》这个帖子之后,一直就学下去了。”

“夏老提到了这样一句话,学古不泥古,不作复印器。这点很重要,书法艺术成就很高的人,一定不是临得像,不是复印机。他后面又提到,艺术追求美,标新加立异。也就是说有了前面的基础,就要追求自己独具一格的东西,不断地在学习中去创造、发现汉字的表现艺术。我印象很深,我的导师欧阳中石先生当年说过一句话,‘他说你得想一想,临帖临到最后目的是什么?后来感悟到,在书写的过程中,还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用心去表情达意。”大家听得专注,有人赞叹,“写的说的,都太精彩了!”

继续前行,来到书法家张改琴的作品前,手札洋洋洒洒:清代思想家魏源有言:“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书法学习,也要经历这一过程。我从六岁开始,在只上过三年私塾的父亲指导下学习写字。七十年一路走来,在楷、隶、行、草书上下的功夫最多。我的书学理念为尊重传统、不断创新。尊重传统:即认真临帖,至现在我每年坚持一段时间临习。“创新”就是追求“道”的境界,我认为只恪守一点一画,一字一形的临摹,停留在“技术”层面。这并非完整的学书之道。因此在不同时期,我所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各有侧重和不同。让书法作品表现的风格有一定的侧重点。

回溯中国书法的发展史,既是不断的创新史,也是不断的“悟道”史,如王羲之对“魏晋风度”的感悟,张旭对“担夫争道”“惊蛇入草、飞鸟出林”的感悟,颜真卿对“屋漏痕”“(折叉股)”的感悟,等等。黄庭坚云:“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今天的书法工作者要写出不同于古人又不同于时人的作品,就要提高自己对艺术的认知、修养和审美高度,在学书环境和自己接触过的物象的(浸)润下“养吾浩然之气”,提炼升华“技”的外延,渐次追求“道之所存”。“笔墨当随时代”,任何艺术都是特定时代脉搏的反映,我追求古朴、浑厚、雄强、大气的审美特质,用圆笔结方体,在醇厚中体现灵动,在飞动的线里,渗出安静的质。

虞晓勇老师总结说,“张改琴老师也七十多岁了,在整个手札当中,不仅有学书经历,更多谈到对书法的认识:不能够仅仅是停留在一个‘技’的层面,而是要近乎‘道’,这个是要有很长阅历的人才能够理解的。因为学书法技术有所提升之后,应该入乎‘道’,但是底子不够,这就很难做到。这个‘道’里面包含太多东西,道家讲道,儒家也讲道,佛家也有道的一些思想在里面,所以中国书法的里面它是一种文化精神。”

“一本书的故事”,令大家产生共鸣

转过弯来,抬头可见书法家包靖宇的手札,其倾情讲述了他的学书之道:记忆中,我的学书之路,应该从上海沈子善先生的《怎样写毛笔字》这本书说起。我正是从这本书中获得启示,并从此爱上书法。今天回忆起来,那本书依旧令我倍感亲切。

记得书中说道:“初学毛笔字,手是会又酸又抖的,但经过几个月的训练,手就会渐渐不酸不抖了。花几个月的时间,便获得一生一世的本领,又何乐而不为之。”正是这段话,激发了我学习书法的强烈愿望,从而立下了做书法家的志向。人的一生不需要做太多的事,只需把一件事情做好就行。我正是抱着一生只做好一件事的信念,执着于书法学习与训练,这才有了今天微不足道的小成绩。

回想起来,学书之路可谓艰辛,每日长达数小时的练习,参加竞赛时甚至深夜还在创作,但因为热爱,我总觉得虽苦犹乐,这些年来,我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曾经历过挫折与失败,也曾有过沮丧,不过,我从未有过气馁。失败了,就重来,沮丧了,就再振作。始终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始终执爱着书法艺术。常言道:艺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我的学习书法之路也永无止境,没想到五十多年来的人生旅程,竟是一本薄薄的小书感召了我,确实值得重忆而倍感欢乐!

“大家有没有发现,包靖宇老师篆、隶的功夫很好,这些字写得既灵动又厚实,结合得很舒服,面目一新。他提到《怎样写毛笔字》这本读物令人感慨,其实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字帖、书法类读物极其稀缺,能得到一本沈子善先生的《怎样写毛笔字》,那真叫如获至宝。我记得周慧珺先生当年的字帖印了几十万册,被书法爱好者广泛传阅和临摹。”虞晓勇的讲述使大家产生共鸣,他直言,“我为什么喜欢上隶书,其实离不开当年刘炳森先生的一本‘刘体隶书’,我印象很深。当时是上六年级,我拿到那个字帖之后,心里那叫一个高兴,觉得这个字怎么写得这么美!从此爱上了书法。包括后来我为什么要考北师大,因为我觉得在北京有书法大家刘先生、启功先生,这样才慢慢进去的。今天回忆起一本书的故事,依旧令我倍感亲切。”

先把字写端正了,再说书法的事儿

“这是卢中南先生的楷书,非常端稳,里面‘有欧也有虞’,他把欧阳询、虞世南结合得非常好,很含蓄,很深厚。卢先生的行书写得一丝不苟,能看出很扎实的书法功底。关于学书之道,他说,我的学书之道最初阶段,自上学、下乡、参军,始终没有放弃习字,一直到专门从事博物馆展览文字说明书写,十年多手写各种楷体、隶书、美术字,提高了书写能力。”虞晓勇感叹,“大家看卢先生特别谦虚,他没有说书法创作,就说书写。现在很多人觉得书写跟书法好像差了多大距离似的。我记得我上本科的时候,有一门公共课就叫写字课。当时我看到这个课的名字就觉得哎呀,这个课是不是应该叫书法课呀?上课的老师是我们北师大书法系的首任系主任秦永龙老师。他说,写字就是写大字,就是先把字写端正了,再说书法的事儿。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其实诸位想一想,写字的功用大还是书法的功用大?当然是写字了,对不对?启功先生的一个美育思想就是强调实践强调生活——写出的字能给大家带来一种愉悦,自己也很愉快,而绝不故弄玄虚。这里卢先生也在讲,我就是在写字。其实从手札看卢先生漫长的书法过程,一定要坚持,我很受感动。”

接下来在罗杨的作品前,虞晓勇继续指点道,“这里面提到两点特别重要,一个是他说,兴趣乃最好的老师。另一个是他总结的学书之道:简单至极,即如前贤所云,学习书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临帖,除了临帖,还是临帖,临帖是书法家终生的必修课。法帖中蕴藉着书法艺术的基因密码,哺育了一代代书法家。”

在虞晓勇看来,值得一提的是,“大家都知道写字要临帖,什么叫临帖?确切地说叫临摹,再确切地说叫摹临。宋代人就说过,先是摹再是临,摹书得其位置,临书得其精神。摹,也就是描红摹帖,能帮助你去记字形,这个特别重要。所以,仅仅是临的话,你的字不准,临着临着就成抄帖了,不叫临帖了。摹、临反复结合,可以打好基础,提高技艺,传承经典。”

写字是要透过表面形式追求内在精神

流连在杨明臣的作品前,虞晓勇分享他的感受,“他说,余因‘字好’颇得师生和乡邻赞许。高中将毕业时,适有空军接兵人员闻我喜文好墨,略有小才,接我入伍,从此,在部队度过了四十多个春秋。这点我在日常教学中体会很深,尤其是本科生,我们现在就用‘画红圈’的方法鼓励他们,先说进步,缺点慢慢说,渐渐地学书兴趣就上来了。手札当中又提到:初到部队,担任电影放映员,做幻灯、写标语、刻钢板、抄文件,亦是分内工作,与笔墨为伴成为日常,有大块时间,大量纸墨可资使用。不久又参加了军区举办的放映员美术书法培训班,进一步开阔了视野。边工作、边服务、边学习,我觉得这个讲得好,现在各高校也在讲社会服务,实际上就是研究、创作、教学,真正能够落地,注重实践,这个太重要了。”

不知不觉,进入展厅深处,一幅用笔精湛的行草十分耐看,原来是嘉宾虞晓勇写的虞世南《劝学》作品,“自古贤哲,勤乎学而立其名。若不学,即没世而无闻矣。且会稽之竹箭,湛卢之断割,不(括)而羽之,不淬而砺之,终不见利用之材耳。羲之云:‘耽玩之功,积如丘山。’张芝学书,池水尽墨。当其雅趣,求彼真意,无图其形容,而滞于体质。此贵乎志意,专精必有诚应也。余中宵之间,遂梦吞笔,既觉之后,若在胸臆。又因假寐,见张芝指一‘道’字用笔(体)法斯也。足明至诚感神,信有征矣。学书贵勤,传伯施劝学足为铭右。落‘体’字。”

驻足观看,大家纷纷赞叹不已。有人好奇, “虞老师是写隶书和魏碑见长,这次为什么写行草?” 虞晓勇笑着说,“大家看下面是北师大邓宝剑教授的作品,邓老师写的是楷书,我们俩就说反其道而行,我说那我就写行草吧,分割一下,还好看点儿。”

虞晓勇坦言,书写《劝学》,除了要借古告诫人们爱惜光阴,努力学习。还想告诉大家学书的体会。“学写字要学的是什么?雅和真。这是一个格调的问题,写字不是依样画瓢,是要透过它表面的形式看到内在的精神,追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灵魂。大家知道董其昌讲临帖,他对禅学特别有研究,他说临帖就是看到古人的真意。所以我们一定要真正用心用意去接近古代经典,只有这样才能够有回应,有收获。勤学当中,要真正能够专精,专精当中要用心去体会,才能做到至诚的境界。书学者,心学也。”话音未落,掌声响起。

活动最后,大家意犹未尽,热情地围在虞晓勇老师身边,提出很多实际书写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虞晓勇满面笑容,逐一耐心回答。获益良多之余,有人折返,继续回味书法里蕴含的人生与心灵的轨迹。

文/本报记者 李喆  

供图/书画频道

相关阅读
人物|方建勋:喜欢书法是中国人从小就埋下的艺术种子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3
上新又“上心” 录取通知书藏着传统文化课
央广网 2024-07-21
将榜书艺术推向世界 首届中国名家榜书作品邀请展开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2
人物|方建勋:拿起毛笔就拥有了独立空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4
历史|书法临摹,到底临什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14
从书生到大家 到北京画院看买鸿钧艺术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7-13
文物|王元化书定庵诗:跨越百六十余年的精神相契
当代 2023-07-04
历史|​历代状元“学霸”里藏着多少书法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2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