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首季经济“开门红”观察:追“新”逐“质”,跑出“上扬曲线”
新华每日电讯 2024-05-20 13:36

1000天能实现什么目标?小米给出的答案是:“从0到1”,造一辆火爆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今年一季度,小米汽车在位于北京的超级工厂实现量产。产能爬坡达到满产后,每76秒就将有一台新车下线。

3月25日,这是拍摄的小米汽车工厂内的汽车生产线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同样加速攀升的,还有数字时代的“新石油”——算力。今年以来,北京新建多个公共智能算力平台,新增智能算力6750P,为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源源动力。

全面优化营商环境,让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打好改革和政策“组合拳”,全力塑造的“北京服务”,正引领首都各项改革举措不断完善、迭代升级。

追“新”逐“质”,跑出“上扬曲线”。北京经济一季报显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81.4亿元,同比增长6%,高于去年全年增速0.8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0.7个百分点。全市上下在谋定后动中精准发力,“跳起来摘桃子”,拼出“开门红”,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加速汇聚。

产能爬升:重大项目跑出发展新动能

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南角,3年前的一片荒地,如今已变身成一排恢弘的厂房。步入生产线,随处可见的搬运机器人穿梭忙碌,全自动运送中大型零部件,工位上多个机械臂相互配合,几秒钟便装好一扇车门……

这座相当于100座足球场面积的超级工厂内,包含6座核心车间、29座研发实验室和2.5千米的测试跑道,700个机器人有序运转,车间关键工艺自动化率达到100%。

“在各级政府大力支持下,小米3年内就实现了复杂的造车工作。未来每小时可生产约40辆小米SU7。”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说。

3月25日,这是拍摄的小米汽车工厂内的小米su7汽车  新华社记者 彭子洋 摄

作为在京成长起来的科技领军企业,小米造车将为首都的新能源及高端制造业带来新动力。数据显示,1至3月北京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2%,新能源汽车、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速均在1倍以上。

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稳投资就是稳增长。北京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投资推动高质量发展。一季度,全市集中开工16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2478亿元,主要聚焦现代化产业、基础设施、城市更新、民生实事等领域。

这是2月2日拍摄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现场  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现场,工地上一派忙碌。两片巨大“京帆”屋盖已“浮出”地面。“屋盖正在进行第3、4片钢结构施工,目前副中心站枢纽主体工程土方施工接近完成。”京投枢纽公司副总经理吕高峰说:“随着一条条轨道线路接入,副中心的交通枢纽作用将日益凸显。”

该工程2019年开工以来,连年超额完成投资任务,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73亿元,预计于今年底完成主体结构施工,2025年投入使用,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这是2月27日拍摄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现场  新华社记者 单宇琦 摄

重点项目建设快马加鞭,稳投资、促增长,离不开财政资金精准发力。2023年底,北京设立4只市级百亿级政府投资基金,强化对重点领域资金和政策支持。目前已完成35.6亿元投资,加速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高精尖产业。

“通过资金链把产业链和创新链打通,把每一分钱的投向算得更精细,将使财政资金更好地发挥引导作用,向市场释放积极信号。”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正部署培育投资新动能的新一轮政策,进一步激发产业投资活力。

算力攀升:乘“数”而行塑造未来新优势

数字时代全面开启,小到打网约车、订外卖、刷网剧,大到基因测序、气候预测、高端制造,都是“算”出来的。算力被视为继热力、电力之后新的生产力。

北京抢抓数字机遇,锚定、深耕、做强算力,全面布局“新基建”。今年以来,先后在海淀区、经开区、门头沟区等地加快部署建设公共算力平台,跑出了一条智能算力的“上扬曲线”,新增智能算力达6750P,为经济增长装上“新引擎”。

“我们平台刚刚发布,就有一半的算力被提前预定,预计需求将呈‘爆炸式’增长。”今年3月,北京亦庄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平台正式“点亮”上线,最大可提供算力3000P,相当于百万台高性能电脑的算力。

算力为北京人工智能大模型、无人驾驶等各类智能应用提供“强支撑”,赋能千行百业驶上“高速路”。

2024年2月22日,一辆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前左)行驶在京津塘高速北京至天津段(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连日来,一辆白色箱式重型卡车,以最高9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在京津塘高速上疾驰。与其他货车不同的是,“司机”全程手离方向盘,一路上进出收费站、转弯上匝道,全靠自动驾驶。一旁电脑屏幕上的数据,实时显示着车辆运行状态。

这辆“满配”高技术设备的货车,正是国内首个跨省高速自动驾驶货运示范应用。在政策支持下,北京自动驾驶车辆3年多已跑出路测里程近3000万公里,多地竞相“取经”。

不止于此。在北京亦庄、城市副中心等地公路上,频频可见自动驾驶出租车的身影。打个“无人的士”,已成为不少首都居民的“小日常”。

160平方公里范围内实现车路云网图一体化覆盖,超过800台自动驾驶车辆“跑起来”,为29家车企发放测试号牌……今年,北京还要将自动驾驶示范区扩大至600平方公里,加快推动两座机场和多个火车站接驳场景开放。

一辆自动驾驶车行驶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到亦庄的自动驾驶线路上(2024年3月1日摄) 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点“数”成金,乘“数”而行,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2023年,北京数字经济实现增加值18766.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9%。一季度,全市数字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8.7%,其中核心产业增长12.2%。

今年3月,北京市印发《进一步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新突破的行动方案2024年工作要点》,紧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出50项任务举措,其中6成以上都是“新招”。北京市经信局局长姜广智说,北京将全力塑造数字经济发展优势,推进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在集成电路、传感器件、超高清视频、高性能服务器、光通信等领域鼓励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培育未来产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力争保持先发优势。

营商提升:“北京服务”激发市场新活力

营商环境,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牵动企业命脉。北京从企业“急难愁盼”入手,聚焦服务“软环境”,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拓展优化空间,改革举措从最初的百余项累加到如今1200多项,描绘出一条政策创新迭代的“上扬曲线”,不断激发市场新活力。

开门做生意,最让人头疼的烦恼之一,莫过于重复检查、多头执法。今年3月底,昌平区制定了北京市首个涉企行政检查“白名单”,对符合要求的企业合并同一检查事项、降低执法频率。目前已有600余家企业经过初步筛选“入围”。

“人员不用再忙着‘迎检’做准备,节省了很多时间精力和成本,可以更专心地搞生产、谋发展,这种好政策给我们吃下了‘定心丸’。”知名生物医药企业百济神州相关负责人说。

2023年12月,北京市委、市政府印发文件,明确提出塑造首善标准、国际一流“北京服务”,让企业群众能办事、快办事、好办事、办成事。

“顶层设计”立梁架柱,改革政策“多点开花”,北京营商环境迈入整体优化升级新阶段。

今年3月份,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军企业北方华创公司的生产车间内,2台急需的进口生产装置一到货,工作人员就赶紧拆开包装,投入了紧张的设备组装和调试工作。

“以前从货物申报到通关放行起码要一两天时间,现在有了新的‘智检集成模式’,所需货物就能‘光速’进入生产环节了。”该公司关务部总经理丁妮说。

为最大限度节约企业时间成本,北京亦庄海关充分利用智能技术,实现了货物“即到即验”“即验即放”。亦庄海关关长王燕说:“新措施将有效打通企业通关的‘困点’‘难点’,为重点产业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营商环境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北京市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北京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累计减事项超过60%、减时限71%、减材料74%、减证明超过320项,还在40多个行业推广“一业一证”,推出了62个“一件事”集成办理服务。目前正在研究推出新的重点改革举措,在更多领域出台真招实策。

蓝天白云下的北京CBD 邓伟摄(北京市委宣传部供图)

人勤春早,东风浩荡。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北京正以踔厉前行的志气、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奏响奋进“春之曲”,不断推进首都经济向上生长、向好突破。(记者王明浩 郭宇靖 吉宁)

编辑/樊宏伟

相关阅读
20余家独角兽企业集聚 北京亦庄形成自动驾驶产业“引力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27
特斯拉CEO马斯克:今年将投资100亿美元用于AI训练和推理
​第一财经 2024-04-29
北京市投资“量质齐升”实现开门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分秒必争 “数”字当头 大兴经开区实现首季“开门红”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4
特斯拉一季度财报电话会,马斯克:没有试过FSD V12的人,不可能理解特斯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