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人工智能时代,电影或将重新诞生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09 20:33

近日,由中国电影研究院、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澳涞坞电影工作者总会、澳涞坞文化创意产业协会主办的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在澳门永利皇宫举行。

本届论坛由天津电视台主持人苗青主持,分为上下半场。上半场,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和担任学术主持的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教授张斌,围绕“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助力电影强国建设”的议题发表意见。

人工智能时代,电影或许将重新诞生

在文化强国建设的过程中,电影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王一川教授表示,电影强国是文化强国建设的一部分,尤其是影像强国特别重要,电影电视作为大众艺术,在文化强国建设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重要作用:

第一是影像创造。它要把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活生生的内容加以理想化创造,同时要把主体内心对于未来文化强国的理想愿景加以创造,形成一个新的影像体系,作用于观众;第二是影像转化。要把电影中创造的新影像通过文化创意转化成为现实生活情景的一部分,让观众持续在生活中观看,去学习、体会、品味;第三是影像输出。就是要在世界影像体系中,把中国人创造的新的影像系统同国际上先进的影像系统加以比较、交流、互鉴,在文明互鉴中凸显中国影像体系的魅力;第四是影像和现实生活中的循环互动。美好的影像系统要和现实生活中指向未来生气勃勃的创造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这就是人们通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还要回到生活,有助于生活的创造。

电影《长安三万里》创造了以李白为代表的生机勃勃的唐诗意向,把中华文明高峰的意向动画化,变得离观众很近。很多孩子们一边看电影,一边朗诵唐诗,我的心里感觉非常美妙。今年春晚,西安分会场又把《长安三万里》中的李白意向投射到西安的大唐不夜城中,让电影的影像同现实生活中的影像交融在一起。这就是电影影像同生活的互动,为文化强国、影像强国建设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案例。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人工智能时代,电影或许将重新诞生。人工智能和高科技革命对电影带来的影响可能比当年电影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都要大。其实今年已经有一部完全没有人工拍摄的AI电影长片诞生了。或许现在说未来已来,电影已经重新诞生,无论电影产业、生态,还是生产方式都在发生革命性变化。AI对于电影革命性的重塑可能正在发生,电影人也感到了危机。现在大家的共识是AI可以替代一些相对比较低端、中端重复性的劳动,但是它对电影作为创意产业的创意力、想象力、创造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更好地借助人工智能来赋能电影,让我们变得更有创造力、创意力和想象力。这方面如果能增强,人工智能对电影强国建设带来的将是更加积极的作用,同时对我们每一个电影从业者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拥抱人工智能,现在特别流行一句话“你不会被人工智能所淘汰,但是你会被更熟悉掌握人工智能的人所淘汰”。    

人工智能助力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人工智能非常有想象空间,目前的应用还处于尝试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影视业在互联网时代已经发生深远的变化,如今AI技术已经渗透到从影视制作到发行、放映的整个链条。特别是大数据、大模型的应用,一方面能够提质增效,另一方面对创作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AI在影视领域的落地应用,中国有非常好的实践空间。一方面,AI可以助力中国影视作品“走出去”。目前出现两个“走出去”的形态:一个“走出去”是传统的路径,就是中国制作的影视作品直接“走出去”;另一种就是平行发展。比如很多在国外传播的微短剧都有中国文化基因,比如说霸总穿越这类网络小说题材,现在转变成了微短剧,由美国本土编剧、本土导演,本土演员,将具有中国文化基因的题材转换成一种美国文化产品。在日本也出现这种情况。这在未来一定有巨大的增长空间,一定能助力中国影视出海。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卫从六个方面谈了人工智能和电影强国建设的关系。第一,目前好莱坞在全球电影市场上依然占有第一,原因就是他们的商业类型片非常成熟发达。而电影类型是能够通过AI技术储存和复制的。如果我们能运用AI加强类型叙事,融入全人类共同的情感,就能大大提高中国电影面对全世界观众讲故事的能力。第二,很多艺术片因为制作经费少而限制了表现力,但如果使用AI技术,可以上天入地、天马行空。如果艺术片的导演能很好使用AI,就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和自由充分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才华。第三是表演。著名表演艺术家复杂的眼神表演AI做不到。但是有很多流量明星,他们面部表情单一,表演水平还有待提高。AI技术能够生成几百种表情,把几百种表情输入到青年演员身上,或许能让那些拥有众多粉丝的青年演员的表演更加丰富一些。第四是电影制作。使用AI技术来表现不仅能够节省成本,还能够有很强的表现力,可大幅提升电影产业制片能力。第五,人工智能需要大数据、大模型,需要建立电影工业体系,能够改变个人作坊式的电影生产模式,有利于使电影生产方式工业体系化。比如好莱坞把哈利·波特做了九集。第六,现在的电影工业模型和大数据储存主要是英文,如果我们的大数据、大模型不跟上的话,在世界影像体系中就会落后。因此,中国电影必然要拥抱人工智能。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工智能时代立足于世界电影强国之林。    

人工智能将给各行业带来颠覆性革命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当代电影》杂志主编皇甫宜川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我们需要去了解、学习人工智能,所有的讨论一定要建立在了解和认知的基础上,这是最重要的。《流浪地球3》在前期筹备和策划中,可能是最早、最系统地把人工智能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团队。比如说开编剧讨论会,可能每天10个小时、讨论一周,假设有5位或10位专家来讨论,最后整理、提炼和归纳所有专家观点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但如果使用人工智能,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做到。整个电影产业中的几乎每一个阶段,从剧本创作、创意,到声音、制片、后期制作,一直到宣发,AI技术都可以赋能。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确实能极大提高效率。

第二,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去年联合办了一个关于人工智能生成AIGC的班,今年已经有了成果。我认为比较核心的一点是: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确实改变了传统的影视教育,让学生能更加深入了解和认识什么叫电影语言。

第三, Sora出来后大家都很震惊,但其实它真正让大家感到恐慌是对世界的模拟、对现实世界基于语言大模型的模拟。这跟之前的3D建模完全不一样,有可能改变电影,或者说有可能扩展电影的边界,重新定义电影。

人工智能对电影到底有何影响?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谈:一个是电影中的人工智能,这是把AI技术作为工具来赋能电影产业发展,将是未来电影里特别重要的一部分;一个是人工智能电影。从这个角度来讨论,未来电影会不会有新的形态,会不会有新的叙事出来,这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张志庆教授认为,无论欢迎还是不欢迎,拒绝还是拥抱,人工智能时代已经到来,会不断地渗透到各个领域,必将带来一场颠覆性的革命。AI是一个工具,最终还是由人来决定的。但我们作为一个个体,在数据、知识量上是不可能超越它。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的一点。

第二,AI肯定带来对生产力的解放,包括电影行业,能做一些以前我们不能做的事情,完成以前人工需要很长时间才可以完成的工作。比如说周迅当年拍《画皮》中的人工皮,包括《流浪地球》里的内容,都可以由AI来完成。也正因为这样,它的冲击力是全面的、巨大的,也是深入的。

但AI同时也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AI只是一个工具,取代不了人。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是什么呢?是想象力和丰富的表现力。其二是现实感。艺术来源于生活,要有充分的现实感,可是当我们完全沉浸在虚拟世界中的时候,还有现实感吗?很多人讲,我们不能把世界图像化,现在的问题是世界已经被图像化、虚拟化和符号化了。时间长了,原来的现实感可能会日益丧失。当这两种东西离我们越来越远的时候,人之所以为人的东西,人类能胜过AI的东西,在哪里呢?这可能是人工智能时代值得深思的问题。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肖扬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欧盟人工智能法案推动风险治理
经济日报 2024-05-31
第四届文化强国论坛|专家:AI没有改变人类创作主体地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0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 | 智能分诊AI辅助诊疗 医疗人工智能未来还将如何布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9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齐向东: 人工智能带来的安全难题,还是要用人工智能来解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2024中关村论坛通用人工智能论坛举办 四大科研成果发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