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修旧如旧” 为“记忆”而坚守的年轻人
中国青年报 2024-05-09 14:36

每次与古籍打交道,全美龄就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奇妙又神秘的世界。

作为一名95后,全美龄是吉林大学古籍修复团队的最新成员。 “五一”前,在吉林大学中心图书馆的古籍修复室里,举办了一场“古籍线装书缝制”沉浸式剧情体验活动。全美龄是组织者和参与者。

体验活动以介绍典籍的传承与保护开场,根据历史事实与合理构想,创设了一个围绕吉大图书馆馆藏善本《铁崖文集》而展开的故事。 参与的学生来自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大家穿着汉服,扮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体验古籍线装书缝制,深入了解中国书籍装帧技术的发展变迁。

每逢特定节日,这样的古籍修复体验活动都会在吉林大学开展。这也成为吉大古籍修复团队传承和推广古籍文化的一扇窗。

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吉大古籍修复工作岗位一直有人坚守和传承,从未间断,已成功修复古籍超千部。这在国内高校图书馆并不多见。

“修旧如旧”

在古籍修复的“世界”里,有很多讲究和门道。这也正是吸引学新闻与传播的全美龄选择从事古籍修复的缘由。

“古籍修复是一门为了‘记忆’而坚守的技艺。” 今年55岁的张奇,目前是吉大图书馆最资深的古籍修复师。工作25年来,他参与修复了100多部古籍。

在张奇看来,最大程度恢复书籍的原貌,让它能够更长久地被保存、传承下去,是古籍修复师的责任。

古籍修复工序精细且复杂:清点、配纸、标叶码、补洞、溜口、喷水、压平、折叶、剪齐、锤平、压实、上纸捻、护叶、封皮、打眼、定线、贴书签……十几道工序下来,修复一本古籍短则几天,长则数月。每一道工序都要保证被修复的古籍“修旧如旧”。

如何让被修复的古籍尽量保持原来的旧貌,其中很有门道。

“修旧如旧就是保留古籍的原本特色、原始装帧和最少的干预。”张奇介绍,当拿到一本待修复的古籍时,先要观察外观、破损程度,了解年代、版本等信息。

吉大图书馆馆藏清朝的古籍存量大,破损也大多较为严重。有的书被严重虫蛀,有的纸张已经絮化、一翻动就破碎,还有的残缺严重、只剩书芯……

每次要经手修复古籍之前, 张奇都要带着团队伙伴针对不同“病症”,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眼下,吉大古籍修复团队正在修补《王氏族谱》。在大家的工作台上,摆放着毛笔、镊子、剪刀、排刷、铅坨等传统修复工具。

“总而言之,必须谨慎,想好了再动手。”张奇反复说,尽量做到最少干预,修旧如旧,避免对古籍造成再次伤害。

为了尽可能还原古籍原貌,需要“学古”,用传统工艺制作浆糊、选纸、染纸、染线、装线。还要“用今”,用现代技术对纸张进行脱酸处理、纸张纤维和纸张酸碱度测试。

挑选的用于修补的纸张,一定要比古籍的纸张薄,否则修补之后古籍就会变厚。此外,修补的表面要平整,修复后整本书拿在手里不能有凹凸不平之处。

用于修补的纸张颜色与古籍原本纸张颜色不一致时,古籍修复师会煮茶给纸染色,晾干后再进行修补。修复表面还要用工具多次捶打,保持纸面平整。

古籍修复工作看似枯燥,还有些伤颈椎。吉大古籍修复团队的修复师颈椎都不太好。但这样一份工作对古籍修复师而言,充满了乐趣。

在他们看来,每天开卷都是在与古人交流、与古典文化亲密接触,不仅熟练了修复技艺,也品出很多人生感悟。如此一来,自然不觉得枯燥。

手揽精细活儿

作为一项传统手工技艺,古籍修复对技术要求很高。为了做到修旧如旧、精准精细地修补,不仅要求古籍修复师掌握精湛的修复技术,还要对古籍的保存方法、版本知识、历代古籍用纸和装帧特色等常识有所了解。

古籍修复师张华在吉大古籍室工作10多年了。有一次,她参与修复民国时期的《工段营造录》。书籍已经严重老化,纸张又脆又薄。

在多方请教后,她和伙伴们才定好修复方案。“传统方法是在书叶背面修复,但这本书只能先用薄棉纸浆水在书叶正面进行加固,然后再从背面进行修补。”张华说,之后再把正面的纸揭掉,修一叶就得用一天时间。

据了解,线装古籍书的呈现形态为筒子叶,即将刷印好的纸沿版心对折,空白的一面朝里,印有文字的一面在外,然后叠起来装订成册。一张筒子叶称为“一叶”,这也是古籍修复中常用的纸张计量单位。

除了修复纸张之外,碑帖传拓也是吉大古籍修复师掌握得娴熟自如的传统技艺。

碑帖传拓作为中国特有的保存文献的传统方法一直沿用至今。看似落后,但却是印刷、摄影、绘画等其他技术无法替代的。

碑帖传拓是使用宣纸和墨汁,将碑刻、器物上的文字或图案,清晰地拷贝出来的一种技艺。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王丽华介绍,许多亡佚的器物或石碑上的史料因拓本的存在而得以保存下来。

上纸是碑帖传拓至关重要的一步。把拓纸覆盖在石碑上后,用棕刷由上而下、边贴边刷,使拓纸平整。再用敲锤垫上毡子敲打,动作要快而有力,让拓纸更好地嵌入字口。

棕刷使用时,角度和力度都有讲究,倾斜角度应适当,否则容易将纸划破。拓纸干湿要适宜,太湿上墨会出现透墨,这样是不成功的。

王丽华说,在吉大所藏拓片中不乏初拓、善拓,原石已佚、已毁之拓片,原石已损、已碎之完整拓片等。这些馆藏拓片极具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

传承“记忆”

类似今年“五一”前的古籍修复技艺体验活动,很受大学生欢迎。

每到“世界读书日”等特定节日,吉林大学图书馆还会举办中华传统技艺体验工作坊。由古籍修复师组织和指导学生体验雕版印刷、碑帖传拓、线装书制作、书画装裱等传统技艺。

此外,古籍修复师还会受邀到校外各大图书馆,为读者现场展示和培训古籍修复技术。

王丽华介绍,我国于2007年启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来,各大图书馆在修复保护、数字化、整理研究、人才培养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据了解,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是首次由国家主持开展的全国性古籍保护工程。相关数据显示,包括民国时期线装书在内,中国的古籍大约有5000多万册,古籍修复工作任重道远。

王丽华说,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吉林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古籍近40万册,其中善本书6000多部,121部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家谱文献、金石拓片、明清诗文集是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藏书的三大特色。其中,家谱文献颇受外界关注,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人士来吉大图书馆“寻根问祖”。

古籍具有特殊性,作为文物必须保护,但作为文献又必须为读者所用,二者如何平衡是个问题。在王丽华看来,数字化是目前最好的古籍保护办法。目前,吉大图书馆已经完成古籍数字化8.6万叶。

解答这些咨询的工作量很大,通过数字化和影印出版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王丽华说。

目前,吉林大学建有“吉林大学图书馆古籍文献库”“东北地方志目次库”等多个古籍专题数据库。同时,吉林大学还参加了“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联合数据库建设,影印出版了《吉林大学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等古籍。

吉林大学图书馆还正在筹建“智能纸质文物实验室”和“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体验基地”,以此更好地弘扬和传承古籍修复技艺。

近两年参加全国古籍修复培训班时,全美龄发现越来越多和她一样的年轻人开始学习并从事古籍修复工作,很多高校还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

这个小众专业,越来越受关注。

全美龄希望把自己所学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与古籍修复传承结合起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古籍文化和古籍修复技艺。

文/王培莲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国家图书馆等三方合作 古籍保护与利用公益项目二期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1
视点|北京城市图书馆古籍修复传习所揭牌 多种体验活动同期上线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8
北京城市图书馆有了古籍修复传习所,每周都举办技艺展示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8
图记|“理工青年”与古籍修复的“化学反应”
新华社 2024-04-24
视野 | “妙手书医”再现古籍风华
新华社 2024-04-21
专访|国图古籍馆馆长陈红彦:为千年古籍延寿 是多么有福气的事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30
造纸印刷古籍修复 年轻的大学生用更科学的方法传承中华传统技艺
中国青年报 2023-09-12
保持“古法”修旧如旧 上海博物馆开直播带观众一窥文物修复秘密
解放日报 2023-05-19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