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15年成功孵化3500余尾 四川率先掌握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密码
成都商报 2024-05-09 13:07

近日,四川成都,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项目成果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讨论鉴定,最终所有专家一致表示,川陕哲罗鲑在四川成功实现了全人工繁殖。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杜军表示:“我们科研团队从2009年开始川陕哲罗鲑的保护研究,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川陕哲罗鲑人工种群,最终培育出如今这3500余尾子二代鱼苗,下一步,我们将探索它的回归野外之路。若今后人工养殖的川陕哲罗鲑被允许食用,其或将成为四川人民的‘三文鱼’被端上餐桌。”

从零开始研究

如何实现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

近日,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对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等单位协作完成的“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项目成果进行了现场踏勘和讨论鉴定。5月6日上午,以中国科学院院士曹文宣为组长的专家组认定川陕哲罗鲑全人工繁殖在四川取得成功。

据悉,川陕哲罗鲑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别名为长江哲罗鲑、虎嘉鱼等,是第四纪冰川的幸存者和青藏高原地区唯一的鲑科土著性鱼类。“历史上,川陕哲罗鲑广泛分布于岷江和青衣江上游、大渡河上游等地。”杜军表示。

由于数量急剧减少,川陕哲罗鲑被收录于《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级别为极度濒危,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川陕哲罗鲑数量,可能比野生大熊猫数量还要稀少,为了防止这一物种灭绝,我们所从2009年便开始探索如何实现川陕哲罗鲑人工繁育。”杜军说。

据杜军介绍,15年来,四川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共计投入20余名研究人员从事川陕哲罗鲑的人工繁育工作,由于这是中国特有物种,世界上并无人工养殖先例,所以他们的工作一切都是从零开始。

从食物入手

寻找捕获成熟个体作为母本

想要对川陕哲罗鲑进行人工繁育,首先要找到足够数量的母本,而这无异于大海捞针。“2009年我们刚启动这个项目的时候,几乎是地毯式搜索,才在大渡河上游捕到了3尾川陕哲罗鲑鱼苗,之后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再难寻到它的踪影。”杜军说。

而这来之不易的3尾鱼苗,成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所里一众研究人员初步了解川陕哲罗鲑习性的重要依据。川陕哲罗鲑是肉食性冷水鱼,喂这些鱼苗吃什么成了研究员们关注的问题,“在野外生存时,它的食物是小鱼苗,但当它自身也只是鱼苗的时候,吃什么成了我们所头疼的问题。”杜军说,“于是我们为其寻找各种浮游生物、小型昆虫,最终确定它最喜欢的食物种类。”

杜军等人一边精心呵护最初找到的3尾鱼苗,观察记录其生活习性,一边继续寻找野外的川陕哲罗鲑母本,“寻找川陕哲罗鲑的难度特别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发现捕捞上来用作那3尾川陕哲罗鲑鱼苗食物的小鱼有不同的反应,有的水域捕捞到的小鱼看到川陕哲罗鲑就开始逃跑,而有的却无动于衷。”杜军说,其推测小鱼之所以逃跑是因为此前见过,说明小鱼附近的水域存在川陕哲罗鲑。

带着这样的推测,杜军等人重点对部分水域进行打捞,没想到真就有所收获——2016年开始,杜军等人捕到了第一批成熟个体,“川陕哲罗鲑成熟周期很长,性腺发育成熟大约需要7年时间,我们以2016年、2017年、2018年捕获的成熟个体为母本,繁育出了子一代,后经过人工培育,终于在今年4月,繁育出了子二代鱼苗。”

“培育最初的3尾鱼苗为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让我们在培育子一代鱼苗时少走了很多弯路,经过大约7年的培育,子一代鱼苗成熟长大,这是国内唯一的川陕哲罗鲑人工种群。经过人工干预,由子一代繁育而来的子二代鱼苗已经有3500余尾存活,标志着川陕哲罗鲑在四川成功实现全人工繁殖。”

杜军告诉记者,“川陕哲罗鲑成熟之后每年都可产卵,一次产卵少则五六千,多则一两万,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就是探索如何让其回归野外繁衍生息。”

具备经济价值

是水产养殖重要的后备品种

据悉,川陕哲罗鲑作为长江上游的旗舰物种,是中国鲑科土著鱼类中的活化石,对研究生物地理学、系统发育和气候变化等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

为了让川陕哲罗鲑更好地被放归野外,四川已经开始探索设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比如在川陕哲罗鲑现有栖息地建立大渡河上游省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在人工繁育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通过野化训练等方式放归野外,以逐步恢复野生种群数量。

此外,由于具备重要的经济价值,川陕哲罗鲑还是水产养殖重要的后备品种,其珍稀程度不亚于长江鲟。如果川陕哲罗鲑种群数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当人工饲养的川陕哲罗鲑被允许食用,它或将成为四川人民自己的“三文鱼”,杜军表示:“目前市面上售卖的三文鱼学名叫大西洋鲑,肉质紧实鲜美,若之后人工饲养的川陕哲罗鲑被允许食用,它或将成为四川人民的‘三文鱼’。”

文/闫晓峰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植物工厂长啥样?沙漠里能种水稻?揭秘种菜“黑科技”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11-09
全球首次:在沙漠温室快速繁育水稻 核心技术来自四川天府新区
成都商报 2024-07-31
长江三剑客长江三鲜期待团圆 十年禁渔只是一个开始
武汉晚报 2024-04-11
彭州:200万尾鲟鱼宝宝搬新家 四川鱼子酱,“游”向全国第一
成都商报 2024-02-22
四川宜宾放流近50万尾珍稀鱼类回归长江
中国新闻网 2024-01-13
四川公布长江禁渔三年成果:查办各类涉渔违法案件1.2万余件
中国新闻网 2023-09-27
新疆大闸蟹下周广州见:新疆除了出产三文鱼等“海鲜” 还出产大闸蟹、白对虾等水产品
广州日报 2023-09-08
新闻调查丨“用过即抛”的塑料垃圾如何治理?一文了解
央视新闻 2023-08-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