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更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8 07:10

中国科协4月16日在北京发布的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呈现提速增长趋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较好人力资源,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夯实了发展基础。

公民科学素质是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的土壤,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要以优质丰富的内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激发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促进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长期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自《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印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实现,为创新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十四五”前段(2021-2022年)年均1.19个百分点的增幅,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按照18至69岁公民接近10亿人计算,我国“至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公民超过4亿,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劳动力资源,也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础。根据2021年国务院印发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到2025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要超过15%。从近几次调查结果来看,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速度持续加快,这一目标有望提前实现。

有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超过10%时,就意味着具有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人力资源基础。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2020年达到10.56%,2023年达到14.14%,表明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扩大。但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总体处于20%至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仍需持续发力。

农村居民和老年人是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短板。本次调查涉及的60至69岁人群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4.45%,与2022年相比仅增长了0.03个百分点,仍在5%以下的较低水平,老年人科学素质提升较慢。下一步,应继续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提升行动,精准施策抓好青少年、农民、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素质提升工作,努力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人,关键在人的科学素质。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

要进一步强化科学教育,坚持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从娃娃抓起,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像力和探求欲。积极推进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和终身教育,满足不同人群的学习需求。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发展成果催生新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推动科普内容的更新和升级,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服务。

“大鹏之功,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秉持科学精神、把握科学规律,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文/向秋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打造科学传播“梦之队”需选配好三大主力
光明日报 2024-08-15
以科技现代化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经济日报 2024-06-26
强化中国式现代化人才支撑
人民日报 2024-04-22
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14.14%
新华社 2024-04-16
北京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达27.68%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7
2023年北京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27.68% 海淀区最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6
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光明日报 2023-12-26
2023年京津冀公民科学素质大赛启动专项答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0-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