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大禹有没有来过武汉? “五一”来晴川阁看“大禹治水”
武汉晚报 2024-04-17 12:36

“从上古时期的大禹到当代英雄的武汉人民,治水已成为本地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武汉治水文化也得以广为流传,深入百姓心中!”

4月15日上午,晴川阁大禹文化博物馆邀请来自湖北省文旅厅、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社科院、武汉文史馆的专家参观刚刚落成的《禹功·江汉——武汉大禹治水文化陈列》,举行布展成果专家验收会,请专家们提出改进完善陈列的建议。

4个板块反映武汉地区治水文化

“武汉大禹治水文化陈列”以晴川阁铁门关关体作为展厅,建筑面积550平方米,分“洪水茫茫”“江城禹迹”“沧桑千年”“盛世安澜”4个部分,反映上古时期大禹在武汉地区治水的历史传说和近现代到当代武汉防汛抗洪的史实,梳理武汉地区治水脉络、治水文化,追溯城市精神源头,展示当代英雄武汉人民的治水风采。

在“洪水茫茫”部分,一块面积约20平方米的曲面电子屏播放着上古时期洪水泛滥的动画片,人们经历着恶劣的生存环境,洪水袭来、四处逃散,场景震撼,可感受到洪水的无情、古人生存的艰难。再往展厅里走,一尊紫铜大禹塑像出现在眼前,头戴斗笠、手持耒耜的大禹神色安详,似在视察疏导后的河道江湖。

记者参观“武汉大禹治水文化陈列”注意到,展厅根据不同时期采取不同展陈手法。上古时期治水多为神话传说故事,陈列采用3D制作、美术创作、场景制作,以及同时期文物征集、借展、半景画、雕塑、幻影成像或文物复制件等。陈列了多件复制出土商周青铜器,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多有大禹治水的记载。

水与武汉演变史部分,则以图表、照片、沙盘、模型、投影为主,辅以电脑触屏互动,使展陈知识生动有趣,这部分尤其以汉水改道形成武汉三镇格局的沙盘令人震撼。武汉历代防汛、抗洪部分,以史料及文献记载、照片、图表、模型及场景复原为主。

学者推测大禹到江汉地区治水

文献和考古到底有没有证实大禹来过武汉地区治水?晴川阁大禹文化博物馆馆长、研究馆员刘国斌说,中国史前文明的发祥地长江中下游、黄河中下游等地区自然环境中,水资源的分配极不均匀,导致水患频仍,先秦文献中多有记载,留下了不少史前洪水泛滥的描述。面对滔滔洪水的袭扰,先民没有逃避,而是一直在探寻着应对洪水的方法手段,与洪水展开着不懈的斗争。《尚书》《史记》《孟子》《庄子》《淮南子》《楚辞》《山海经》《墨子》等先秦和汉代文献都记述了大禹治水的故事。除在黄河流域治水,大禹到江汉地区治水,多部文献也都有记述。

近年有学者依据考古学与地质学证据,论证了黄河在4000年前后曾经改道,并且根据这次河流改道与传说中的史前洪水在发生时间上的一致性,认为大禹治水的传说并非仅仅是传说;多名学者从气候、地质学角度分析了4000年前洪水的形成原因。

刘国斌说,新石器时代的先民一般是逐水而居,离水源较近,一旦发生洪灾,除了逃逸,别无他法,洪水过大,无异于灭顶之灾。在某个时期有人类生活的最低居住面,取决于洪水位的高度。通过分析江汉、洞庭平原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部分遗址的高程差异,发现了从大溪文化到石家河文化的1000多年内江汉平原腹地快速沉积,洪水位不断上升的状况。大溪文化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洪水水位线都很高,说明洪水量大、势猛。天门龙嘴古城曾经遭到过洪水的多次威胁,因而多次加固城垣以自保。

武汉市文史馆馆员、武汉市文史馆文化院院长、出版有《先楚史》的作者程涛平告诉记者,三苗是中国传说中黄帝至尧舜禹时代的古族名,主要分布在洞庭湖和鄱阳湖之间,有学者认为“三苗”在南方势力极大,其兴衰与上古时期南北部族战争的进程有关。三苗阻碍了禹治水,禹攻破三苗国都石家河城,取得南方治水权。今湖北天门石家河镇发掘出的石家河古城,为此提供了若干佐证。

大禹治水演绎为传说故事和碑亭建筑

武汉大禹治水传说于2021年被列为全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程涛平是该非遗项目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大禹文化以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突出的地域特色,鼓励着武汉人民与洪水不断抗争,在江城百姓心中地位极高。大禹文化遗存和大禹治水传说也在武汉保存留传至今。2013年,位于武汉汉阳江边的禹稷行宫被评为全国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武汉大禹治水传说被列入全国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武汉为长江、汉江交汇之地,历史上一直都是防汛抗洪的重要地域。大禹在长江、汉水交汇之地治水的故事,人们通过口口相传,得以流传至今。

这些传说故事包括龟蛇南北锁大江、灵龟镇怪化龟山、大禹贮粮米粮山、禹青飞帽堵洪水、大禹治水收赑屃、大禹植柏晴川阁、龟山脚下镇水怪、忽必烈正名禹功矶、舵落口地名传说等。

程涛平说,大禹江汉治水,疏江导汉,造福万民,留下千秋功绩,亦在武汉域内留下众多遗迹,千百年来一直任人凭吊。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的汉阳禹稷行宫原为大禹庙、禹王庙,由司农少卿张体仁创建,后成为武汉历代祭祀大禹之地。禹碑亭,流传大禹治水取得成功后刻石纪念,碑文77字,意指禹治水,使老百姓国泰民安,碑亭东边的禹碑为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所刻。始建于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的汉阳晴川阁,是汉阳知府范之箴为勒记大禹治水功德而兴建。

记者了解到,该陈列将于“五一”正式开放。

文/万建辉 冯璐娟

编辑/倪家宁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