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甲骨文学校》带小观众穿越至殷商时代,用儿童剧展现文字的力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15 15:27

康熙皇帝、朱元璋、王安石、唐玄宗、治水的大禹……南锣剧场里,演员穿行在观众席间,向孩子们抛出一个个人名与问题,以点带线般回溯至中华文明的源头。演出钟声再次敲响时,一片记载着晦涩秘辛的卜骨带领3个孩子穿越至3000年前的殷商时代,踏上一段探索友情、亲情、传统文化的冒险之旅。

《甲骨文学校》剧照。本报记者方非 摄

4月12日,北京儿童艺术剧院历史奇幻题材儿童剧《甲骨文学校》迎来首演。虽然定位为“儿童剧”,但作品呈现的诚意,完全可以让“大人”收获超越预期的启迪。

现场 舞台呈现3000年前的殷商王朝

调皮机智的悠悠、博学聪颖的田田、贪嘴懵懂的小布丁,3个性格各异的孩子借由一顶神奇的帐篷、一片古老的卜骨,降落在3000年前的殷商王朝。舞台上,粗粝神秘的气氛弥漫开来,《甲骨文学校》开篇,毫不敷衍的布景、影像、灯光、服装便令人眼前一亮。

《甲骨文学校》讲述了一段包含悬疑、探险、知识普及等种种元素的故事:悠悠三人偶遇名为“弃”的少年,在跟随他去甲骨文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商朝的社会秩序、文字系统、崇尚占卜祭祀的时代风貌、后母戊鼎等重要文物、妇好王后等历史人物渐渐显露。90分钟的时长里,层层反转的剧情爽利铺展,人物群像刻画鲜明,Z世代的孩子们带着现代文明与祖先相遇时碰撞出了诸多笑料,但勇敢、友爱、善良永远是不因时间而黯淡的宝贵品质。

“一点儿也不比给大人看的戏差!”观众董先生感慨。本打算带着女儿找个周末消遣的他,完全没想到这部作品的品相如此惊喜,紧凑发展的故事让一度忙着回复工作微信的董先生彻底放下了手机,陪着女儿一起专注地投入悠悠一行人的探险见闻。尤其让董先生感慨的是,无论演员的表演还是舞台的呈现,《甲骨文学校》都没有用幼稚的手法来应付小观众,“是否对孩子给予了足够的尊重,我们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据悉,《甲骨文学校》的首轮演出将持续至4月27日。舞台之外,甲骨文的探秘之旅仍在延续——南锣剧场与大热IP“博物汉字”团队合作,引入视频、集章打卡以及翻翻乐、跳房子等互动体验,将剧场内外空间充盈为甲骨文的游乐园。去年,南锣剧场入围北京市首批演艺空间培育项目,“这是继电影展、艺术展之后,南锣剧场推出的又一项创新活动。”南锣剧场运营方、北京儿艺院长王东说。未来,南锣剧场将继续探索多元艺术体验,不断拓宽剧场美育的边界与可能。

幕后 不低幼的儿童剧处处是巧思

“近年来,北京儿艺培养了一批非常年轻的艺术人才,他们正在把有品质、有思想的舞台作品带给下一代,是剧院最高兴看到的事情。”北京儿艺副院长段建玲说。儿童剧一定要低幼吗?在《甲骨文学校》编剧、导演沈力行以及原著作者黄加佳看来,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甲骨文学校》改编自黄加佳同名儿童文学作品,系列丛书目前已推出6部,销量超百万。黄加佳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写书时她便发现,不少读物的落笔方式仍停留在几十年前的水准,“和孩子们现在的审美观念是错位的,他们懂的非常多,思维能力也并不比成年人差多少。”市面上许多儿童剧也存在类似的问题,黄加佳陪孩子们看过不少儿童剧,节奏拖拉、手法粗糙的不在少数,成年人往往按照自己的想象去“迁就”小朋友,结果“反而让孩子们看得不过瘾。”

黄加佳把对孩子们的观察写进了《甲骨文学校》原作中,搞笑、悬疑兼有,是孩子们非常钟爱的风格,另外,“小朋友的耐心相对差一些,需要用故事一直‘抓’着他们往前走。”搬上舞台的儿童剧把握住了原作的灵魂,同时,沈力行在改编中更加突出了矛盾冲突和戏剧性, 90分钟的演出体量承载力有限,于是,原作里一些枝蔓的情节、人物被删减合并,而作为文明载体的文字,即贯穿故事始终的线索——甲骨文,其意义被进一步强化放大。

这个提挈全剧的灵感,源自主创团队在河南安阳的实地采风。久远的商朝留下的信息远不及后世丰富,为了尽可能在台上营造出时代感,今年2月,主创团队走进了殷墟博物馆。脚踏滋养文明的土地,“我们深入地了解了甲骨文的发展和关于占卜祭祀的知识,很多实物、图片都成为了这次创作的原型。”沈力行回忆,作品的核心表达也在此时被启迪,那就是“透过文字,我们见到了3000年前的人们和世界”。

商人重鬼神。剧中,祭司们跳起舞蹈,唱着“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歌谣,以一段原始的祭祀场面把诡秘的气氛推向了顶点。短短几分钟的剧情,主创团队参考了“桑林祈雨”的典故,运用了吸收三星堆古蜀国面具元素的服装,作曲章澍结合《诗经》中的《商颂·玄鸟》谱曲,以鼓点、吟唱拉远听觉上的纵深感。演出现场,孩子们看得目不转睛,那些创作上的巧思和用心,他们其实都能敏锐地觉察捕捉。

“小时候看《名侦探柯南》,我完全不觉得自己是个小孩,有哪里看不懂。”沈力行将心比心,希望把充满诚意与代入感的作品呈现给今天的小观众。不俯视、不敷衍,从近两年颇受好评、充满童趣的“胡同丫丫”成长三部曲,到现在口碑开始发酵的《甲骨文学校》,在优质儿童剧创作的探索中,北京儿艺留下了一笔属于“北京出品”的亮色。

文/高倩 方非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编辑/贺梦禹

相关阅读
中法合作影偶剧《星鱼》启幕2024北京影偶艺术周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9-07
第七届北京影偶艺术周大幕将启,为观众带来丰富艺术体验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26
副中心又添一处演艺新空间!幕幕剧场打造文化娱乐消费新地标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25
《阿布尔的孙悟空》致敬维和精神,传递成长力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30
偶剧《伽利略传》启幕北京天桥艺术中心2024传统焕新计划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04
甲骨文中最早的“中”字和“国”字出现在哪?揭秘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6-17
“六一”京城儿童戏剧演出市场繁花似锦,儿童剧创作呈现新风采新创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6-03
中芭创意工坊展现新生力量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