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脑机接口、6G技术……北京聚焦“数理化生”前瞻性研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11 14:22

北京青年报记者从“聚焦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第4场主题采访中获悉,北京市实施基础研究领先行动,也将在今年聚焦“数理化生”四大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

北京脑机接口成果加速落地

一片比指甲盖略大、薄如蝉翼的金色半透明薄膜,柔软如树叶,这就是脑机接口的核心部件之一——脑皮层电极。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研究人员透露,北京市牵头支持的侵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已完成核心部件研发和动物实验验证。

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所长罗敏敏介绍,近年来,北京市研究部署脑机接口重大科技战略,由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牵头规划“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成立北京芯智达神经技术有限公司,面向国际前沿研发核心部件。植入式脑机接口“北脑一号”正是其交出的一份阶段性成绩单。

“有创和无创脑机接口,就像我想听一个人说话,是把话筒放在其面前听得清,还是放在距其5、6层高的地方听得清的区别。”罗敏敏表示,而植入式脑机接口,就必须要考虑有效性、长期性、安全性、稳定性和便捷性等问题,更需要在尖端的硬件技术、生物相容性材料以及信号采集方式等攻坚克难。

芯智达业务发展总监李园介绍,“北脑一号”采用柔性聚合物和微纳加工技术,成功研制了柔软贴合、高通道数、高密度的μECoG电极,能够与脑组织良好共形接触,大幅度降低接触阻抗,显著提高脑电记录的信噪比和空间精度,已进入临床研究。而信号精度更高的“北脑二号”也即将发布。

北京正在打造6G端到端概念系统样机

另一幅未来场景出现在中关村泛联移动通信技术创新应用研究院中。对于很多人来说,6G仅仅意味着更快的网速,而在该院中,随着通信感知一体、通信AI一体等一系列融合技术创新研究,6G将进一步推进沉浸式通信、无人驾驶、智能物联等应用场景迈向新高度,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6G作为基础性、先导性未来产业,将全面构筑万物智联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战略支撑。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初步明确6G发展时间表,将于2025年左右启动标准化研究,2029年左右冻结第一版国际标准,2030年左右商用。未来3到5年是突破关键技术、夯实标准高地、培育产业的关键窗口期。

泛联院围绕“前沿技术的引领者、开放生态的构建者、自主产业的推动者”三大定位,联合中国移动重点开展6G关键技术研究,6G云化无线网络开放平台建设及6G端到端概念系统样机研发,构建开放化、场景化的6G联合研发与测试验证环境,为产业界提供集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测试验证为一体的开放性公共创新平台,带动更多科研院所及中小企业参与到6G技术验证及标准化演进中,助力构建我国自主可控的6G产业生态。

聚焦“数理化生”四大领域前瞻性研究

事实上,在众多科研成果中,基础研究是最重要但也是最耗费资金以及人力的研究。北京则以重大原始创新和支撑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的基础研究为主攻方向,下好“先手棋”。2022年,北京基础研究经费470.7亿元,同比增长11.4%,占全国基础研究总经费的23.3%,占北京R&D经费的比重为16.6%,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居全国第一。2023年,北京共有高被引论文1292篇,占全国22.9%,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23年6月底,北京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6.74万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为122.41件,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全国排名第一。

去年1-11月,全市发明授权量近10万件,同比增长21.5%;全年技术合同成交额8536.9亿元,同比增长7.4%。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3》榜单中位列全球第3,自2017年以来连续多年位居“自然指数-科研城市”榜首。

2024年,北京将聚焦“数理化生”四大领域开展前瞻性研究;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航空航天等领域开展目标导向型研究;鼓励打破学科边界和壁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认定首批30家左右市级重点实验室。深化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机制。持续支持量子院、脑科学所、北生所等新型研发机构产出重大原创科研成果。支持科技领军企业与重点实验室、研究型大学、新型研发机构等建立基础研究创新协作机制。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鑫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多种脑机接口技术路线“竞技”,实现商业化还需哪些突破?
​第一财经 2024-05-17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脑机接口提速 未来将如何改变生活?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6
我国《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发布 侵入式脑机接口风险最高
解放日报 2024-03-06
清华大学脑机接口科研团队:中美“脑机接口”下一突破是什么?
环球时报 2024-02-05
脑机接口从梦想照进现实
经济日报 2024-02-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