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为教师减负,为何备受社会期待?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4-04-07 09:45

日前,媒体记者从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获悉,2024年将深化师德师风教育,深入开展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学习教育。同时还将“开展社会事务进校园专项整治,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这一消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讨论。

不知何时,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角色,由过去的“园丁”渐渐转变为“保姆”。尤其是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事关班级事务,大事小事,可谓无所不包。从学校的“填表培训”,到订牛奶、订校服、催缴医保……这些都需要一线教师盯着完成和落实。

教师成了资料上报员、App推广宣传员、竞赛答题员、各类截图收集员……琐碎的非教学日常挤占了教师的大量时间。 不仅如此,教师在完成学校任务的同时,还需要盯着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哪一位学生的课业没完成,如何安排课堂座位……这些都需要时时和家长沟通。也就是说,关于学生的每一项事务变动,都需要教师对接每一位孩子的家长,潜在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这的确反映了一个严峻的现实,教师被各种行政任务、非教学工作和活动占据掉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师不仅要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同时也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于是就出现了,所谓的“填不完的表格、写不完的材料、参加不完的会议”的情况。

需要看到的是,社会事务进校园,教师往往没有说“不”的权利。一些部门把任务摊派给学校,学校再把任务摊派给一线教师,由教师督促学生、督促家长完成教学之外的工作。而这些任务往往与教师的考评结果挂钩,教师只能按要求完成。

一位网友的调侃反映了当下一些学校教师面临的考核现状:“学生家长的车不装ETC影响班主任考核”。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当一线教师因为这些非教学任务而占据大量精力时,“教育也难于回归教育”。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清理规范影响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特别是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项。

2022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禁止向学校摊派与教育教学无关的“涨粉”“评比”“推销”等指令性任务的通知》,要求遏制形式主义向学校转移趋势。

可以看到,从备受社会关注的“双减”提出为学生减负,到如今提出“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为学生减负、为家长减负、为教师减负已然成为社会共识,“落实减负”也成为社会各方的期待。

不少地方曾发布“减负清单”,鼓励教师反映教学无关的事物进校园。2020年,全国范围内也曾搞过一次“减负清单”,如今,几年过去,“为教师减负”仍旧成为一项需要再次落实的项目。

无论如何,仍需强调的是,“为教师减负”不能沦为形式主义,更不能只靠行业自律。相关部门需要看到“故态复萌”背后的原因,从制度源头落实好“减负”,进而脱离“减负”循环的怪圈。

文/张同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纵横谈 | 为教师减负需要更多实招
中国教师报 2024-05-09
北青快评|为中小学教师减负需要拿出实招硬招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5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给教师减负 建立长效机制帮助教师潜心教书静心育人
法治日报 2024-04-23
减负要给教师拒绝不合理任务的底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5
北青快评|​减负要给教师拒绝不合理任务的底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05
光明日报:破解之路漫长,中小学教师非教学任务如何减少
光明日报 2023-11-14
代收费、点赞投票、清点牲畜……部分中小学教师被非教学任务所累
新华社 2023-09-27
天津出台教师减负清单
中国青年报 2021-06-04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