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青快评 | “订立遗嘱年轻化”体现社会文明进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6 14:30

近日,中华遗嘱库发布2023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白皮书显示,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中青年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多,遗嘱正在被更多年轻群体所接纳。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3年,8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的人数上涨了21.5倍,“9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上涨了11.2倍。“00后”订立遗嘱的人数也在不断上升,2023年共有167名“00后”在中华遗嘱库订立遗嘱,相较于2020年时,增长率达到了24.62%。(4月6日《工人日报》)

立遗嘱曾被视为“不祥”,认为是在托付自己去世后的事情,很多人忌讳提起,更忌讳提前立遗嘱。随着人们观念的转变,订立遗嘱人群趋向年轻化,许多人不再把遗嘱看成是人生终点要做的事,而是自己对人生进行思考和盘点。从自然规律看,生老病死是谁都无法逃避的事情,加上“天有不测风云”,死亡更是猝不及防。生前立遗嘱,既是基于现实的“未雨绸缪”,也是遵从自然规律作出的理性选择,对本人、家人及社会都有积极意义。

据介绍,自2020年3月中华遗嘱库推出微信订立遗嘱服务后,订立“微信遗嘱”多以年轻群体为主。其中,20岁以下占比为26.06%,20岁至29岁年龄段占比为35.04%,30岁至39岁年龄段占比为22.44%。这些遗嘱内容,虽然不具备法律效力,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生命教育的形式。诚如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表示,通过“微信遗嘱”,人们可以向挚爱之人表达自己最真诚的感激与祝福,也能抒写下最真挚的嘱托与期望。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互联网的深度普及发展,虚拟财产逐渐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订立遗嘱时,将虚拟财产纳入其中并进行合理分配,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包括各类社交平台账号、虚拟货币、游戏账号等。截至去年12月31 日,中华遗嘱库共收到488 份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现实生活中,年轻人花费较多时间、精力和财力在社交平台和网络游戏上,通过订立遗嘱,旨在让多年积攒下来的虚拟财产有一个完美落处。

《民法典》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不过,现行法律对虚拟财产尚没有更细致的规定,所以涉及虚拟财产的遗嘱并不多。虽然一些平台提出,只要亲属提供身份证、关系证明、死亡证明、承诺书,就能依法继承,但由于其承载个人隐私、用户财产与人格等多重属性,对法律适用造成一定困扰。这亟需从法律层面,明确界定虚拟财产的范围,厘清其归属以及各种管理中的复杂关系,助力虚拟财产继承。

“人生的剧本”充满着各种可能性,也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活着就要去珍惜、去奋斗,不要等到意外发生时,才去追问生命的意义;立遗嘱不是消极,也不是终点,而是驱使年轻人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生命的有限,进而用有限的生命去努力开创美好的未来。同时,我们看到,当前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订立遗嘱行列,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普通网友,既没有横加阻止,也没有冷嘲热讽,而是给予理解和宽容,这也体现了时代发展与社会文明进步。

文/付彪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北青快评 | “数字遗产”的立法空白亟待填补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31
用好遗嘱工具让“身后事”顺起来
法治日报 2024-04-14
立遗嘱被不同年龄人群接纳 有“90后”遗嘱涉虚拟财产
工人日报 2024-04-07
越来越多年轻人开始立遗嘱 立遗嘱的“00后”女孩:录像时买了一束鲜花 以此代表生命的热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1
中华遗嘱库:7年来中青年遗嘱数量增长24倍 微信账号、QQ、支付宝已成为重要遗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