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历史|祀先插柳迎春光:沪上清明节俗漫谈
档案春秋 2024-04-04 18:00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在二十四节气中,清明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既是自然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此时节,严寒已过、气候转暖,草木茂盛、桃红柳绿,一派生机勃发。在清明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踏青出游、祭祖扫墓、折柳插柳、吃青团、放风筝......春天与梦想同行,思念与期冀同在,也将焕发更多生机,滋养新的希望。

慎终追远祀祖先

在历史的长河里,寒食与清明逐渐融合,寒食遗意尽入清明。上海本属江南吴地,上海人在清明节吃青团、吃焐熟藕、烧野火米饭及上坟扫墓等习俗,与江南其他地方大致相同。清明节的特殊内涵在于,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肃穆日子,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乐趣的节日。

祀先,就是祭祀祖先,或者说祭祀先人。慎终追远,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可以说,清明节是我国传统最重要的祭祀节日。除了在家里拜祭祖先外,扫墓更是清明的一大内容。清代顾禄撰写的《清嘉录》卷三“上坟”条云:“士庶并出祭祖先坟墓,谓之上坟……挑新土,烧楮钱,祭山神,奠坟邻,皆向来之旧俗也。”人们清理祖坟上的杂草,摆放上祭拜的供品,表示对祖先的敬重。

旧时水乡民众扫墓大多舟行,时人有竹枝词云:“柁尾飘飘挂纸钱,出城都是上坟船。荒原落叶何曾扫,胜地名花别有缘。”随着社会的发展,江南水乡“舟行上坟”的清明习俗已逐渐消失,但扫墓祭祀仍是人们在清明的重要活动内容。

扫墓除了要备规定的祭供用品,上海人还有一个很有特点的“烧草甏”习俗。甏是一种小口大腹的缶,如盛老酒的甏叫“老酒甏”,旧时的“甏”具有“储蓄罐”功能。上坟“烧草甏”就是用草扎的甏,再将折好的锡箔纸钱贮入其中,在坟地上一把火烧尽,也是人们心灵上的一种寄托。


踏青插柳放纸鸢

清明时节所处的时令,风和日丽,莺飞草长,天地间一片清净明洁。清明时节,杨柳青青,最是亮色,柳条最先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也是最先发芽的植物,戴在头上,就是象征着新生命,新的希望。笔者印象中,在1950年代,与家人一起清明外出祭扫时,小孩子们大多会戴上一个柳圈,鬓边插柳,青发红颜,明眸皓齿,楚楚动人,也是一道别致而清新的风景。

上海弄堂房子虽然不便栽柳,但大人们会把折下的一两枝柳枝,或插于门边,或系于门框,这既是一种表示春天栽柳的象征,又蕴含着希望家庭和睦、社会和合、诸事如意的美意,所谓“柳户清明”。文献上也有“满街叫卖杨柳,人家买之插于门上”的记载。

折柳插柳也是昔日清明习俗

除了折柳插柳,清明节也是三五好友聚在一起,野外踏青,并进行拔河、蹴鞠、荡秋千等各项户外运动的好时机,既热闹十足又能强身健体。旧时上海人家的女子不轻易出门,清明踏青提供了“士女”野外活动的机会,女孩可以和男孩一样,清明节到青山绿水间游玩活动。

放风筝,又叫“放鹞子”,是一项很受人们喜爱的娱乐活动。农家一般在每年元宵节后,开始放鹞子,由于农忙、气候等原因,过了清明,就逐渐停止,这就叫“清明断鹞”。而清明节那天,是“断鹞”的正日,旧时常常有群众性的“断鹞”仪式。因在上海方言里“鹞”与“妖”近音,“断鹞”就是“去妖”,有的干脆在风筝上写“妖去病除保安康”字样,这样将鹞子放走,就象征着祛除家人的疾病和晦气。

在清明节这天,吃东西也很有讲究。青团、酒酿饼,都是不可或缺的节令食品。

青团是清明的主要节令美食

时过境迁,清明习俗也有着许多变化,但“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人文内涵,始终得到传承与弘扬。今天的人们在清明节祭奠先祖,缅怀英烈,以各种追悼纪念的仪式,召唤着生命的力量;同样,也不忘踏青游玩,感受春日的生机盎然,满怀积极向上的期冀。

历经冬日蛰伏、岁月沉淀,去踏青赏新绿,迎万物复苏,梦想与春天同行,思念与希望同在。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历史|清明快乐!
我们都爱宋朝 2024-04-05
清明,养生重“三清”,宜踏青、插柳、放风筝!
人卫健康 2024-04-05
赏读|陈连山:清明节源流考
现代大学网 2024-04-05
清明 | 惟愿春和景明,人间天上共安康
南师国学堂 2024-04-04
今日清明!气清景明万物显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4-04
从节气到节日,这些关于清明的知识你了解吗?
央视新闻 2024-04-04
通州区举办“燕回思缅”清明节主题文化活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02
清明节的十个小知识:清明蹴鞠何时流行?
中国新闻网 2023-04-0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