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当“育秧”进入智能时代
解放日报 2024-04-01 09:05

近日,南方早稻进入育秧高峰,循环式智能育秧机、工厂化育秧车间、3D印刷播种……育秧播种领域的“黑科技”让人们应接不暇。

人勤春来早,春耕正当时。育秧作为粮食丰产丰收的基础,自古以来就备受中国人的重视。中国的“育秧”技术是如何发展的?历史上,有哪些与育秧、播种相关的神奇发明?如今的科技又是如何助力传统农业的创新升级的?

“秧好半年禾”

春耕时节,不太熟悉农业生产的人们总会冒出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人种水稻时,不直接播种,而要“插秧”呢?

其实,一开始,水稻直播才是常态。在《齐民要术》水稻篇中,贾思勰曾提到水稻直播的具体方法,即在播种之前,先用水淘去空秕的稻种,浸水催芽三天,候芽长二分时播种,用种量为“一亩三升,掷”。这里的“掷”就是直播的形象描述。

而水稻育秧技术的出现,是传统农业不断发展,从粗放生长走向精耕细作的缩影。

具体而言,相比于稻种直播,育秧主要有三大好处。一是缩短本田生长期,增加复种指数,能有效解决农作物复种的季节矛盾;二是便于集中管理,进一步降低种植成本;三是保证秧苗的质量和规模,防止病虫害和后期倒伏,提高生产效率。

俗话说“秧好半年禾”,育秧的重要性从很早就被中国人发现。

我国的水稻育秧移栽可追溯到约1900年前,在东汉时期的《四民月令》中,曾提到“别稻”,即拔秧移栽的种植方法。另在广东佛山出土的陶水田模型上,考古人员发现,当时的田地里已经出现秧苗似蓖点,为一组一排相当整齐的插秧景象。这说明,育秧技术此时已经在多地得到了应用。

不过,到南北朝时期,在农业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背景下,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出现了直播更为盛行的状况。

例如,后魏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一夫一妻可授田一百二十亩,直播相对更加简便。因此,《齐民要术》也主要对直播作了详细记载。但与此同时,水稻育秧技术也有了新突破,秧苗的秧龄得到了延长。

唐宋时期,随着一年两熟制的普及和人口的增长,育秧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和传播。这一状况在杜甫、白居易等人的诗句中均有所反映。杜甫有写于四川的“插秧适云已,引溜加溉灌”;白居易写于杭州的“水苗泥易耨,畬粟灰难锄”……可见从西到东,育秧移栽的生产技术均已十分普遍。

明清时期,育秧方法逐渐开始从经验科学走向实证科学。明朝时,人们通过研究和实验发明了控水旱育秧的方法。清朝时,部分专科学校已经开始进行系统的农业试验,形成了水育秧、旱育秧、控水旱育秧等多种育秧方法。

古代也有插秧机

育秧之后,就是插秧。宋朝时,这一劳动几乎遍于南方农村,有“三月四月江南村,村村插秧无朝昏,红妆少妇荷饭出,白头老人驱犊奔”的盛况,男女老少都要投身其中。

彼时,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也都写有相关诗句,包括关于先插籼稻的“稻秧先插蚤籼稻”,关于浸种插秧时间的“浸种二月初,插秧四月中”,关于栽秧要做到整齐迅速、浅而不至于浮起的“种密移疏绿毯平,行间清浅縠纹生”等。

在古代,育秧田与种植田比例约1∶10—1∶40,因此育秧、拔秧、插秧等工作十分辛苦,不仅步骤多、时间紧,劳动强度还极大。

于是,一种叫作“秧马”的农具出现了,人们可以不用弯腰,坐着、骑着秧马进行拔秧、插秧等工作。

有趣的是,农书古籍中关于“秧马”的记载与大家熟悉的苏轼密切相关。

据说,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曾看到过“秧马”,后来,他向《禾谱》的作者曾安止科普过自己发现秧马的过程:“予昔游武昌,见农夫皆骑秧马,以榆枣为腹,欲其滑;以楸桐为背,欲其轻;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覆瓦,以便两髀雀跃于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缚秧。日行千畦,较之伛偻而作者,劳佚相绝矣。”

从苏轼的描述中可以看到,稻农们骑坐在秧马上,用双足和后背推撑,驱动秧马在水田前后滑行,秧马前头可捆缚秧苗,插秧、拔秧都不再弯腰曲背。

而“秧马”作为一种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插秧机器,能“日行千畦”。另外,这个农具的普及度也十分高,在武昌地区达到了“农夫皆骑”的程度。而苏轼在看到秧马对稻农的切身好处后,在江西、浙江、广东等地为官时都大力推广秧马。

在苏轼之后,关于秧马的论述和诗文层出不穷。南宋陆游有“出从父老观秧马”“君看此翁闲适处,不应便谓世无仙”;清胡天游作《秧马赋》写道“观其制也,骧首昂尾……不胫而走,无烦风入之轻;不秣而驰,乃有星言之税”等。

“育秧”走进工厂

而现在,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农业生产的各个阶段都开始进入智能时代。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育秧”环节不仅走在了前列,也走进了工厂。

在贵州铜仁,一家育秧工厂目前可以一次性育秧3025盘,可栽种面积达150亩。在这里,湿度、温度都能得到精准把控,不仅缩短了育秧周期,降低了病虫害损失,还保障了秧苗存活率,能够有效减轻“倒春寒”及烂秧的不利影响。

在福建龙岩,自动育秧机还可以依次完成撒土、播种、洒水等一系列工序,育秧效率得到明显提升。与传统湿润育秧相比,这里的一个育秧周期缩短了4到7天。

在重庆永川,育秧工厂综合了国内多家单位的最新设备与成果,具有智能高速流水线播种、自动叠盘、机器人堆码、循环运动式立体育秧育苗、智能补光等多项功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一年可育水稻秧苗1.2万亩。

在湖南祁阳,一台循环式运动育秧设备正随着齿轮转动上下运转,层层叠叠的育秧盘“吐”出新绿,均匀地接收喷雾、日照。在这里,秧盘可以通过轨道运送到立体循环育秧架。该设备凭借手机实现远程操控和全方位监测,育秧周期还能缩短5天。

在湖南岳阳,“3D印刷播种”设备可以通过对精选的稻谷种子进行包衣处理,达到苗期抗病防虫的效果。这种机器根据种子发芽率和插秧机取秧规律,将处理过的种子定位到特殊纸张上。每天最多可加工覆盖1000亩地的种子,常温储存可达3至6个月。与流水线秧盘育秧对比,“3D印刷播种”精准定位,种子发芽率可达98%以上,不仅比常规机插省用种量约50%,还可增加秧龄弹性,增强秧苗素质。

纵观今天的中国农业,不仅做到了“藏粮于地”,更做到了“藏粮于技”。未来,随着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饭碗”也将端得越来越稳。

文/肖雅文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重访团洲垸:排涝车走了,插秧机来了
新华社 2024-08-02
视窗 | “大粮仓”黑龙江三江平原水田插秧全面启动
新华社 2024-05-10
记者探访上海奉贤嘉定两家无人农场 “黑科技”助农场“无人育秧插秧”
解放日报 2024-04-18
北斗导航、高速插秧,今年春播粮食意向面积超9.5亿亩
央视新闻 2024-04-06
不再看天育秧 湖南衡阳现代设施农业批量培育“好苗子”
中国新闻网 2024-04-02
开春以来广州紧盯全年粮食生产任务 采取措施调动农企农户积极投入春耕
广州日报 2024-03-22
智能化育秧助跑福建永定春耕生产
中国新闻网 2024-03-14
前沿科技齐亮相:今年广东预计投入各类农机具58.6万台套,水稻种植已全程机械化
南方日报 2024-03-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