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黑科技储粮 新工艺加工 “广州粮仓”创新科技手段 提高全链条粮食利用率
广州日报 2024-03-26 08:34

当前,广州各地正积极投入春耕生产工作,火热推进“只增不减”的粮食生产目标任务。热气腾腾的一幕不止在产业链前端上演,于大后方,促进节粮减损的粮食加工新科技更是持续“上新”。春季广州地区的潮湿,给粮食产业链中下游带来保存难题。“黑科技”的应用,有利于生产、仓储、加工和运输等环节中的粮食损耗减少,提高全链条粮食利用率。当下,“广州粮仓”正通过不断创新科技手段,实现粮食减损,助力粮食增产,耕好“无形良田”。

增产是“摇钱树”减损是“聚宝盆”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13908.2亿斤,比上年增加177.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连续9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今年粮食产量要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

2023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做出部署。

如何提升粮食产能呢?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乡村振兴重点实验室执行院长(主任)罗明忠告诉记者,粮食产能要提升需要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是增产,包括耕地质量和种子优化,另一方面是减损。“减损就是另一意义上的增产。如果说增产是‘摇钱树’,那么减损就是‘聚宝盆’,二者共同作用,能更大程度提升产能。”当前,粮食损失是全球性的问题,在粮食生产、加工、运输等环节,无谓的粮食损耗在不经意间发生。节粮减损是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的有效手段,我国这两年正积极推进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条粮食节约减损。

广东是全国第一常住人口大省,也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2021年公布的数据显示,广东省地方粮食储备规模居全国第一,达1075万吨,可供全省居民消费200天左右,全省粮库仓容达2300万吨。截至去年7月底,广州是全省储备规模最高的城市,位居全国前列。

绿色储粮技术 减少虫蚀及霉变仓储损耗

大米是主要粮食之一,广东人对大米及米制品的热爱是众所周知。艇仔粥、布拉肠、濑粉、沙河粉……各式各样的大米美味都能成为粤式餐桌上的主角,大街小巷所有餐厅里都能吃上。广东是全国最大的粮食主销区。

在位于南沙区的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粮仓园区里,立筒仓、浅圆仓等排排立着,高的立筒仓甚至超过30米,运输原粮的车辆在其间忙碌穿梭着;大米低温仓中,袋袋稻谷整齐地高高堆起。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是岭南商旅集团旗下广州市粮食集团下属公司,为华南地区综合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综合粮食储备加工中心,被称为“广州粮仓”。“运用好科技手段,可以大大减少粮食在仓储过程中的损耗。比方低温储藏技术及充氮气调技术,就能大大减少粮食储藏过程中虫蚀及霉变的损耗。”广州市粮食集团董事长朱叶茂告诉记者,根据实验数据,粮食在15℃以下的储存环境中基本不会发生质量变化。“低温低湿低氧,这是粮食所喜爱的环境。”

入库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的稻谷会被存放于低温仓中,温度控制在21℃~23℃,温度对大米的影响更显著,因此,大米低温仓的温度控制在17℃~19℃。这就是低温储藏技术。朱叶茂介绍,该项技术主要采用国内最新的隔热制冷及自动化温控技术,使仓内粮食保持15℃~20℃储藏温度,以此延缓成品粮品质变化速度,最大限度保持粮食品质,并抑制储粮害虫的孳生,从而有效保证粮食安全以及减损。

另一种对抗霉变所带来的损耗之法,是充氮气调技术。朱叶茂说,通过向粮堆充入浓度为99.5%的高纯度氮气,再使用专用设备把粮仓内的氧气置换出来,使储粮环境长期保持高氮(98%以上)、低氧(2%以下)状态,在此气体浓度下将导致储粮害虫缺氧窒息死亡,并具有抑制霉菌繁殖作用。此外,他们还全面应用谷物冷却、数字式粮情测控等国家推行的储粮“四新”技术。

朱叶茂透露,当前他们还在与粮食专业院校、科研机构探索开展科技藏粮前瞻性的研究,不断探索应用“双低”储藏保质保鲜技术,富氮低氧气调储粮、食品级惰性粉应用等绿色储粮技术,同步推进应用环保型热源烘干、仓顶光伏发电等设施设备,力求实现绿色低碳储粮,提升绿色储粮技术水平。

加工技术革新 实现粮食最大化利用

几个月来,在车间的粮食加工环节中,技术人员不断对小麦粉低筋生产线进行工艺提升改造,最终令低筋麦的总出粉率整体提高了2.8%,其中F1出粉率提高了1.9%。目前,广州市粮食储备加工中心的小麦粉生产线总出粉率平均可达76.6%~76.8%,高于业界平均水平。

“在粮食加工过程中,通过技术革新,进行生产工艺系统提升优化,从磨粉到筛理,最后再分级,系统地提高总出粉率,让小麦实现最大化使用,减少损耗。同时,由于物料分配更加合理,生产稳定性更好,提高了生产效率。”朱叶茂说,不久前,中心的小麦粉加工生产单元完成了高方筛、打包检查筛的筛格和筛面格的改造,梳理了筛路,增加了筛理面积,既提高生产效率又间接提升了出粉率,对节约粮食、增加产量有良好的正向作用。

过去,粮食精加工现象普遍存在,“白细美”的粮食背后是过度精加工。中国粮油学会发布的《稻米营养减损加工与美味》白皮书中明确指出:稻米过度加工,不仅导致营养成分的大量流失,还造成了粮食的浪费。

“加大节粮技术改造升级力度,可以提高成品粮转化率和副产品综合利用率,多环节系统化节粮减损。”朱叶茂告诉记者,在面粉生产方面,他们选用国际知名品牌设备,采用国内先进的长粉路生产工艺,通过精细研磨和高效筛分,提高面粉出粉率,充分提取小麦可食用部分;在大米生产方面,采用国际专业设备及先进大米加工工艺,生产从投料至产品打包自动化控制,根据原粮特点及产品需求,对碾米、筛米、抛光、色选等工序进行优化组合,通过多机轻碾的加工方式对大米进行适度加工,提高大米出米率,并最大限度保持大米营养成分,实现节粮减损。

建言献策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博士冯丹萌:

在生产环节加强排涝抗旱水利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植物保护工程和病虫害统防统治,建立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可减少农户生产和产后粮食损失;围绕大宗面制品、米制品和油料适度加工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及示范,解决粮油加工过程中过度加工导致的营养素流失、蛋白质功能损伤等问题,可以提升粮食综合利用潜力,提升粮食价值链。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东省乡村振兴重点实验室执行院长(主任)罗明忠:

除了生产以及加工环节以外,仓储阶段的减损更为重要,应根据当下的新需求,采用科技手段来减少霉变、虫害和漏损的仓储粮食损耗;同时,优化管理,要加强技术服务人员的培训,对粮食收获、储粮、运输、仓储、加工等各环节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加强标准化管理。节粮减损更要全民行动,从观念上引导消费者敬畏粮食、珍爱粮食。

文/曾繁莹 郭红红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国粮库储粮损失基本消除
中新网 2023-11-23
有效整治粮食“跑冒滴漏”
经济日报 2023-05-25
科学储粮有利增产保增收
经济日报 2022-12-08
经济日报:科学储粮有利增产保增收
经济日报 2022-12-08
机收减损工艺改造、产业链延伸 我国粮食全链条减损取得积极进展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2-11-30
聚焦 | 探秘“大国粮仓” 感受“科技储粮”
新华社 2022-10-14
聚焦 | 科学储粮守好“大国粮仓”
新华社 2022-10-13
节粮减损要强化标准引领
经济日报 2022-10-1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