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张馨予赞叹的鱼皮衣 不仅能吃还是非遗
封面新闻 2024-03-22 22:25

3月21日,演员张馨予发博晒出身穿鱼皮衣服、头戴鱼皮发饰的照片,并配文:“古老神秘的赫哲族世世代代生活在佳木斯这片土地上,而鱼皮衣也成为了咱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她的这身服饰引发广泛热议,有网友评论:“有一种很神秘的美。”张馨予也回复道:“民族服饰都有这种特别的美感。”

3月22日,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了赫哲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永亮,听他讲述这个“鱼类民族”的穿戴时尚。

1_imageslim.jpg

张馨予身穿鱼皮服

鱼皮服饰的前世今生

在我国东北地区,有一个世世代代以打渔为生的古老民族——赫哲族。千年来他们充分利用自然的馈赠,物尽其用,在鱼皮身上不断挖掘宝藏,一方民俗文化化为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愈发历久弥新。

据清朝民族史书《皇清职贡图》记载,赫哲族以兽皮、鱼皮为材料,将它们经过处理后,制成柔软的制衣材料。“最早的这种制作方式,就是从江中捕捞大马哈鱼、鲤鱼、鲟鳇鱼等,用木质刀剥离后进行阴干,将里面水分蒸发掉。”解永亮介绍,因为他们民族就是一个鱼类民族,这种以鱼皮制衣的方法自古以来就在寻常百姓中普及开来。

1_imageslim (1).jpg

大马哈鱼皮

此外,在玉米进入到中国之后,赫哲族人还会用玉米面卷上鱼皮,在一个传统的工具木铡刀上面反复碾压,将里面的鱼油鱼脂吸附出来,直至鱼皮柔软,“其实类似于咱们现在接触到的这种牛仔布料,稍微厚一点,做好之后就进行裁剪拼缝。”

既然要做成日常衣物,所以在鱼类的选择上也颇有讲究。解永亮告诉记者,以前最早会用到鲟鳇鱼,因为它比较体型比较大,大的基本上在800斤到1000多斤一条。“其实那时候主要是看它的一个鱼身大小,它的一个鱼皮张数大小,那一条鱼其实够一家人的衣服的用量了。”但由于鲟鳇鱼不是时常能够捕捞到,所以后来赫哲族人也会选用弹性较好的鲤鱼和耐磨耐刮的大马哈鱼这两种鱼皮为主。“以大马哈鱼皮为例,一件成年女性的衣服一般会用到超120张鱼皮,男性服饰一般会用到80张左右的鱼皮。”解永亮说。

因为鱼皮质地较薄,赫哲族人通常在5-10月份才会穿鱼皮服。但即便如此,由于工序繁琐和一套衣服长达三个月的制作周期,男士的鱼皮服通常在1万元左右,而女士的鱼皮服则要在1.4万左右。对于很多网友关心的这个鱼皮服是否能吃的问题,解永亮直言:“我们这种鱼皮服不仅能吃,而且还能保存很长时间。”

除了实用还好看

在赫哲族,不仅有提供了实用效果的鱼皮服,还有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审美享受的鱼皮画。根据解永亮的描述,鱼皮画的制作工艺目前分为三种:一是镂刻,类似于剪纸的技法,也会运用拼贴画里的粘贴手法;二是缝绣,就是用针线去缝绣的;三是来源于服饰上的纹饰。

1_imageslim (2).jpg

鱼皮画

“从镂刻上来讲,最开始的纹饰是用‘镂空’这种方式去呈现,那么关于粘贴,最早我们是用鱼鳔胶,就是将鱼的鱼泡慢慢熬制,用鱼漂胶把我们剪好的装饰图案粘到我们的鱼皮衣上;再一种是缝绣,这个来自于鱼皮服上的锁边绣,然后慢慢演变到了画作之中。”不仅如此,赫哲族在鱼皮的开发利用上,除了衣服和画作,一些头饰、鞋子也会运用到鱼皮的元素。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当地的年轻人除了一些民俗活动,日常还是选择便装出行。解永亮透露,现在当地鱼皮制品的订单还是以工艺制品为主,大多集中在各地博物馆收藏和主题类餐厅。

文/封面新闻见习记者 王一理

编辑/崔巍

相关阅读
文博会上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 来自残疾妇女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4-05-27
“黑龙江鱼皮兽皮树皮文化展”在国家自然博物馆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19
抖音发布2023非遗数据报告,销售额最高的100位非遗传承人90后占比37%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09
180件彩衣亮相中国园林博物馆 尽显中国女性服饰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7
33个民族传统女性服饰亮相中国园博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