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全国人大代表贺泓:推动建立“自净城市” 应对PM2.5与臭氧协同控制严峻挑战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09 13:30

WechatIMG1375.jpg

在向大气污染宣战之后,我国成为全球空气质量改善速度最快的国家。十年来,全国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了60%,优良天比例显著增加,基本实现了蓝天的常在。在PM2.5已经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国空气质量继续改善的空间在哪?“双碳”背景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又面临哪些新任务?针对这些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北京市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贺泓。

贺泓认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治理在颗粒物下降的同时面临臭氧不降反增的难题,在大幅度减排氮氧化物以降低臭氧短期内难以实现的情况下,贺泓建议推广臭氧分解技术,通过将具有催化分解臭氧功能的涂料广泛应用于城市建筑外立面,构建具有自净功能的城市,可有效降低城市臭氧浓度。

大气污染防治进入深水区  合理看待PM2.5数据波动

经过多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努力,我国PM2.5浓度显著下降,但去年PM2.5平均浓度的下降趋势出现了波动。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浓度为30微克/立方米,虽然优于年度目标,但这个数据比2022年高1微克、与2021年持平。

贺泓认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进入深水区,颗粒物大幅下降,可以说我们把能做的、见效快的措施都实施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颗粒物下降的速度会逐渐趋缓,公众应合理看待趋缓过程中的数据波动,“大气污染不只是要‘人努力’,也得‘天帮忙’,但去年,天不帮忙,沙尘天气频发,带来粗颗粒的同时也会带来PM2.5等细颗粒,当然,疫情管控转段后经济活动加速也是PM2.5浓度出现波动的原因。”

在贺泓看来,要真正实现大气环境的根本转变,还需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而“双碳”目标的提出,也标志着大气污染防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之前我们说大气污染防治还是以末端治理为主,也就是产生污染排放后我们再去把它除掉,而‘双碳’目标则是从源头上控制排放,这是一个根本的措施。”他进一步解释说,从大气污染防治上来讲,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是同根同源的,煤炭等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空气污染物,也会排放二氧化碳、黑碳等气候污染物,所以如果我们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不仅能够解决碳排放问题,也能从根本上解决空气污染的问题。“所以说‘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这不仅是改善空气质量的需求,更是倒逼我们改变以前那种粗放式的追求GDP高速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

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不矛盾  提高绿色技术成色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那么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处理降碳减污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何统筹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对此,贺泓认为,大气污染治理与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正如前面提到的“双碳”目标,我们要实现碳中和,就倒逼我们必须走一条高质量发展道路。他表示,过去我们在减污的过程中,主要采取末端处理技术,虽然可减少污染物,但有时并不能降低、反而会增加碳排放,下一步我们就必须考虑降碳减污协同增效。

具体来说,贺泓表示,我们在减排的过程中研发了很多控污技术,但是这些控污技术碳排放还比较高。下一步就是要提高这些技术的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乃至通过科技创新将污染物变废为宝,推动建立无废城市和自净城市,让控制污染的技术真正转变为绿色的技术,并且要进一步提高“绿”的成色。

打造“自净城市” 推动PM2.5跟臭氧的协同控制

在PM2.5大幅下降的背景下,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正面临新的难题——臭氧浓度不降反升。贺泓告诉北青报记者,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到了深水区,PM2.5下降的同时,增强了太阳的辐射,而太阳辐射加剧了大气光化学反应,产生了更多的臭氧,PM2.5跟臭氧的协同控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贺泓介绍,从国际经验和国内实验观测结果来看,氮氧化物的深度减排是降低臭氧浓度的主要方式。“当氮氧化物大比例地消减时,不仅有利于颗粒物进一步降低,臭氧也会跟着降低。经过测算,氮氧化物的浓度要降低70%以上,臭氧才会降低,在没有达到这个阈值的时候,必然有一个时期臭氧会反弹,这个时期可能还会相当长。”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该如何应对不断加剧的臭氧污染?这次全国“两会”上,贺泓带来了关于建设“自净城市”的建议。城市如何通过“自净”来降低臭氧浓度?贺泓介绍,臭氧分子的结构并不稳定,在室温条件下就可以慢慢分解为氧气,只是过程比较慢,而高效的催化材料可以大大加速这个过程。根据臭氧特性,他们研制了一种材料,其活性、稳定性非常高,使得臭氧的分解速度达到了毫秒级。该催化剂能够在没有任何的外加能量、没有光照情况下,在200多万空速下的环境温度中实现臭氧的完全分解。

“我们突发奇想,既然这个催化剂效率这么高,能不能用在外大气中?”贺泓说。在北京大兴黄村公园,我们将催化剂做成功能涂料应用在公园的建筑上,并进行了长达3年的外场测试。观测结果显示,涂料使用区域的臭氧浓度绝大多数天数都下降了5%-20%。这一结果让贺泓感到非常惊喜,公园的建筑密度低可供使用涂料的建筑表面较少,那么如果将该涂料使用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就形成了一个具有自净功能的城市,实现了对大气环境中臭氧没有能耗、成本极低的清除,并且能够有效缓解氮氧化物深度减排过程中必然会带来的臭氧反弹,进而推动PM2.5跟臭氧的协同控制。“北京是首善之区,也希望北京能够率先推动建设‘自净城市’,应对臭氧污染。”

“国七”标准或将是最后一次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  应尽快制定慎重实施

去年全国“两会”,贺泓曾提出,我国应该尽快研究制定国家第七阶段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贺泓表示,目前实施的“国六”标准排放已经很低了,而“国七”标准则会成为“近零排放”,贺泓表示,“国七”或将是最后一次机动车排放标准升级。

对于“国七”标准,贺泓的意见是尽快制定公布,但要慎重实施。贺泓表示,相较于“国六”标准,“国七”标准的制定应该充分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包括考虑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技术能力和中国道路的应用场景,根据我国国情实际制定更为自主的排放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来提升装备的自主化率。

从实施角度而言,贺泓认为,“国七”标准应该慎重实施,要充分考虑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的研发周期,给量产和示范应用留出充足的时间,在协调成本跟环境效益的情况下慎重实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周超
校对/方立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