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趣史|那些年,苏轼吃过的馒头
邱俊霖
2024-02-29

◎邱俊霖

幼时联句“无人共吃馒头”

许多年以后,苏辙也许还会时不时想起跟哥哥一起联句的那个下着大雨的美妙夏日。

苏轼与苏辙小时候在学舍读书时,某年夏季的一天,突然天降大雨。苏轼与老乡程建用、杨尧咨以及弟弟苏辙坐在学舍中,望着窗外的瓢泼大雨,突然诗兴大发,便相约一起“联句”。

“联句”是古人玩的一种接龙游戏,玩法很简单但需要一定的文学素养:每人轮流做一句诗,串起来便可以凑成一首完整的诗。老乡程建用看见庭院里的松树在大雨中倾倒,便率先开口道:“庭松偃仰如醉。”杨尧咨听后,不甘示弱地接道:“夏雨凄凉似秋。”

苏轼见前面两位老乡说的要么是举目可见的情景,要么便是切身的体会,这未免过于单调。于是,他想了想,便接了一句:“有客高吟拥鼻。”在大雨降下时,有位客人正在用雅正的音调高声吟咏。那么,这位高声吟咏的客人在想什么呢?这个问题便抛给了当时年纪最小的苏辙。苏辙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无人共吃馒头。”

苏辙的诗句一出口,在座的人纷纷笑弯了腰——大雨中的客人,在孤独地感叹:“听说下雨天和美食更配喔。可为什么没有人能和我一起分享馒头呢?”

这句诗本身简单,甚至有些漫不经心,单独来看,你可以说它充满童趣,也可以说它有点儿稚气未脱。但把这句诗放在全诗中,却意趣盎然,又巧妙地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出来。苏轼对弟弟的这句诗印象深刻,想必也很满意。四十年后,他回忆起这件往事,还特意记录了下来。这个故事如今收录在《苏东坡全集》中。

我们猜想一下,苏辙能够随口对出一句“无人共吃馒头”,那么,他在生活中一定很爱吃馒头。和弟弟一样,苏轼也是个爱吃馒头的人。

呼朋唤友一起吃“馒头”

在那个夏天过去很多年以后,苏轼被贬海南。

众所周知,苏轼是一位“美食家”,他爱吃,而且更爱分享:美食,的确要和朋友一起吃才更有滋味。若是一个人吃饭,即便山珍海味,那也食之无味。在海南时,苏轼便想起了吃馒头,他还约过吴复古、姜唐佐一起吃馒头。吴复古老师在潮州潮阳县(今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麻田山筑有一座“远游庵”,因此被人亲切地称为“麻田吴远游”。作为苏轼的老友,他在苏轼被贬海南后,专程跨过大海,来看望自己的老朋友。

姜唐佐,字君弼,是苏轼在海南当地收到的一位学生。苏轼非常欣赏姜唐佐,并坚信以他的才华,日后一定能够考取功名,为此,他还特意赠诗两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苏轼对自己的徒弟说,儋州虽然偏远,在往年科举中的成绩不如中原地区。但即便是滔滔沧海,也冲不断人气地脉啊。有志者,事竟成,相信总有一日,你能够取得破天荒的成就。并且满怀期望地承诺:“等你登科那一天,我一定给你补齐这首诗。”

话又扯远了,咱们还是回到苏轼邀请吴复古、姜唐佐一起吃馒头的事儿上来。

苏轼专门将这件事儿记录了下来:

天下风流笋饼餤,人间济楚蕈馒头。

事须莫与谬汉吃,送与麻田吴远游。

——《约吴远游与姜君弼吃蕈馒头》

“饼餤(dàn)”是一种面食,“笋饼餤”大致类似于包笋的馅饼。当时的人以吃笋饼为风尚,但苏轼却认为“蕈(xùn)馒头”才是人间美味。大伙儿看过《水浒传》的话,或多或少都有了解,宋代人吃的馒头,里头是有馅的,类似于咱们今天吃的包子。所以,当年苏辙所说的“无人共吃馒头”,大概也不是吃咱们今天所看到的馒头,大概率类似于咱们如今吃的包子。至于苏辙喜欢吃啥馅的包子,咱就不得而知了。

“蕈”是指真菌,也就是我们说的蘑菇。苏轼邀请朋友们一起吃的“蕈馒头”,应该是蘑菇馅的包子,而且按照今天的饮食习惯来看,蘑菇馅的包子,通常以香菇馅居多。从苏轼的诗中能够推测,这种蘑菇馅的“馒头”,在当时的风头恐怕也比不过饼类。但苏轼却幽默地表示,像蕈馒头这种美食,一般人还品味不来,得送给吴复古老师这样有品位的人品尝。

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编写的《日用俗字》里的“菜蔬章”中提到:“蘑菇香蕈从来贵,松伞猴头价不轻。”在古代,蘑菇可是珍贵食材。不得不感慨一句:苏东坡可真会吃。直到现在,蘑菇馅的包子仍然广受人们欢迎。

宋代史料中记载的馒头就是有馅的

当然了,也有部分朋友认为,苏轼说的“蕈馒头”,有可能只是做成蘑菇造型的馒头,而并不是所谓的蘑菇馅的馒头。这并非没有可能,毕竟给馒头做出各式有趣造型,能够令馒头更加精致好看,从而增添食客食欲。不过,结合宋代人的饮食风尚来看,“蕈馒头”是蘑菇馅馒头的可能性要更大些。这当然不是因为咱们随手翻了翻明代人写的《水浒传》,就敢说宋代的馒头是有馅的。而是正经的宋代史料中所记载的馒头,就是有馅的。

在苏轼生活的宋代,馒头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那除了蕈馒头,咱们的“美食家”苏轼,还能吃到哪些馒头呢?

《东京梦华录》里就记载过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内的一些知名馒头店,比如“孙好手馒头”“万家馒头”,其中“万家馒头,在京第一”。万家的馒头,味美非常,在京城里排得上第一。《东京梦华录》记录的开封府六月的“巷陌杂卖”中,还有一种“羊肉小馒头”,这便是羊肉馅的馒头。《东京梦华录》所记录的,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1125)年间开封府的情况,这一时期与苏轼生活的年代相近,不知道苏轼是否也吃过“万家馒头”呢?或者,他喜欢“羊肉小馒头”吗?

《梦粱录》中记载的南宋时期杭州大街上的馒头,花样更多。比如糖肉馒头、羊肉馒头、太学馒头、笋肉馒头、鱼肉馒头、蟹肉馒头、假肉馒头、笋丝馒头……花样实在太多,就算报菜名也得大半天。在众多的馒头中,有几种是比较特别的:

“灌浆馒头”,听这名字,是不是想到了咱们现在的灌汤包?

“炙焦馒头”,大伙儿是不是联想到了如今的生煎包?

有趣的是,学者考证认为,在宋代,“馒头”和“包子”是混用或者并用的,指的就是有馅的馒头。《梦粱录》里提到过细馅大包子、薄皮春茧包子、肉包子,同样,《东京梦华录》里也出现了“包子”。所以,说苏轼爱吃馒头没错,说他爱吃包子也对。

怀念兄长

此时当真“无人共吃馒头”

和苏轼一起吃“蕈馒头”的两位朋友,吴复古老师最后享寿96岁,而苏轼的学生姜唐佐,后来在广州参加了“解试”(相当于明清时期的乡试),并成为海南历史上的第一位举人。

北宋的崇宁二年正月(1103),姜唐佐前往京城参加礼部会试,路过汝南时,前往拜访了客居此地的苏辙。当时,苏轼已经去世一年多了。遇见恩师的弟弟,姜唐佐内心的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便将苏轼当年赠送给自己的两句诗拿给苏辙看,苏辙见了,不由得流下热泪。他后来记载道:

予兄子瞻谪居儋耳,琼州逸士姜唐佐往从之游,气和而言迈,有中州士人之风。子瞻爱之,赠之诗曰:‘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且告之曰:‘子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君游广州州学,有名学中。崇宁二年正月,随解过汝南,以此句相示。时子瞻之丧再逾岁矣。览之流涕,念君要能自立,而莫与终此诗者,乃为足之。

虽然姜唐佐当时尚未考中进士,但苏辙想起哥哥曾经对姜唐佐的许诺,十分感动。他也深知,没能见证姜唐佐功成名就并将诗歌补齐,这一定也是苏轼的遗憾。于是,苏辙提笔,为姜唐佐,也是为哥哥将这首诗歌补充完整:

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

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

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

锦衣他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补子瞻赠姜唐佐秀才》

苏辙说,虽然姜唐佐成长的环境平凡,可却拥有过人的才华,何况姜氏家族自古以来便人才辈出。他还夸赞姜唐佐在羊城(即广州)成功地脱颖而出。颈联所使用的,便是苏轼当年赠送给姜唐佐的那两句诗。最后结尾表示:等你金榜题名时,大家一定会惊叹苏东坡的眼光有多么准确。

苏辙对姜唐佐不吝溢美之词,这也体现了苏辙对姜唐佐的期盼。只是不知道,姜唐佐有没有告诉苏辙,自己曾和苏轼一起吃过馒头。如果说了的话,此时此刻,苏辙是否又会想起许多年以前的那个下着大雨的夏天。

但能肯定的是,此情此景,姜唐佐的心境一定贴合那个夏天苏辙的那句诗——“无人共吃馒头”!

相关阅读
感悟|苏轼: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
心灵鸡汤之励志正能量 2024-11-12
历史|那些年,那些文学大咖们的九九重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4
历史|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兄弟的中秋节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3
历史|苏轼、欧阳修的母亲如何带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7
历史|苏轼、欧阳修的母亲如何带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06
趣史|那些年,苏轼吃过的馒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9
这6种早餐升糖特别快,你还在天天吃吗?
糖尿病网 2024-02-03
面食是糖友禁忌?送你一份饱腹又稳糖的食用宝典!
糖尿病网 2023-06-08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