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清华大学董煜:京津冀未来发展要与中国式现代化新部署紧密结合
新京报客户端 2024-02-28 18:11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区域发展上谋篇布局的先手棋,是区域重大战略中的第一个大战略,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站在这一战略启动实施十年的时间节点上,回顾战略提出的背景和初衷,梳理战略实施的成就和经验,展望战略推进的路径和前景,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为此,贝壳财经专访了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

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  受访者供图

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

董煜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正式提出是在2014年2月,在此之前,中央已经进行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准备。这一战略,是在深思熟虑、周密安排的基础上提出的。

2013年中央在谋划发展战略时,对当时面临的若干重大挑战进行了分析。其中如北方地区雾霾问题、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城镇化和城乡民生问题等,都是中央高度关切的事,也需要拿出新的思维和办法加以解决。

在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都进行了深入讨论,为战略的正式提出奠定了坚实基础。从一开始,这一战略的构想就是一套“组合拳”,是奔着问题去的,大体可以从三条脉络进行把握:

第一条脉络,是解决北京自身的“大城市病”,加快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当时,北京的人口、交通、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其原因和功能布局直接相关。这就需要既推动功能疏解,又提前谋划好承载功能的“新池”。后来提出的“一城两翼”和“多点一城、老城重组”的思路,就是优化老城功能、拓展发展空间的布局安排。

第二条脉络,是唱好京津“双城记”,完善城市群形态。京津冀是“双核”城市群,天津作为沿海城市,又承载重要的开放发展功能。在推动首都功能优化的同时,也要更好发挥天津在城市群中的辐射带动作用。因此,既要对天津城市功能升级和滨海新区建设提供支持,也要对京津之间的产业互动以及京津之间经济走廊的建设等问题进行规划。

第三条脉络,是解决“虹吸效应”问题,逐步缩小发展落差。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是当时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环首都和河北其他地区,与京津发展差距悬殊的现象十分明显。同时,蔓延式的开发布局又带来华北地面沉降等严重的生态问题。新的战略必须考虑在国家层面加强统筹,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从这个角度看,雄安新区既要作为承接首都功能的载体,也要成为河北发展的增长极和新高地,推动在华北地区实现更加均衡协调的发展。

京津冀十年来交出的成绩单,要放到全国层面来看待

董煜认为,十年来,京津冀地区在协同发展上努力探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看待这份成绩单,既要看“硬”的数据,也要看“软”的经验,既要看到对于两市一省自身发展的积极意义,更要看到对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示范价值。

一是探索了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这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是当初中央赋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十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大城市病”有所缓解。雄安新区建设顺利推进,首批疏解的4家央企总部、4所高校加快建设,累计设立央企分支机构200多家。通过协同做好“减法”和“加法”,实现了首都圈功能布局的优化。

二是打造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这是中央明确的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的重要定位。经过十年努力,京津冀经济总量已经迈上10万亿元台阶,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更为重要的是,京津冀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优势不断发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的比重持续提升,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走在了全国前列。

三是构建了更加合理的空间格局。京津冀的协同发展,很大程度上要靠空间布局的优化来实现。10年来,京津冀按照前瞻性规划推动空间结构的调整,使得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更加互补,连接更加通畅,互联互通的框架初步形成。特别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这“两翼”建设的推进,极大拓展了区域经济布局的回旋空间,为下步谋划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四是创造了短周期内大幅改善生态环境的奇迹。十年时间,京津冀PM2.5年均浓度降幅达到六成,这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成就。减轻中心城市负荷、加大绿色发展力度、调整三地产业结构等举措,见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华北地区冬日的蓝天明显增多。这充分说明,通过区域协同,可以在较大范围内用较短时间解决空气重污染等难点问题,为推进生态环境顽固问题的解决积累了宝贵经验。

五是初步建立了协同发展的制度体系。作为区域重大战略的先行区,京津冀也承担着为区域发展探索改革创新经验的任务。十年来,京津冀在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顶层的衔接协调机制,到各地主动打造的对接平台,从产业链供应链协作,到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一些有益的经验,能更好地推动共性问题的解决,这为其他地区的跨行政区协同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京津冀未来的发展,要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部署紧密结合

董煜谈道,站在新的起点上,谋划京津冀下一个十年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需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部署,找准突破口,切实解决阻碍协同发展的堵点问题,在发展全局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认为,京津冀未来要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城市群。要更好发挥京津冀作为一个整体的优势,除了进一步优化提升北京的首都功能外,还要进一步增强天津和河北城市的集聚辐射能力。这就需要通过资源要素和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为各个城市量身定制比较优势,形成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城镇功能布局,从而真正打造成为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的城市群,成为展示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龙头区域。

此外,未来京津冀要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基地。京津冀的科技和产业基础较好,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要用好北京独有的科研和人才资源,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更多创新体制机制,既要建好科研基地,更要发挥溢出效应。在“五群六链五廊”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基础框架中,按图索骥推进产业链融合,相互弥补产业发展瓶颈,吸引区域内外的资金更多进入,打造国内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

另外,未来京津冀还要共建更加美丽美好的生活圈。协同发展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区域内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程度。在加快推进产业升级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通达水平的同时,还要加快构建有利于增进区域民生福祉、有利于持续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政策体系。要在“同事同标”、“跨省通办”、“异地就医”、“跨城养老”等工作基础上,探索更多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的新招实招,真正打造出“同一个生活圈”的良好氛围,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提高三地居民的获得感。

需要强调的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才走过第一个十年,而规划中的不少任务是长周期的,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是需要久久为功推进的。对此,要用历史的眼光看待,保持耐心和恒心,脚踏实地把每一步走好。(记者 张晓翀)

编辑/张鹏

相关阅读
加快打造现代化首都都市圈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4
京津冀谋划部署协同发展重点任务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手持一卡“通”三地 让京津冀走得更近了
新京报客户端 2024-02-29
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就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调研
人民日报 2024-02-26
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联合调研,共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北京青年报 2024-02-26
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区域协同发展强劲动能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6
2024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25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 2024-02-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