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北京老城西北怎么会缺一角?
天天精彩
2024-02-27

◎朱祖希(著名史地学者)

当我们沿二环路出行,一到西直门附近时,总会感到那里是一个斜角,而不是直角。于是,又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提出这样的问题:当年建北京城的时候,这城的西北怎么会缺一角呢?

“城”与“市”的结合

就“城”字的字形而言,它的左边是一个“土”字,右边是一个“戈”字。这就是说,“城”不仅是用土堆砌起来的,而且还要用“戈”即武器来护卫。另,就现今所能见到的城墙形状,有圆形的(如江苏战国时的淹城、湖南澧县的古城遗址);或因受所在地地理条件的限制,而出现了形状各异的城墙(如汉代长安的斗城等)。但就大多数城墙的形状而言,多是呈方形的。

在咱中国人的口语里,这“城”既是指城墙的城,又是城市的城。这么说起来,这话可就长了。

据我们所知,经过考古工作者复原后的西安半坡遗址,就是在居住区周围有一条宽深各5-6米的壕沟。壕沟内侧,堆砌有从壕沟里挖出来的土堆……这便是数千年前最原始的城墙和护城河。其本意就是为了卫护居住区里的人生命财产的安全。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日常生产的农产品有了剩余,便要拿到固定的地点去交换,就出现了市场,“城市”也就随之出现。在咱中国除了像“长城”这样纯粹是为了军事防御而修筑的城墙外,就几乎没有单纯的“城”的存在,它们总是包含有“市”的。

而且,随着夯土技术的出现,也就有了用土夯实、垒筑的土城墙;再后来有了制作砖的工艺,于是又出现了用砖包砌的城墙。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在咱中国的明朝,从京城到州府县镇几乎都砌有城墙,而明北京城的城墙,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得最高大、坚固,军事设施也最完备的城墙。

元大都城平面复原示意图

元大都城的修筑

咱们后来所看见的北京老城——明清北京城,实际上是明朝初年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修建起来的,而清朝定鼎北京时,又全盘地传承了它。因之,要了解明清北京城西北缺一角,就得从了解元大都城的规划建设开始。

元至元元年(1264年)忽必烈称“汗”。但当时仍以位于蒙古的开平为都城——上都。之后,随着政治重心的南移,燕京的地位日趋上升。元帝忽必烈欲亡南宋、一统中华的雄心,以及将都城南迁的决心也日益强烈。至元三年(1266年)便派遣谋臣刘秉忠来燕京相地。触目所及,金代宫城毁于兵燹,虽已过去半个多世纪,但仍是一派荒草萋萋的破败景象,加之莲花河“水流涓微”“土泉疏恶”,而原在中都城东北的大宁离宫,却依傍在水面浩渺的积水潭旁……便奏报忽必烈,提请以大宁宫所在的海子为中心修筑大都城。

元代的大都城是完全恪守《周礼·考工记》中有关王城建设的规制,又密切结合海子所在的地理特点进行的——将原由永定河故道(古高梁河)所遗存的天然水面(金时称“白莲潭”),全部揽入大都城内。大都城坐北朝南,平面呈一个规正的长方体。四周辟十一门:南面开三座门,象征哪吒的三个头;东西两面各开三座门,象征哪吒的六臂;北面开两座门,象征哪吒脚踩的两个风火轮。因之,元大都城亦被喻为“三头六臂哪吒城”。

元代的“大内”即宫城,是建筑在一座呈“工”字形台基上的。其中心建筑群——大明殿、延春阁都部署在宫城的中轴线上,从而显示出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

建成之后的大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美的都市。当时的海子(积水潭)自西北而来,包括业已填埋的太平湖,现今的什刹海西海、后海、前海和北海、中海、南海,总面积达数十平方千米的水面。这平远浩荡的水面,与琼楼玉宇、金碧辉煌的宫城互相辉映,构成了一个极其美妙的人间仙境。

上世纪40年代北京德胜门

明对元大都的改造和建设

明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大将徐达、常遇春率军北上攻破大都,并将“大都城”改称“北平”(“北方平定”之意)。当时,元势力虽暂时退回漠北,但蒙古贵族的残余势力仍十分强大。为便于军事上的防守,徐达等在攻占大都城之后,硬把大都城原先较为空旷、人口也较为稀疏的北半部南退5里,并依海子一条东流的河道(今坝河)作为护城河,在河道南侧新筑城墙。不想,在往西构筑新城墙时,却遇到了海子西面一段水面宽阔的古高梁河道。战事紧逼,便不得不把这段河道隔在了城外,从而使新城的西北形成了一个斜角。

就是在后来,燕王朱棣在“靖南之役”中,从其侄儿——建文帝朱允炆手中夺取王位,并决定迁都北平,修建北京城的过程中,也仍然留存了这段北京城墙西北缺角的历史事实。而被城墙隔在城外的那段水面宽阔的河道(即后来的“太平湖”),却已在上个世纪60年代修筑地铁时被填平作他用了。

需要提出的是,有人在解释北京老城西北缺一角这个情况时,总愿意把它附会到中国古代的风水理论上去。但它却有悖史实:第一,当年徐达率明军攻破元大都之后,迫于守卫北平、防御元军的反扑,仓促之间根本无暇顾及去请“地理家”来占卜风水,并要“天顷西北”——有意地建成这么一个斜角。第二,上个世纪60年代末修筑地铁时,西直门附近下挖到地面以下12米之多,剖面所见皆为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物(富含腐殖质的黑色淤泥),证明这里曾是古高梁河流经的所在。

供图/朱祖希

相关阅读
专栏|北京城源自蓟,而非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专栏|北京城源自蓟,而非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颐和春秋(之三)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4
专栏|元初何以弃金中都旧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6
专栏|元初何以弃金中都旧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6
专栏|莲花池:捍卫北京肇始的“生命印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3
专栏|莲花池:捍卫北京肇始的“生命印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2
从辽金到今天,详解北京护城河道及水系变化
北京晚报 2024-05-03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