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瓣瓣同心谱写协同发展篇章
北京日报 2024-02-26 10:06

2024年1月,北京、天津、河北分别公布了上年的经济“成绩单”,京津冀三地的经济总量再破10万亿元大关。这片热土彰显出旺盛的经济活力。

“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来。” 2014年早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掷地有声。

十年岁月,山河作证。协同之路,大道不凡。翻开京津冀协同发展这本大书,其内涵愈发深厚。生态领域,三地联防联控,“京津冀蓝”成为常态;交通领域,“轨道上的京津冀”持续加速,“朋友圈”更紧密;产业领域,伴随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拔地而起……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却瓣瓣同心。

雄安新区“蓝绿交织”的新城面貌正逐步显现

“京津冀蓝”成为常态

拍一张照片可能代表不了什么,那拍4000张照片呢?北京市民邹毅,从2013年起,每天在相同时间站在自家窗前拍摄一张窗外照片。可以明显看到,灰色在一点点减少,深深浅浅的蓝色逐渐增多。十多年的时间,当这些照片汇聚在一起,空气改善的直观对比胜过千言万语。

大气治理,北京难以独善其身。向天空要蓝色,区域之间必须协同联动,驰而不息。压减燃煤、调整产业结构、治理机动车排放……兄弟齐心,利刃斩污成效明显。这些年,京津冀老百姓抬头可见蓝天白云的日子成为常态。数据显示,2022年,京津冀三地PM 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较2013年的107微克/立方米下降了65.1%。PM 2.5平均浓度十年下降超六成,京津冀交上了一份大气治理的优异答卷。

现阶段,三地正加快推动建立重点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在资金拨付、联防联控、流域保护、污染治理等领域持续发力,目前京津水源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已实现全覆盖。大运河北京段和河北香河段在实现省市内部通航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互联互通,千年大运河重焕生机。塞罕坝等一批北方防护林带加快建设,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投入运营,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持续构建……正是三地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协同作战,让天更蓝了,水更清了,山更绿了,环境更美了,美丽宜居京津冀建设成果正在惠及越来越多的人。

从一条线到一张网

宜居,还应体现在交通出行上。工作日的7时40分,在天津西站站台上,旅客邵先生迈入开往北京大兴机场站的复兴号。家住天津河东区的他在大兴机场上班,长期往返两地通勤,“津兴城际开通后,我的通勤时间缩短了半个小时呢。”津兴城际,2023年12月18日开通,“年龄”不大却意义深远。开通后天津西站至大兴机场实现直达,最快只要41分钟。与此同时,津兴城际成为北京至天津两座大城市间的第4条高铁通道。一条条城际线,构成了京津半小时通勤圈。往返京津两地奋斗打拼、商务往来、休闲度假的人们成为京津“双城记”的最好注脚。

截至目前,京津冀高铁总里程增至2576公里。十年巨变,以北京为中心,四通八达的高铁线路如激光雷达迅速发散出去。京张高铁及崇礼支线,有力支撑北京冬奥会三大赛区快速转换,并服务后冬奥冰雪经济;京雄城际,支持雄安新区建设,推动京雄两地迈入同城化时代;京广高铁,成为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保定、石家庄、邢台穿珠成线……

路通,则一通百通。十年来,大兴机场惊艳登场,北京形成“双枢纽”格局,京津冀机场群再添支点;京台高速、京昆高速、京礼高速、大兴国际机场高速等先后建成通车,三地高速公路总里程超1万公里;津冀港口群加快合作,朝着世界级港口群方向迈进。以北京为中心、区域内主要城市为支点,“通勤圈”越织越密,“朋友圈”越做越大,人才、资源、要素得以快速流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未来之城拔节生长

在渤海之滨曹妃甸,走进首钢京唐生产现场,炼钢、冷轧等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厚度堪比普通A4纸的钢材源源不断生产出来,最薄的只有0.07毫米。这就是首钢人引以为傲的新名片——“蝉翼钢”。搬迁之前,石景山的老首钢主打产品是“面条”加“裤腰带”,也就是螺纹钢和盘条钢。搬迁之后,经过十余年的科研攻关,首钢京唐已经拥有汽车板、镀锡板等“拳头”产品,如今又发展出科技含量更高的“蝉翼钢”。在首钢京唐的示范带动下,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应运而生。自2014年以来,曹妃甸实施京津项目266个,总投资2020.77亿元,其中北京项目236个,总投资1948.78亿元。渤海之滨,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

建造新城需要魄力和勇气,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拼搏和奉献。在京津冀的中心腹地,雄安新区这座新城正拔节生长。2023年,4所疏解高校雄安校区和北大人民医院雄安院区开工建设,北京援建的“三校一院”开学开诊,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挂牌运行。短短6年里,雄安新区从无到有、从蓝图到实景,未来之城,正拔节生长。

都市圈是城市群的重要支撑和带动力量,是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必经阶段。十年来,一体化交通密织成网,“通勤圈”便捷高效;雄安新区与城市副中心“两翼齐飞”,“功能圈”有机衔接;协同创新持续深入,“产业圈”密切分工合作,现代化首都都市圈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努力使京津冀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先行区、示范区。三地干部群众牢记嘱托,携手并肩,协同发力。广袤的幽燕大地,又将掀开新的发展篇章。

协同发展10年

交通

京津冀高铁总里程增至2576公里

京津雄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

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

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10933公里

较2014年末增长39.4%

生态

截至2023年底

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六成左右

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贯通入海

三地共同绘制氢能、生物医药等6条产业链图谱

联合举办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

签约项目152个

意向投资额超千亿元

公共服务

成立15个跨区域特色职教集团(联盟)

实施京冀、京津医疗卫生合作项目约50个

共同推进京津冀社会保障卡

居民服务“一卡通”建设

产业

北京严格执行新增产业禁限目录不予办理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

累计近2.5万件

区域营商环境不断优化

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

自贸试验区203项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

雄安新区中关村科技园揭牌运营

来自北京的30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在雄安注册

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理事会、执委会实体化运行

累计签约项目210余个

亲历者说

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研究室主任梅鹏蔚:

协同“智”理 还海河一碧清流

每逢节假日,来到海河边散步,是梅鹏蔚最喜欢的放松方式。看海河一碧清流奔涌到海,深吸新鲜的空气,细闻绿树青草的芳香,他感到身心愉悦。

这一切,都是10年来京津冀协同治理水环境带来的红利。

海河流域包括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及河北省。流域内有海河、滦河及徒骇马颊河三大水系。海河水系的南运河与北运河在天津市三岔河口交汇后称海河,海河在天津市区蜿蜒流淌约72公里,最后在滨海新区入渤海。

“海河水系在形状上类似一把蒲扇,天津位于扇柄处,也被称为‘九河下梢’。”梅鹏蔚说。从2010年进入天津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水环境监测研究室到现在,他的职业生涯都与“九河下梢”同行。

天津市内河网密布,仅主要河流就有100余条,长度达2000公里左右,其中30%是跨省市河流。“10年前,我们的水样采集工作100%靠人工,费时费工效率低。”梅鹏蔚回忆,有一次到蓟运河的支流,也就是位于河北省唐山市的还乡河及周边河道去采样,从市区驱车到达还乡河需2小时。下车后,肩扛手提采样设备步行数里,到第一个断面进行采样,再返回车上将样品保存;再到第二个断面、第三个断面……每个断面采样至少用1个小时。如此往复,每次跨界采样往返至少需6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采回的水样再经约一周时间才能获取全部监测结果。数据显示,2017年,天津市包括海河干流在内的12条入渤海河流全部为劣Ⅴ类水体。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同步引进水质自动监测站,并在国家统一部署下开展数据共享。“它不怕冬冷夏热,可自动采样和监测,还能实时显示河流水质情况。与此同时,人工采样工作量下降了不少,我们得以腾出手来搞数据分析、研究切实可行的提质增效方案。”梅鹏蔚说,到2018年,京津冀三地共建设了100余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实现了每小时自动监测并上传数据,对pH值、溶解氧、氨氮、总磷等9项水质指标的实时监控,为京津冀区域水环境质量整体提升提供了数据支撑。目前,天津市包括海河在内的12条入海河流已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

在京津冀协同治理水环境政策支持下,天津市陆续对主要河流湖库沿线入河排污口进行了摸排,一批先进的科技设备派上治污第一线,多种方式协同作战成为常态。

就拿天津的“大水缸”于桥水库来说。2015-2017年,受上游来水影响,于桥水库里出现明显的藻类水华,威胁到引滦供水工程的水质安全,“当时靠近岸边的水面,就像漂浮着厚厚一层绿色油漆,采样器从水里提上来,里面的水都是绿色的。”梅鹏蔚回忆,2017年津冀签署《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的协议》,2018年至今,于桥水库水质持续保持在Ⅲ类水平。

河北省生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主任王晓利:

联合应对 让天空从霾变蓝

“就在上个月底,京津冀范围内发生了一次区域性污染过程,我们做到了提前3天发布预警提醒函,有效地降低了此次污染过程的影响程度。我们研发的空气质量预报预警系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项成果同时也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近日,站在空气质量预报综合观测平台前,河北省生态环境应急与重污染天气预警中心主任王晓利自豪地说。

“目前石家庄市AQI(空气质量指数)是30,空气质量是一级优的水平,PM 2.5浓度21微克/立方米。对河北省特别是石家庄居民来说,在过去的10年,要得到今天这样的优良天气,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数据显示,2013年,石家庄市全年达标天数只有区区58天,重度污染以上天气有137天,相当于市民近40%的时间生活在重度污染天中,还有29天达到了污染“爆表”状态。

“没有什么比呼吸新鲜空气更让人舒心的了!”从事河北省大气污染预警工作的王晓利,决心致力于解除京津冀人民的“心肺之患”。2013年,河北省委、省政府出台《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建立监测预警应急体系,妥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当时,河北省空气质量预报准确率不足50%。”王晓利说。

同在蓝天下,共谋一盘棋。2014年以来,王晓利与团队一起携手京津,协同应对大气污染,见证了京津冀天空从霾到蓝的涅槃。

他们首先与北京市环境监测中心对接,派人员到北京跟班学习,掌握预报知识和理论,与京津建立了重污染天气应对联合预报会商机制;统一了重污染天气预警分级标准、重点行业减排措施。在与京津开展重污染天气联合预报会商时,王晓利发现河北省空气质量预报存在时长短、精度低、范围小的短板。2015年起,他带领团队频繁往返于京津调研学习,组织建设河北省空气质量预测预报系统(升级版)。

2015年底,他和团队搭建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0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并从中科院等单位引入4套空气质量预报数值模型,使河北省空气质量预报具备了提前7天预报的水平,极大地扭转了过去预报水平低的局面,助力河北“弯道超车”擦亮京津冀天空。“经过近10年的技术更新,河北省空气质量预报工作已经可以做到对未来10天的空气质量预测,提前3天发出预警提示信息。”王晓利说。

王晓利还发现京津冀地区在重污染天气应急过程中,对工业企业的管控存在“一刀切”现象。2018年,王晓利提出重点行业实行“多排多限、少排少限、不排不限”的差异化减排措施,生态环境部对此高度认可,并于2019年起在京津冀区域和其他重点区域推广实施,促进协同治理提质增效。

今天的新鲜空气来之不易,用“十年磨一剑”来形容毫不为过。王晓利介绍,近年来在新能源车推广方面,河北省针对重点用车大户提出了逐年增加新能源车使用比例的要求,建议京津冀可在这方面加强协作,让京津冀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十年连跨5个万亿台阶 京津冀携手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26
加快打造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最新文件公布
国家发改委网站 2024-08-19
京津冀教育向优质均衡发展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8-14
时间合适乘坐舒适,高峰日六七十万人坐环京绿皮车往返京津冀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21
京津冀联合举行签约揭牌发布活动 一系列协同发展成果集中落地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5-12
北京发布算力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京津冀蒙“跨省算”
北京日报 2024-05-12
京津冀协同发展迈出新步伐
经济日报 2024-03-19
十年十记 瓣瓣同心 | 一个中关村,津冀多“分号”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3-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