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经济学家眼中的2024关键词:逆转! | 预见2024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8 16:09
更多资讯 关注半两财经

编者按

随着龙年的到来,2023年彻底成为过去。辞旧迎新之际,我们从2023年的热点人物或热点行业的普通人物着手,通过系列人物的视角来看过去一年的经济情况,并从中预见2024年。

第九篇  宏观经济

2023年中国经济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5.2%。展望2024年,中国经济还能实现5%以上的增速吗?宏观政策应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房地产等重点领域的风险如何进一步化解?股市会好起来吗?针对这些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北京青年报记者近日对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进行了专访。李稻葵在采访中结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主题为“先立后破、以进促稳:2024中国经济展望”的宏观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享了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观点。

李稻葵 供图: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 

中国仍是一个成长型经济体

半两财经:您对中国经济的基本判断是什么?

李稻葵:尽管现在社会上包括互联网上,尤其是海外的一些媒体充斥着对中国经济看空、唱衰的一些言论,但经过我们研究院的研究,基于实事求是原则,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这个基本形势是不能错判的。我认为,当下的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成长型的经济体,仍然处于青春期,“肾气”十足,潜力仍然在,这一点判断必须牢牢把握。 国外有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顶,甚至有人将中国经济与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进行类比,这些完全是无知的判断。

为什么我们做出这个判断呢?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潜力主要由潜在的需求和供给决定。在需求侧,中国的城镇化、农村人口转移、居民收入提高仍存在较大空间,未来将推动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比如,我们有大概4亿左右的中等收入人群,还有9亿人口达到了初中及以上的学历,但是全国的人均可支配的月收入并不高,如果我们着力于收入提高,在未来就能带来消费需求的增长,这个潜力是可以被释放的。

在供给侧,中国经济在国民储蓄率、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源总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我们国民储蓄率在国际上处于高位,大概在40%左右,这为未来的可持续的投资提供了非常雄厚的基础。除此之外,我们科技创新的潜力是巨大的,国际专利申请数量全球第一,本科研究生的毕业生中有40%是理工科的毕业生,超过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2022年中国人口见顶了,但中国人均寿命在不断提高,60-70岁健康活跃的老年人大约是在1.4亿人,而且受教育年限持续增长。我们研究院这两年做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考虑到健康和受教育年限这两个重要的因素,人力资源总量是在持续释放潜力,这两点都可以助推经济增长的潜力不断的释放。

根据我们研究院的预测,如果这些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则2021-2025年、2026-2030年、2031-2035年我国经济潜在增速将能分别达到6%、5.8%、5.2%。

春节假期,什刹海“巨型龙灯”旁人山人海 图/视觉中国

2024年中国经济有望逆转

半两财经:您认为2024年中国经济会怎么走?能继续实现5%以上的增长吗?

李稻葵:即便不考虑疫情冲击,2010至2019年中国GDP增速已经连续多年年均下降0.33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持续单调下滑的长期趋势已经形成,疫情冲击延续并加重了这一总体趋势。中国当下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很高,但经济潜力还没有完全被释放。我认为,2024年是认真落实调整的一年。如果政策能够克服惯性、调整到位、高效落地,中国经济有望逆转过去十几年以来增速持续下滑的趋势。希望2024年中国经济能够达到5%的增速,值得各方期待。

今年将实施更进取的经济发展战略

半两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定下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基调。根据这次会议释放的信号,您认为今年宏观政策会如何发力?

李稻葵:2023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是一次极其重要的转折性会议,是在中国经济拥有巨大发展潜力但诸多问题在短期内渐趋突出的背景下召开的,标志着国家基本经济政策思路的重大方向性调整。

这次会议有五个提法值得大家重点关注。第一个提法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高质量发展是核心,是硬道理,没有高质量的发展,很多任务都完不成。第二个提法是必须要“以进促稳”,没有增长速度,不维持增长速度,就不稳定,以前是稳中求进,这次叫以进促稳。这就跟骑摩托车、骑自行车一样,你不能太慢。第三个提法是“先立后破”,意思是说你不能把基础的产业干掉,你是要搞新东西。第四个提法是所有政策都要“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这就是说,不能出政策之后影响了增长。第五个提法叫做“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这就要求中央调整好地方政府的行为激励,激励地方政府发展经济、培育市场、改善民生,同时,建立容错机制,完善问责机制,解决地方政府的“后顾之忧”。

这些重要的新提法释放出明显的经济发展信号,强调社会对于经济增长的追求,预示着中央将会实施更为进取的经济发展战略。

一些长期问题急需解决

半两财经:您认为中国经济面临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或风险因素?该如何应对?

李稻葵:中国经济当下的问题不能简单归咎于疫情以及地方债、房地产、民营经济等一些表面上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承认有些长期问题必须要解决,即,近些年来我们一直强调社会治理规范有序,客观上讲这对于经济发展有强力收缩性的作用,因此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必须及时调整,犹如中医上的“阴阳必须平衡”。

下半年楼市有望量价回升

半两财经:大家都很关心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您怎么看?

李稻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先立后破”的说法很可能重点在于房地产领域,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绝不能演变为金融市场的恐慌和危机。因此,2024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有望出现进一步的优化和放松。我们研究院认为一定要稳住房地产行业,才能避免金融市场的一些恐慌和危机的发生。

具体怎么做,我们给出了三个方向的建议,一是房企融资要充足,特别是给予头部的优质民营企业,给他们解决流动性的困难。第二,是取消限降令,近期苏州出台了新房销售没有限价的政策,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城市采取相似的政策。第三,取消限购令,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特别是改善型的需求,来推动房地产市场回归市场化。

我觉得。2024年对于房地产行业来讲,依旧是一个调整年。房地产行业的问题多体现为金融问题。随着近期多个金融部门托举房企融资,房地产行业相关问题的解决有所起色。开发商大规模爆雷的风险基本上能够解决,下半年还有可能量价回升。

2023年12月16日,国产大飞机C919飞越香港维多利亚港 图/视觉中国

股市大概率会反转向好

半两财经:中国股市一直表现低迷,2024年的开局也很惨淡,您认为中国股市还有希望吗?

李稻葵:我先简单给出一个答案:2024年股市大概率会往上走,结束两年多的熊市。

为什么现在股市不好,是因为我们的上市公司的盈利上不去,而且不仅是盈利上不去,大家对他们未来的盈利预期不好。说的更明白一点,现在的股市的问题根本在于实体经济的运行强度不够。

2023年因为内需不足,宏观经济运行的强度没起来,我们几乎所有的产业都没有蓝海竞争,全是红海竞争,普遍的产能过剩。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预期当然不好。这就是前两年股市不好的直接原因。

当然还有更基础的原因,比如交易规则对违规的惩罚力度不足,交易规则不够明晰等,这些确实是长期存在的问题,必须解决。但是要想股市好起来,最直接的短期因素就是对宏观经济运行的预期必须要逆转。

今年我们的主要看点就是能不能够在上半年推出一大批真正的能够落地的,让实体经济能够发生化学反应的实际政策,不能仅仅局限在金融方面。

比如,五一黄金周能不能够拿出点真金白银补贴大家的消费。黄金周的消费不能只靠一个淄博,一个哈尔滨,要有50个、100个这样的城市,全国的消费就能够起来,企业盈利就会上去。到时候,等投资者们发现上市公司的分红可能比存银行或理财的收益还高,就会把资金投入到股市。

再比如,摩托车本来是个小众产品,但如果170个城市都能放开对摩托车限制,摩托车13年强制报废的规定也能取消的话,我们测算过,能带动1万亿的新增相关消费。这相当于咱们整个消费盘子50万亿的2%。

这种老百姓看得着的、直接拉动实体经济运行强度的政策需要尽快落地。

我预计上半年大概率会出台一批这种政策,因为大家发现光搞金融、光靠基建,已经行不通了,房地产恢复也需要时间。在这些政策的作用下,实体经济的运行强度在2024年应该能够恢复,所以我认为2024年的股市能够往上走。

至于外部环境,2024年美元加息的步伐已经停止了,有人甚至预计三四月份就可能开始降息。这对中国而言是个利好,意味着我们自己的货币政策、金融政策空间更大。我们可以降息、降准,不担心汇率贬值的问题。

结合以上这些因素,我认为2024年的股市是大概率能够看到比较好的反转。

春节期间,深圳福田灯光秀 图/视觉中国

观察:不能错判经济基本形势

谈起中国经济走势,越来越多的人感叹“信心比黄金重要”。信心来自哪里?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给出了答案。在接受北青报采访时,他用自己团队的研究成果坚定地驳斥了那些唱衰中国经济的“无知”观点。

李稻葵强调说:“基于实事求是原则,我们的一个基本判断是中国的发展潜力非常大,这个基本形势是不能错判的。”在他看来,无论是供给侧,还是需求侧,中国经济增长还大有潜力可挖,还有诸多利好因素可以释放,完全没有理由对中国经济前景表示悲观。

当然,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经济还面临不少挑战。要想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光有信心显然不够。值得注意的是,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给大家指明了方向。北青报记者注意到,不少专家学者都跟李稻葵一样,高度重视这次会议释放的重要信号,并预测今年会有一大批重实效、接地气的的政策出台,有效拉动内需、提振市场信心。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在刚刚过去的兔年,中国经济经历了风雨洗礼,克服了重重困难,交出了一份成分量足、成色好的成绩单,在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仅增量就超过6万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一年的经济总量。有理由相信,在已经闪亮登场的甲辰龙年,中国经济巨龙的腾飞也一定会到达新的高度。一起拭目以待。

人物简介

李稻葵,清华大学经济学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政府与市场经济学国际学会会长,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创始院长。同时担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德经济顾问委员会顾问委员等。曾担任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三届政协常委,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首任首席经济学家。作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他长期从事政府与市场经济学、比较经济制度、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研究,致力于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中研究相关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版权声明】本文著作权(含信息网络传播权)归属北京青年报社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程婕
编辑/田野

相关阅读
重要变动!老牌私募引进知名经济学家
证券时报网 2024-09-11
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 | 李稻葵自称是周鸿祎粉丝 想改行给他当专业司机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4-28
证券时报:多位经济学家把脉明年,政策发力仍有空间
证券时报 2023-12-20
划重点!七个方向关键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点
第一财经 2023-12-13
中原银行拟聘“网红经济学家”任泽平为该行首席经济学家
澎湃新闻 2023-02-19
专访李稻葵:运动式减碳如同绝食减肥,大力提倡教育长期主义
澎湃新闻 2022-03-11
中国经济形势开年如何看?三位经济学家谈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新华社 2022-02-07
中国经济形势开年如何看?——三位经济学家谈当前经济热点问题
新华社 2022-02-0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