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寻访|探访中轴线上的生肖地名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2-13 12:00

◎户力平

纵观北京中轴线沿线街巷名称,历史上以动物而称的有30 多处。其中与十二生肖相关的便有牛郎桥、黑虎胡同、龙头井街、马神庙、羊肉胡同、石猴街、宝鸡巷、狗尾巴胡同、猪市口等,溯其渊源,多有趣闻与掌故。“龙年”之际,笔者饶有兴趣地自北向南沿中轴线进行了一次探访。

钟楼西侧的“黑虎胡同”“马厂胡同”

乘135路公交车到鼓楼站下车,向西而行不远,便来到旧鼓楼大街南口。再向北而行几百米,就看见“大黑虎胡同”的路标。走近胡同口,见北侧墙上悬有一块介绍牌,上面写着:“大黑虎胡同,全长一三五米,均宽四米,东起旧鼓楼大街西侧,连接小黑虎胡同,临清秀巷。清乾隆时期称‘黑虎儿胡同’,清末称‘黑虎胡同’。民国时期析为大、小黑虎胡同,南面胡同稍大,称为大黑虎胡同。”

走近胡同,感觉比较狭窄。一位老人坐在门前晒太阳,我便向他询问黑虎胡同的来历。

老人介绍说,黑虎胡同因胡同中曾有一座古刹,叫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在山门前有一对活灵活现的黑色石雕老虎得名。这座古刹的旧址就是现在小黑虎胡同的24、26号,但庙已消失,而今成了民居。这铸钟娘娘庙在明代是真武庙,清代改称铸钟娘娘庙,曾多次重修。老人还告诉我,铸钟娘娘庙山门上的石匾还在,被收藏在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内,呈长条状,自右往左刻有“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九个楷书大字,字体端正挺拔,苍劲有力。

告别老人,我沿胡同而行,很快转到小黑虎胡同,来到24、26号门前,也就是金炉圣母铸钟娘娘庙旧址,但已无寺庙的踪迹,成为普通民居。

走出小黑虎胡同东口,沿旧鼓楼大街向北,便来到前马厂胡同东口。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记载:前马厂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北部,呈“厂”字形,东起旧鼓楼大街,西段南折至鼓楼西大街,中与后马厂胡同相交,全长440米,均宽4米。明代称马厂胡同,属日忠坊。清代析为南北两条胡同,此胡同在南,故称前马厂胡同,俗称前马厂。另有史料记载,明代在京城设有多处马厂,由太监掌管,主要负责管理皇帝用马,而马厂就是专门饲养马匹的地方。沿着胡同前行不远,来到一个丁字路口,向北为后马厂胡同。这两条胡同都不太宽,但依然保持的旧貌,显得古朴而清净。

地安门外大街西侧有“龙头井街”“羊角灯胡同”

走出前马厂胡同南口,再乘5路公交车到鼓楼,换乘107路电车,便来到北海北门。其北侧有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斜街,称龙头井街,位于中轴线西侧的地安门西大街北部。

走近街口,见一汉白玉石碑立在街头,上刻“龙头井”三个大字,旁边还有一个形似井口的圆形青石。这里是不是龙头井所处的位置,未见文字介绍。其西侧有一座灰砖红漆大门,门檐上刻有“古刹天寿庵”,我便探着身子朝里面看了看,像是一处大杂院。这时有一老者出门,便向其询问。原来这是建于清朝同治年间的寺院,坐北朝南,有山门、前殿、后殿等。现庙已废弃,成为民居,但后殿尚存。

我又向老者请教这龙头井街的来历。他介绍说,唐代这里称龙道村,据传明代街中原有一口井,旧名人头井,旁边有一座古庙。清朝有一年大旱,别处水井的水位急剧下降,唯有这口井里的水依然旺盛而清澈。一天,附近庙中的和尚来打水,隐隐约约发现井水里有个龙头在水波中晃来晃去,好像正吐水,于是官府派人到此察看。来人趴在井口上向下一望,果真见到了一个龙头。官员大吃一惊,这时忽听喜鹊叫声,抬头一望,见一只喜鹊正落在古庙的鸱吻上。这官员恍然大悟,原来是庙上鸱吻倒映在井中,形似龙头。由此“人头井”被谐音为“龙头井”,所在的街巷被称为“龙头井街”。

沿着老街前行不远,便是一个丁字路口,东侧一条小胡同的门牌写着“羊角灯胡同”。虽然这只是一条很小的胡同,但在什刹海一带却小有名气。相声大师侯宝林童年时曾在此居住过,他回忆说:“从龙头井这间小东屋搬到羊角灯胡同去住,是个路北的吞头门,院里有两棵大柳树,我们住两间小东房。”

据《北京市西城区地名志》载:羊角灯胡同东西弯曲走向,东起三座桥胡同,西至龙头井街,清代原为两条胡同,分别称大羊角灯胡同和小羊角灯胡同,后合并,改称羊角灯胡同,以形得名。

另传,羊角灯胡同因曾有制作羊角灯的作坊而得名。清末夏仁虎在《旧京琐记》里说:“宫中用灯,当时玻璃未通行,则皆以羊角为之,防火患也。陛道上所立风灯,高可隐人,上下尖而中间椭圆,其形如枣。”《红楼梦》里也提到过羊角灯。第十四回写道:“凤姐出至厅前,上了车,前面打了一对明角灯,大书‘荣国府’三个大字,款款来至宁府。”第七十五回写道:“贾赦贾政等在前导引,又是两个老婆子秉着两把羊角手罩,鸳鸯、琥珀、尤氏等贴身搀扶。”这“明角灯”和“羊角手罩”就是羊角灯。邓云乡在《红楼风俗谭》中说:“羊角灯是用羊角加溶解剂水煮成胶质,再浇到模子中,冷却后成为半透明的球形灯罩,再加蜡烛座和提梁配置成。”羊角灯既可以悬挂于门前照明,也可夜晚出门时手持照明。

羊角灯胡同不长,只有一百多米,沿街均为平房小院。没走多大会儿,就出了东口。

皇城之内的“牛郎桥”“飞龙桥胡同”

从什刹海乘地铁8号线到王府井,再换乘1号线,便到天安门东站。东行不远,就是南池子大街南口,往北而行,向西望去,便是菖蒲河,河道上横跨一座石拱桥,这就是传说中的牛郎桥。在天安门西侧玉河上,曾有一座织女桥,与牛郎桥相对应。

据传,这中轴线附近的牛郎桥和织女桥是附会牛郎织女的故事修建的。朱棣在南京登基称帝后,于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筹划迁都北京。在修建紫禁城时,开辟了两条金水河,即流经今故宫内金水河及流经承天门(清顺治年间改称天安门)前的外金水河。金水河开挖后,在河上修建了金水桥。同时在承天门东侧,即金水河下游菖蒲河上修建一座小桥,名为“牛郎桥”。在承天门西侧,即金水河上游玉河上也修建一座小桥,名为“织女桥”。两桥隔中轴线东西对应,相距约二里许。据传这是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修建的。

民间传说玉帝是掌管仙界的,皇帝是掌管凡间的,所以朱棣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将皇宫比做天宫,将承天门前的金水河比作天河,将金水桥视为“鹊桥”,而承天门两侧各建的小桥,意为“牛郎”和“织女”,遥遥相望,每年七月初七相会一次。牛郎桥初为木桥,清代重建。20世纪初打通南池子大街时,将该桥改建为石拱桥,60年代菖蒲河被改为暗河,并建成马路,牛郎桥随之消失。2002年恢复河道水面,新建木桥、平桥、拱桥、曲桥四座,只有最靠近南池子大街南口处的拱形石桥比较接近历史上牛郎桥的建筑格局,被称为“牛郎桥”。

远观了牛郎桥之后,再向北不远,就来到飞龙桥胡同。其北侧墙上悬有一块介绍牌,上面写着:“飞龙桥胡同,位于劳动人民文化宫东侧,呈南北走向,两端曲折。东起南池子大街,出口亦在南池子大街,西邻劳动人民文化宫。全长292米,宽3米。清朝属皇城,称飞龙桥胡同。清宣统时称飞龙桥,民国沿称。1949年称飞龙桥胡同。”

沿着胡同而行,很快转到西侧,再转到北侧。见两位老者在一大门前闲坐,我便上前询问飞龙桥胡同的历史。其中一位介绍说,这飞龙桥胡同的形成可追溯到明代。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却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军队俘获。留守北京主持兵部事务的左侍郎于谦等人指挥了“北京保卫战”,且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明代宗。次年,明朝与瓦剌议和,英宗获释。回京后,英宗被软禁于皇城东苑(又称“南城”)的重华宫(今普度寺),长达八年之久。景泰八年(1457年)的“夺门之变”后,英宗恢复帝位。但他十分怀念“南城”一带的幽静,数次到此游赏,并且新建了一座“嘉乐馆”。其正殿为龙德殿,后边的玉河上,横跨着一座白色石桥,名曰“飞虹桥”。桥栏上精雕龙、狮、蛙、鳖、鱼、虾、海龟等,并凿有水波纹饰,栩栩如生。清朝定都北京后,龙德殿一带逐渐废弃,唯有石桥尚在,后桥名被讹为“飞龙桥”。清代《日下旧闻考》中便有“其地犹有名飞龙桥者,盖即飞虹桥遗址,龙、虹音近而沿讹耳”的记载。可惜,民国年间飞龙桥拆毁,后形成了一条小巷,称“飞龙桥胡同”。

另一位老者介绍说,这飞龙桥胡同分南北两段,由西侧的小胡同串连。北侧一段本称冰窖胡同,因胡同中有一座冰窖得名。1950年《北京市街道详图》上标注的就是“冰窖胡同”。自己住的这个大院就是当年冰窖所在的位置。这里地处紫禁城东华门外,冰窖是专门给宫储存冰的地方,冬季在菖蒲河里采冰,盛夏时节供宫里使用。1965年整顿地名时,将冰窖胡同并入飞龙桥胡同。60年代中后期改称“葵花向阳路七条”,后恢复原名。

漫步于此,只见沿街院落青砖青瓦,尽显古朴。2022年3月,这条胡同入选“首都功能核心区传统地名保护名录”。

前门大街有“羊肉胡同”“马神庙”

再从天安门东站乘120路公交车,很快来到前门大街。向西穿过廊房头条、北火扇胡同,就来到耀武胡同。清《乾隆京城全图》记为“羊肉胡同”。据《北京市宣武区地名志》记载:耀武胡同东起扬威胡同,西至延寿街。明代称羊肉胡同。1965年整顿街巷名称时,为取消重名,谐音为“耀武胡同”。据居住在胡同里的老人介绍,早年间这条胡同因有多家出售羊肉的店铺而称“羊肉胡同”。

走出胡同东口,便是扬威胡同,清代称羊尾胡同,因街巷狭窄,形似羊尾巴得名。又因胡同南部有礼拜寺,所以也称礼拜寺街。1965年改称“扬威胡同”。

出扬威胡同北口,穿过三井胡同,便是石猴街,这也是京城仅有的两条以“猴”而称的街巷之一。另一条叫猴尾胡同,位于东城区中部,因街巷最初呈弧状,形似猴的尾巴得名,今称侯位胡同。石猴街南起三井胡同,北至大耳胡同。明代就有此街,街北口曾有个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碑石后立着一块青石,刻有一只活灵活现的小猴子骑在马背上。据说这块石碑是街巷中一大户人家所设置,并特意刻上石猴,以“猴”比喻“侯”,祈求子孙得有功名。“猴”与“侯”谐音,侯者,官也。古代多以“马上猴”的谐音寓意“马上封侯”,以为吉祥。明代称石猴胡同,清康熙年间改称“石猴街”,沿用至今。1949年后上述石碑还存在,1985年后拆除。现街内主要是居民住宅。

由石猴街向南不远,有旧称猪毛胡同、羊毛胡同、大马神庙和小马神庙的4个生肖地名。

猪毛胡同与羊毛胡同据传因早年间有猪毛和羊毛加工的作坊得名,1965年改称朱茅胡同和杨茅胡同。

大马神庙和小马神庙是两条东西走向的街巷,一南一北,均东起煤市街,西至棕树二条。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中记为“马神庙街”,因胡同中有座马神庙得名。清乾隆时为有所区别,将南侧的街巷称为“大马神庙”,北侧的街巷称“小马神庙”。1965年又将大马神庙改为“培英胡同”,小马神庙改为“培智胡同”。据胡同里的老人介绍,培英胡同20号就是马神庙旧址,而马神庙为古代祭祀马神的地方。马神,俗称马王爷,清代《燕京岁时记·祭马王》称:“马王者,房星也。凡营伍中及畜养车马人家,均于六月二十三日祭之。”马神为道教的神明,是民间信奉的神仙之一。古代饲养、管理马匹、骆驼等大牲畜的官府和从业人员都祭祀马神,以祈望得到马神的保佑,所以早年间京城及京畿建有多座马神庙。

中轴线南段有“猪市口”“龙须沟”

由培英胡同向南走,就来到珠市口西大街。往东便是与前门大街交汇的十字路口。这里地处中轴线南段,天坛西北侧。

据《城南史话》记载:“珠市口原称猪市口,在前门外。‘猪市’之名见明代《京师五城坊巷胡同集》:‘猪市,为交易生猪、猪秧儿(仔猪)之所。’市当始于其地尚未划入外城之先,至迟废于明末。至于市之具体坐落,今已不详。后为雅化,而易猪为珠,实则其地从无珠宝贸易。”由此可知,“珠市口”是由“猪市口”谐音而得。

旧时,这里是北京外城最热闹的地段,皇帝每次出巡或去天坛、先农坛祭祀时要从这里经过,但猪市上臭气熏天,所以明末清初将猪市移到东四的猪市(今东四西大街)。猪市移走后,人们觉得“猪市口”之名不雅,故谐音为“珠市口”。清乾隆年间此地称“小市街”“三里河街”,宣统年间自西向东分称“东珠市口”“三里河”“平乐园”“东柳树井”,至清末《京城坊巷志稿》中始见“东珠市口大街”。因历史上这里从未有过珠宝市场,故有“珠市口无珠宝”之说。

从珠市口沿前门大街南行不远便是天桥,其桥下的河流为著名的龙须沟。据一位久居于此的老人介绍,最初的龙须沟,在前门大街东侧。而“龙须沟”之名最早见于《清北京城图》。原是一条水沟,北起正阳门大街迤东沟尾巴胡同、精忠庙街,中经金鱼池东流,沿着天坛北坛墙,过红桥,折向东南,经东四块玉的一片苇坑,入左安门内,西入龙潭湖,再出南城护城河。因为这条水沟窄长,最宽不足4米,窄处只有1米多,但是弯弯曲曲很长,所以人们称它龙须沟。

另据《北京水利史话》载:明永乐年间,在城外南部修建天坛、山川坛(先农坛)时,在其后面挖了一条排水沟,名郊坛后河。之后该河与自正阳门东护城河向南而流的龙须沟在金鱼池附近汇合,故郊坛后河清代亦称龙须沟。至晚清光绪年间还是一条水清流畅的河道。民国时期已经变成了一条污水河,特别是夏季每当大雨之后,污水经常漫出沟外,淹没附近贫苦居民的低矮棚房和土屋,甚至有小孩子跌入沟内丧命。20世纪50年代初,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和环境卫生,北京市政府对龙须沟一带进行大规模的整治,改明沟为地下水道,在其上面修成的道路称“龙须沟路”。老舍先生的话剧《龙须沟》就是根据治理龙须沟的史实编写的,后来改编成同名电影,由此使城南名不见经传的龙须沟,为人所熟知。而今在天坛北路金鱼池路口竖立着一块老舍先生的浮雕像,下面刻着“龙须沟”三个大字。

被雅化的多个中轴线生肖地名

除了上述已寻访的中轴线生肖地名之外,还有多个生肖地名因被雅化而鲜为人知。

鼓楼东南侧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小胡同,名辛安里,旧称马圈,因曾设有饲养马匹的马圈得名。故宫东面不远有个梅竹胡同,旧称母猪胡同。西长安街南侧有条小胡同,称南文昌胡同,旧称马神庙,因胡同中建有一座马神庙得名,其旧址尚存。前门大街东侧有兴隆街,明代称羊房草厂,是为朝廷养羊和堆放草料之地。清代草厂废弃,因这里有座兴隆寺,故改名为兴隆街,今尚有多条称草厂的小胡同。往南不远有个西草市东街,附近曾有条小胡同,称狗尾巴胡同,后并入该街。

大保吉巷位于珠市口西大街南侧,旧称宝鸡巷。明初因朝廷大量移民,各地商贾云集北京,有来自陕西宝鸡(古称陈仓)移民在今珠市口西大街南侧聚集,主要从事药材、皮货等生意,形成街巷后称“宝鸡巷”。清代有大(小)保吉巷、大(小)包家巷之称,民国以后称大保吉巷。

此外,地安门西大街南侧有虎城,即明武宗驯养虎豹之处。筑有堤形坝墙,坝墙上辟有横向拱形涵洞,俗称老虎洞。明代孙国敉《燕都游览志》称:“虎城在太液池西北隅,睥睨其上,而阱其下。阱南为铁门关而窦其南为小阱,小阱内有铁栅栏如笼,以槛虎者。”明末废弃,形成街巷称虎城胡同,20世纪50年代初尚存。景山东面也有个马神庙,其南侧有个老虎胡同,而其南侧不远,即故宫东北面有个御马圈,而今均已消失。

供图/户力平

相关阅读
专栏|南、北长街的胡同 彰显皇家韵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专栏|南、北长街的胡同 彰显皇家韵味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08
专栏|中秋之际走访中轴线上的“月亮胡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专栏|中秋之际走访中轴线上的“月亮胡同”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0
寻访|寻访中轴线上的钟鼓楼 聆听“古城之心”的脉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0
寻访|寻访中轴线上的钟鼓楼 聆听“古城之心”的脉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19
新知|穿越文化新时空 打卡“中轴线”上的名人故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寻访|穿越文化新时空 打卡“中轴线”上的名人故居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3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