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中国经济光明前景必会让唱衰者失望
光明日报 2024-01-28 10:15

一段时间以来,国际上一些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甚嚣尘上,试图按下中国经济发展的停止键。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到底怎么样?事实胜于雄辩——在后疫情时代国际形势复杂严峻、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强、增长动能不足、主要经济体复苏乏力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仍能取得5%以上的预期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上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开辟了经济发展新赛道,取得不俗的成绩,展现出独有的发展韧性、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

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将超过30%

当前,全球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总体呈下降趋势。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货物进出口实现正增长,跨境电子商务、海外仓等外贸新业态发展势头良好;以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在2023年首次突破万亿元人民币大关;服务贸易持续增长,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表现亮眼,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4年居世界第一。2023年1至11月,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8145.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4%,其中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2011.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6.8%。绿色产业、新能源以及数字新兴领域成为投资合作的拓展重点,为东道国乃至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重要贡献。

跨国公司纷纷用脚对中国经济投票。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再创新高,吸收外资仍处历史高位,更多优质外资投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呈现高端化趋势。空客、沃尔玛、大众、欧莱雅等知名跨国企业纷纷增资中国,来自英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投资增长迅速。

2023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增多,恢复向好的趋势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大多数经济数据出现逐月上涨态势,国内生产总值、外贸、外资、对外投资大国地位稳固,中国仍是全球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迈向经济强国趋势凸显。

随着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中国对中亚、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进出口有望延续较快增长,对2023年全年外贸的支撑作用增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金融论坛的报告,2023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将超过30%,是名副其实的负责任大国。

全球难得的经济持续向好基本面、优势基础和可持续政策

后疫情时代的疤痕效应、新旧动能转化带来的“阵痛”、外部市场萎缩以及国际竞争博弈加剧等因素的叠加,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前我国经济。但从中长期看,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国经济发展的优势基础没有变,党和政府推动经济发展政策的可持续性没有变。

瑞士银行认为,中国正从投资驱动型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的高质量增长模式,中期经济平均增长率将超过4%,绿色经济、消费和高科技将成为新的增长驱动力。贸发会议全球化司经济学家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中长期向好的动能依然强劲。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更稳定阶段。

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从“要素低成本驱动型”向“规模市场驱动型”和“制度创新驱动型”转变,结构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多年经济发展带来国民财富持续增长,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中等收入人群已超过4亿,且数量仍在不断增长,带动了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升级,形成超大规模的市场效应,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巨大动力。

同时,我国以自由贸易试验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等系列先行先试区建设,对接国际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进行制度创新改革试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持新一轮改革开放政策的连续性,从而更好地整合了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

我国仍然是世界上产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覆盖了目前联合国对现代工业体系的所有分类,比美国还要完备;产能规模效应不断扩大、产业配套齐全,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科技应用场景广阔,对比发达国家具有成本优势,也形成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效率优势,获得国际跨国公司的青睐,因而能够有效对冲美西方不断推动的对华“脱钩断链”、部分新兴发展中国家的竞争性替代,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雄厚产业支撑。

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现代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供应链管理、工业设计和创意、信息技术咨询、现代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紧密融合,极大提升了制造业供给质量,带动制造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升级。

我国的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高铁、特高压、量子通信、新能源汽车、太阳能发电、核电、5G等技术世界领先,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促进了我国数字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引擎。目前数字经济发展规模在全球仅次于美国,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拓展深化,数字贸易和数字投资方兴未艾,数字应用场景和发展前景广阔,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蓬勃动能。瑞士银行预计,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有望在2027年达到15.7万亿美元,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达到60%。

保持定力消弭国际上唱衰杂音

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稳定预期是关键。当前国际上唱衰中国经济的杂音,实际上就是扰乱预期,误导市场主体做出非理性行为。因此,我们需要保持定力,通过各项政策稳住预期,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保持经济政策的协调性和稳定性,形成经济增长的政策合力效应,促进市场主体对于经济现状与未来有着全面理性的把握。

提振消费者信心,调节收入分配结构,多元化开拓就业渠道,切实增加人民收入,让人们有着充足的财富获得感和增长预期,从而夯实消费增长和内需扩大的基础。同时,财政、金融和产业政策应向鼓励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康养消费、文体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倾斜,提升需求结构。

继续推进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坚定不移深化放管服改革,对接国际先进水平提升制度创新水平,不断扩大外资准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对企业扩大投资给予必要的财政金融支持,提高政府部门对企业的服务能力,着力解决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振国内外企业对中国市场投资信心,扩大投资需求。

加强舆论引导,有针对性地主动引导市场主体理性认识中国经济基本面和发展韧性,准确把握宏观政策取向,增强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性预期,弱化各种唱衰中国经济论调对市场主体信心和预期带来的干扰,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文/蓝庆新(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中国经济的底蕴与气度
光明日报 2024-04-06
唱衰论调改变不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大势
人民日报 2024-04-02
我们为什么要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经济日报 2024-03-10
经济热点问答|对中国经济“唱衰论”如何被反复证伪
新华社 2024-02-21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更光明
人民日报 2024-01-19
增速5.2%是中国经济光明论最新注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18
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续赢得国际社会信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01
国际机构缘何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1-17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