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高校有序开放,更符合“大学之道”
中国青年报 2024-01-27 11:15

近期,有关“大学校园要不要开放”的话题,引起诸多讨论。如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都已表示:校园恢复向公众开放,校外人士在登记身份之后,就可以进校参观。

不少人也注意到,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召开期间,北京市政协委员、民建北京市委民营企业委副主任刘郁对外呼吁:“高校不应该成为一个封闭空间,它具备的公共资源属性和社会服务职责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应优化校园管理,推动校园有序开放。”如其所言,“有序开放”确实是当前大学开放的关键所在。绝大多数人都认为高校应该对外开放,但具体如何开放,虽有争议,但笔者认为,循序渐进、逐步开放是必要的举措。

大学开放的难点之一,就在于一些高校管理者担心,涌入校园的校外人士,会对校内正常的教学工作造成干扰,甚至增加了安全隐患。其实,如果高校管理者了解期待大学开放的人们的真实想法,就会意识到校园开放绝不仅是大学内部的事情,而是一个关乎民众诉求的公共议题。

每逢节假日,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校门外,都会有大量游客聚集,不少旅游团都会安排参观名校的项目,甚至有专门的“研学团”来名校“打卡”。可以说,这一群体对于大学校园开放,有非常急迫的需求。那些希望利用高校内部学习资源的校外学生,比如“旁听族”“考研族”“考公族”等,也希望开放的大学为他们提供学习交流便利。此外,想使用高校操场等设施的校外人士,也希望高校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能。

从这个意义上讲,有序开放大学校园,更符合“大学之道”。一所大学不仅要满足师生的教学和学习需要,也要考虑公众利益。中国的公立大学特别是名牌大学,往往都承载着社会各界的期待,民众既渴望从中获取必要的文化和教育资源,又希望大学能够更好地扮演服务社会的角色,为城市文化与现代文明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此前,教育部就曾对外表示:“大学校园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更好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可以说,大学校园不能隔绝于社会之外,在校师生需要与外界保持及时、有效的沟通,外界也需要与大学共享资源,实现双方利益的互惠共赢。通过有序开放,各大高校也能对外传播自身的形象,有利于提高声誉,这对高校的招生和长远发展,显然也大有裨益。

当然,在校园开放的具体措施上,还有不少细节上的问题值得探讨。首先,大学开放力度可以再大一些,但必须要保证在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会受到外界过度干扰。毕竟,让在校生得到必要的安全保障,拥有良好的求学体验,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再者,一些常有外来游客“打卡”的高校,如早就被很多旅游团视为“必去景点”的北大、清华、武大、厦大等高校,可以设置参观导引路线,并派专人引导游客参观。如此一来,既满足了游客的切实需求,增强了旅游体验,更好地传播了大学文化,也能保证外来游客不影响在校师生的正常活动。

不可忽视的是,高校管理者要从内心深处认同大学校园开放的文化传统。从历史上看,各大高校的开放力度,其实是越来越大,很多名校都有悠久的对外开放与校园文化共享的传统。试想,如果北大始终紧闭校门,又怎么会让那么多人拍下“一塔湖图”的美丽风景?又怎能让未名湖、博雅塔等校内建筑成为国人熟知的高等教育文化元素?很多名校的历史、风光与文化,就是通过不断深入的开放,获得社会各界的了解与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高校形象得以传播,外界也能在大学文化的熏陶下,在提升自我的同时,进一步支持中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对此,一方面抓好对外开放工作,一方面做好校内管理工作,兼顾二者的平衡,是大学管理者需要审慎思考和认真探索的事情。要知道,大学校园开放,不仅是一个民众关注和探讨的公共议题,也与高校的长远发展与品牌构建息息相关。

越是名牌高校,越应该在这一过程中扮演改革者的角色,率先走出更符合各界需求的开放之路,给其他高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毕竟,能够切实做好校园开放工作,让“大学之道”得到更多彰显,也是高校发展水平的体现。

文/黄帅

图源/视觉中国

编辑/姬源

相关阅读
武大参观无需预约,校园开放有哪些作业可抄?
新京报客户端 2024-09-25
接住“春日流量”,大学开放如何输出文化之美
文汇报 2024-04-04
工人日报关注大学校园开放:在多方诉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
工人日报 2024-03-23
有序开放才能让公众更好感受“大学之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非常视点 | 有序开放才能让公众更好感受“大学之大”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3-21
教育部:大学校园更好向社会公众开放具有积极意义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1-04
观点 | 北大清华“畅行互通”机制可以大力推广
北京青年报 2024-01-02
更多大学可探索“畅行互通”机制,提高社会开放程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01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