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两会直播间 |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北京演艺之都建设已形成集群化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07:26

微信图片_20240125070309.jpg

1月22日,市人大代表、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做客北京青年报两会直播间畅谈北京“演艺之都”建设。他认为,历经一年实践,北京“演艺之都”建设已形成演艺集群化效果。接下来,北京应以全球化的视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演艺之都”辨识度。构建国内与国际、北京与全国其他区域、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四个循环”,凝心聚力,合作共赢,让“演艺之都”建设更上一层楼。

去年全市营业性演出票房超23亿元

在北京青年报两会直播间,巴图代表带来一份《关于从“一个辨识度”“四个循环”“一个扩大”维度培育新质生产力、提质“演艺之都”政策环境的建议》,建议涵盖了对当前北京打造“演艺之都”的现状分析以及建议。

巴图认为,2023年,北京首次将“着力打造‘演艺之都’”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市建设“演艺之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3年—2025年)》及时发布,为“演艺之都”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描绘了广阔蓝图。经过一年的实践,演艺之都建设已经初见成效。

“2023年,全年营业性演出达4.9万场,票房收入超23亿元,比2019年场次翻倍。可以说,在三年疫情的背景下,北京演艺市场呈现人声鼎沸、供需两旺的局面,非常不容易。”巴图说,经过实践,首都演艺资源按照阶段性的发展目标,按照首都文化中心的功能定位,形成了一个演艺集群化的效果。

如何达成这样的效果?巴图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北京自觉地将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演艺之都”建设、“大戏看北京”有逻辑地联系在一起,制定一种体系。以全国文化中心作为城市功能定位,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历史性地提出了“演艺之都”建设的历史命题和任务,同时,以“大戏看北京”为抓手进行实践。经过一年实践,北京“演艺之都”成为中国特殊的、具有引领性的文化建设高地。

合力构建“四个循环”推出更多精品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巴图引用《考工记》中的经典语句,以“合”为关键词,提出北京应该构建“四个循环”,合力而为,助力北京“演艺之都”建设。

“第一个循环是国内、国际的双循环,应该依托我国大规模的人才优势和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艺术资源要素,推动更多精品力作和高层次人才‘走出去、请进来’。”巴图说。近年来,北京在“走出去、请进来”方面已经有很多有益的尝试,以北京舞蹈学院为例,学院引进欧洲芭蕾“世纪舞者”的弗拉基米尔马拉霍夫(Vladimir Malakhov)担任北京舞蹈学院教授一职,今年,他还将在国家大剧院呈现一场精彩演出,“这将是全球关注的”。 此外,他认为,北京还应该继续推动更多国际性艺术总部、艺术节、艺术赛事、演艺论坛等落户北京,推动更多优秀演艺机构、院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北京文化魅力。

第二个循环是北京与全国其他区域的循环,依托首都高校、院团的绝对优势,将首都剧院专业化的管理经验、优秀的表演艺术家、高水平艺术演出带到全国各地。同样,北京吸引了全国最优秀的人才和最优秀的艺术作品到“演艺之都”平台上进行呈现。比如,舞蹈界影响最大的、国内规格最高的青少年舞蹈大赛“桃李杯”舞蹈比赛去年在京举行,北京舞蹈学院也争取到了该赛事的永久举办权。去年,这项赛事吸引了全国209个艺术院校、1.5万个每个院校最优秀的舞者,为展演活动呈现了2000多个原创舞蹈作品,在全国范围内反响热烈。

第三个循环是院校与院校之间的循环,依托北京全国顶尖艺术院校云集的特殊优势,实现艺术优质资源集聚首都并由首都辐射全国。以舞蹈为例,依托北京舞蹈学院成立的中国舞蹈教育联盟,吸引更多具有院校品质、创新创造力和青春风格的作品到首都的舞台进行展示,积极推动北京成为优秀作品的“首演首秀”舞台。

第四个循环是推进院校与行业之间的循环,“之前我们习惯一个院团、一个院校独立出现,但近些年来,在实践中,学校和院团之间‘物理的墙’已经在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乃至艺术创作的过程中被打破了。院团和院线、院团和剧院的‘这堵墙’也早就被打破了。”巴图说,院校和院团之间“双向奔赴”已经成为现实。比如,顶尖院团成熟的艺术家到了一定年龄不再适合表演,院校会在编制内吸引他们入职院校。同样,优秀的院校毕业生也会被输送到顶级院团。

扩大优质演艺资源供给

2023北京舞蹈学院展演季“北舞大戏展演系列”作品,“为人民而舞”——《舞动经典》近期在北京天桥剧场开演,在观众中掀起热潮。从1月12日到2月3日,“2024国家大剧院新春祝福之龙腾虎跃”系列演出闪亮登场,11场精彩纷呈的“新春祝福”主题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轮番上演……各个区和各类组织单位也均将精心策划,为即将到来的龙年春节提供丰富的文化供给。

在新时代背景下,巴图认为艺术应该充分拥抱科技、拥抱未来,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提供更多的优质演艺资源供给。“比如大家关注的破圈儿率先在舞蹈艺术中出现,正是科学与艺术在山路上‘分手’,又在山顶汇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给艺术带来很多启发,也为生产优质作品带来了更多可能性。”巴图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刘洋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崔峻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博物馆开馆,系全市首家讲述中国舞蹈历史的博物馆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0-27
“2024北京舞蹈学院展演季”在京启幕 超百场精彩演出即将上演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5
38个国家的70家舞蹈教育机构加入 北京舞蹈学院世界舞蹈教育联盟正式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2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专场演出在京首演 众星云集“舞向巅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0
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在京召开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20
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校庆 发布70部系列丛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6
2024北京国际演艺博览会开幕 展示演艺之都新图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8-21
北京舞蹈学院,顶尖艺术院校何以搅动市场一池春水?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07-2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