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让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京华大地生根开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5 07:00
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方立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就是看到了当前公众创新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社会上对创新的鼓励尚显不足,宽容创新失败的气氛仍不浓厚的现实问题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不仅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卸下包袱、敢试敢错、轻装上阵,也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更深刻地认识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时刻对齐科技创新前沿,建设一个与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同步、同频的创新生态” “坚持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1月24日,参加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代表审议《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草案)》。代表们认为,该条例作为本市以法治力量助力“五子”联动的关键地方立法,不仅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全链条科技创新创造条件,更彰显出北京以创新创业文化为科技发展提供长久支撑的远见卓识。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环境日新月异的当下,科技创新已然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迈向繁荣发展的重要推手。北京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城市,创新发展是唯一出路。率先构建新发展格局,需加强“五子”联动,关键要落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这个“第一子”,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契机,积极探索首都高质量发展有效路径。

凭借北京深厚的科研基础、海量的科技创新产业、精准的城市战略定位以及国内国际交往优势,向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目标稳步迈进,既需要充分发挥在京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科技创新人员等各类创新主体的作用,保障各类主体平等获取创新资源、公平参与市场竞争、自主开展创新活动,也需要支持创新主体在经费使用、岗位设置、绩效考核、薪酬分配等方面扩大科研相关自主权,更需要坚持敢为人先、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如果说,前两者是着眼于提供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硬”支撑,那么,打造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就是打造鼓励创新的“软”环境。没有打通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制度性“硬”支撑,推进传统领域“迭代”、新兴业态“抢滩”、未来产业“占先”的科技创新就缺少了成长的土壤,而缺少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软”环境,一座城市人们的创造创新热情就不会被充分激发出来。

北京要实现到2035年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创新力、竞争力、辐射力全球领先,建成全球人才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切实支撑好科技强国建设,更好向世界展示科技创新“中国贡献”的目标,需要在核心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和引领性原创发现,为有效解决重点领域关键“卡脖子”技术的突破提供源头支撑,需要加速培育高成长、高潜力的未来产业。而这一切,都需要在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的同时,充分认识创新链条起始端存在的各种不确定性,形成一个宽容失败、宽容“坐冷板凳”的创新创业文化。

有资料显示,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不到10%。在芯片、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物联网、生物医药等高技术、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失败的研发项目更是司空见惯。有位英国物理学家感慨:“我坚持奋斗55年,致力于科学研究,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最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正是一次次的失败,让更多“0”到“1”的突破得以实现。科技创新过程中,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宽容失败。

北京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地方立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就是看到了当前公众创新的意识还不是很强,社会上对创新的鼓励尚显不足,宽容创新失败的气氛仍不浓厚的现实问题所做出的制度性安排。这不仅有助于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科学、求真务实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卸下包袱、敢试敢错、轻装上阵,也有助于引导社会资本更深刻地认识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提升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

北京这座城市自古就有开放包容的气质,而今又致力于打造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构建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是对古都开放包容气质的丰富,是对创新引领发展的支撑。随着条例的落地实施,来自全球的优秀科研人员、企业家、投资者都能在这里找到更大发展空间,科技创新将成为北京高质量发展的厚重底色。

文/北京青年报评论员  栗玉晨

编辑/王涵

相关阅读
让更多“创新种子”长成“参天大树”
人民日报 2024-10-19
为青年创新创业搭建更广阔舞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0-18
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京华大地绚丽绽放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28
创新文化服务消费场景
经济日报 2024-08-15
为青年建功立业创造更多更好条件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7-12
畅通良性循环,完善人才机制
光明日报 2024-06-28
做创新的引领者、推动者
人民日报 2024-01-08
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12-20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