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写作|韩翠苗:​​​​​​​​​​​​​腊月往事
汪迷部落 2024-01-23 21:00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不经意间又至年底了,父母亲已开始盘算,如何改善家里的生活,如何置办一些必要的年货,如何给孩子们添置新年的衣物,如何把那头年猪卖了春节后给孩子们交学费……所有的细节一并罗列后,便有条不紊地安排了。

刚进腊月时,天空一直都是灰蒙蒙的,像块旧抹布般没一点清新感。过了几天,天突然放晴,大片大片的阳光栖落于院子的每个角落里,这样的好天气绝对不容错过,父母亲商量着趁好天气赶紧把腊面打好晒干。母亲立即在傍晚时分就忙着淘洗糯米了,她把淘洗好的糯米放进盛满清水的木澡盆里浸泡。次日清晨,吸足水分的米粒,身子早已“发福”,待沥干水分后,父亲顾不得吃早饭便载去加工。很快,父亲用他那“飞鸽”自行车驮着一袋糯米面回来了,稍带湿漉且有米香的白面便晒在太阳底下,那如雪的白面顿时激起了我们玩耍的童心,母亲生怕我们弄脏面,屡次大声嗔怪喝斥,我们则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腊面打好,父亲请来了蒸方糕的师傅,准备蒸一些方糕以备年前与年后家人的食用。洗净那些家什后,但见那师傅在各个模子里放入少许的面粉,然后添些芝麻馅,那芝麻都是母亲自种的,炒熟后用碾子碾碎,再加白糖相拌,闻之特香。少时的我总抗拒不了芝麻香味的诱惑,趁着父母亲不备,偷尝几勺芝麻馅入口,怎奈当时没甚文笔,描绘不了那时的感受,只有食后小儿无赖的幸福。最后师傅又加些糯米粉覆盖于馅儿之上,刮平,放入蒸笼内,把蒸笼一层层摞好后即可开蒸,灶膛内的火烧得极旺,伴随着干柴的“啪啪”声,锅内的水使劲地翻滚着,蒸笼上业已氤氲着暖人的热气,方糕的米香味在小小的灶间弥漫开来。方糕终于出笼了,糕呈白色,粉质柔软,馅心饱满,一口下去,唇齿留香。那方糕不仅是种吃物,也是故乡风俗的一种传承,更是一种绵长的乡愁味道。每年的此时,大街上那轻柔悠长的年糕叫卖声总能勾起我心底的思绪及对过往生活的回忆,总想尝尝当初那方糕的味道,如今的老家再也寻不着蒸糕人的身影了,若想吃,只有循着街头的叫卖声买上一两袋回来,以满足味蕾的需要。

腊面多,吃法也多。父亲计划包一些汤圆,并立即付诸于行动。父亲用宽大的手掌在瓦盆里搓揉着一个硕大的面团,腾腾热气中让人不觉心生暖意,父亲掐了个面团,搓圆再压成饺子皮模样儿,置于掌心,加一勺母亲早已备好的芝麻馅于面皮上,只见父亲先捏口,再搓圆,手势是那样娴熟,顷刻间,一只温润如玉的汤圆便在手中完成了。为了安抚我们肚子里蠢蠢欲动的馋虫,父亲看着他身侧垂涎的我们,便让母亲先去下几个汤圆让我们解馋儿,母亲当即应允,便在灶间忙碌开来。水烧至沸点,下入刚包好的汤圆,一会功夫,揭开锅盖,只见那圆溜雪白的汤圆在热水锅内翻滚沉浮着,犹如一个个精灵般在追逐嬉戏。终于装碗上桌了,对吃物向往已久的我们早就按捺不住那颗激动的心儿,狠狠咬上一口,一股芝麻香味扑鼻而来,又甜又香的汤圆顿让我们觉得这是天底下最好的吃物了,吃罢碗里所有,肚子已发出了欢乐的呼喊声,但仍意犹未尽。父母亲看着我们如此的吃相,很是满足。此时的我想起林清玄先生所写的散文《一碗入心》来,文中尽见他对母亲所包的汤圆多么的情有独钟,也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家人的灵魂是深受母养的,就像那汤圆一样,让人体会到了浓厚的亲情与幸福”。长大后的我渐渐从每颗汤圆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与父母亲的不易以及他们辛劳的付出,那甜糯的汤圆承载着父母亲对我们深沉无私的爱啊。而今,我也想在逢年过节时包上一些甜津津象征幸福的汤圆,期待它们给家人带来一份温暖与感动。此时的年味也就在汤圆的香甜气息中悄然而至,家家户户都在为春节准备着,接下来还要炸糯米果子、杀年猪、去豆腐坊磨豆腐、请有学问的老先生写对联等多桩事情,整个腊月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啊!

这是一段过往,也是昔日农家生活的真实写照。于时下这是最普通的食物,但对于彼时的我们,却是最好的美味所在。袅袅炊烟中,时光清浅,岁月安然,所有的过往温暖着我们整个的童年,直至今日,终不能忘怀。这是平淡而真切的生活,是往时生活的节点,人间最美的烟火气息,莫过于如此吧!

编辑/王静

相关阅读
纪念|黄永玉新作展今日开展 女儿黄黑妮撰文回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纪念|黄永玉新作展今日开展 女儿黄黑妮撰文回忆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5
随笔|耿清瑞:久远的故乡
作家联盟 2024-03-22
别史|忆大伯黄永玉:故乡的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2
别史|忆大伯黄永玉:故乡的梦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2
艺术|入木:黄永玉版画艺术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6-18
64岁大伯制止男子砍人奋勇夺刀:事后想起来有些后怕 但回到当时还会这么做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21
文学|《山河故人》风吹散了记忆,但吹不散对故乡的念与爱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3-03-12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