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两会聚焦 | 昌平新发展如何实现先立后破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1 07:12

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效果图

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推动经济工作必须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要求,围绕“稳”与“进”、“立”与“破”的辩证关系,中央给出了明确的顶层设计。

而作为北京重要的平原新城,过去一年,昌平也围绕“立”与“破”,以项目制“立”落实、以牵引性强的工作抓手“立”高质量发展,用创新发展空间“破”城市功能定位难题,用加大改革力度“破”发展动力的难题,先立后破,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

以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立”落实、抓推进

抓落实不讲项目容易空谈,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才是抓落实的基础。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从“不折不扣”“雷厉风行”“求真务实”“敢作善为”,到“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利用一切有利条件,看准了就抓紧干,能多干就多干一些”,都释放出抓落实、重实干的强烈信号。在昌平,以项目制“立”落实成为全区工作的“牛鼻子”,将落实中央和北京政策的决心落在一个个具体项目的实干中,这正是昌平区实现全区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2022年以来,昌平区制定实施了医药健康倍增、先进能源提质、先进制造跃升“三大产业行动计划”。围绕重点发力的主导产业,昌平区聚力谋项目、强产业,签约了复星医药、中软国际等130个项目,紫光数字经济科技园等18个项目开工,小米智能工厂等13个项目投用,产业用地供应面积连续三年增长。

从进入昌平,小米智能工厂项目就开启了加速度,曾实现了“拿地即开工”的“奇迹”。如今,这一项目已经完成第一条生产线的安装调试,计划2024年底前所有产线投产。投产后,小米智能工厂将成为一家高度智能化的“黑灯工厂”——投产后绝大部分工作将由智能机器人自主完成,实现24小时不停运转,日均生产智能手机达3万部,年产值600亿元。

产业项目要推进,配套设施也要跟上。为了保障小米智能工厂项目建设,昌平区加速突进项目范围内道路建设,项目范围内的7条支路推进作业,2024年7条支路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以保障智能手机工厂调试运行。此外,朱辛庄中路(七辛北街~七辛中街)也在2023年8月正式开工,道路建成后将为小米智能工厂二期项目等产业项目提供必要的市政基础设施条件,服务朱辛庄区域居民交通出行。

在真抓实干的落实推进中,小米智能工厂项目已完成首条产线的安装调试,即将投用。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计划到2024年底,所有产线均投产,全部达产后年产能预计可达1000万台智能手机。

作为昌平区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标志性项目之一,北京超极合生也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为了推动该项目尽快开业,在项目招商过程中,昌平区也给北京超极合生汇招商开通了绿色通道,在审批环节方面给予了很大的便利,让这座京北超大体量的商业融合体尽快与消费者见面。

一锤接着一锤敲,一项接着一项干。昌平区在项目中“立”落实、抓推进,树立勤奋务实、力争上游的工作导向,2023年32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部兑现,解决了一批历史遗留问题。重实干、办事实、出实绩,自2022年以来,昌平区先后开展“作风建设年”“能力提升年”,打造了“昌快干”主动治理品牌和“昌通办”营商环境品牌,一批“快干之星”和“通办榜样”也在实干中涌现出来。2024年,昌平区还将开展“实干争先年”,以实干之风推动昌平区高质量发展。

以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立”区域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经济工作千头万绪,需要从战略全局出发,抓主要矛盾。”抓好经济工作需要“点面结合”,统筹兼顾重点与全面,昌平区通过精心谋划一批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从“点”突破、以“点”带面,“立”住区域高质量发展。

牵引性、撬动性强的工作抓手需要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善于将强项做强、特色做特,打造品牌效应,形成示范引领。位于昌平区的中关村生命科学园是国内较早开展生命健康领域的园区之一,20余年来,昌平区通过搭平台出政策,以政策为撬动点,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在此聚集落地,成为国内生命科学领域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专业园区。

“我们要为企业家搭平台,这不光包括硬平台,也包括像生命科学国际论坛这样的软平台。”未来城管委会医药健康产业处处长靳浥说。如今在生命科学园,园区为入驻企业搭建了包括实验动物、AI药物研发等各类关键共性平台34家,其中,全国首家国际研究型医院正式落成,全市首个细胞与基因治疗领域CDMO平台、大分子生物药中试平台、器械CMO平台、首个数字医疗加速器建成投用,构建了孵化、研发、中试、转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持续打通从研发创新到产业落地的通道。

为了推动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昌平区不仅搭平台,更实实在在给政策。结合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特点,昌平区率先出台了全市首个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政策。立足产业发展趋势和昌平特色优势,聚焦生物技术、数字技术两大核心驱动力,主要围绕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项目引进落地、创新企业做强升级、产业生态优化提升等方面给予支持。

平台的搭建和政策的支持,让昌平区引来了300多名知名科学家和600余家医药健康企业。前不久,“生命谷”又迎来一件喜事,北京又一新兴产业——北京合成生物制造创新中心落位昌平未来科学城,将重点布局生物催化剂设计、生物制造原料开发、生物制造过程强化、生物制造产品工程等四大分中心,将围绕生物制造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开展全流程技术攻关,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为引领生物制造产业创新发展筑牢基础。

另一方面,牵引性强的工作抓手也表现为清晰的产业结构和明确发展方向,这让区域发展更为聚焦,以清晰的产业结构让地区高质量发展立稳行远。

教育、科技、人才资源富集,是昌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昌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础和“密码”。昌平区入驻了41所高校的本部或分校区,为了深化校城融合,昌平区在全市出台首个“科技副总”柔性引才工作实施意见,聚焦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等主导产业,从高校和科研机构选聘“科技副总”到企业工作,让更多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台走进车间,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筑起连心桥。

在科技创新助力下,昌平区全力建链、延链、强链、补链,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了3+2+1的现代化产业结构。其中“3”是做大做强医药健康、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三个千亿创新产业集群;“2”是培育科创金融、科技服务两个现代服务业;“1”是推进文旅农融合产业发展。现代化的产业结构也成为牵引着昌平区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抓手,让昌平更具聚集力、新动力、吸引力、承载力和文化力。

以创新发展空间“破”城市功能定位难题

当北京从大规模建设开发走向减量发展,昌平区又该如何在减量中实现突破,破解北京平原新城定位的难题?

创新是不二法门。昌平区从传统大拆大建模式的旧城改造迈入有机更新的时代,通过城市更新将存量空间转化利用,破解城市功能定位难题,成功推动了清华大学国重基地项目落地“南口三大厂”。

昌平区南口镇地处北京“一小时经济圈”西北枢纽点和高速公路产业带,地理位置优越,又是传统的工业重镇。在此背景下,昌平区与清华大学校地双方紧抓合作机遇,利用城市更新方式盘活南口“三大厂”工业遗存,统筹建设清华南口国重基地。

北青报记者从前不久召开的昌平区“两会”上获悉,目前,清华南口国重基地一期、二期、三期项目已于2023年全部开工建设,其中一二期将于2024年竣工。昌平区发改委党组成员、副主任杨文达告诉北青报记者,国重基地配套的科学家小镇、科学家公园也已同步启动建设。其中,科学家小镇秉承“健康生活、交流创新、功能联动,混合利用”的设计理念,布局“居、服、商、游”4大功能板块,为科学家和其团队提供多元化居住空间。而南口国重基地毗邻关沟,未来这里将打造科学家公园。杨文达说,科学家公园一期南口镇中心区重点区域景观提升项目已全面开工,总面积0.92平方公里,预计2024年建成,助力构建清华科学城科创绿廊。

“因为被一颗苹果砸中,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我们也希望在昌平多栽‘苹果树’,‘砸’中更多科学家,在昌平产出更多科研成果。”杨文达说。

产业是平原新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提高综合承载力,关键在产业。但在提高平原新城承载力的过程中,昌平区也遇到了亟待破解的难题,位于史各庄街道的“北四村”就曾是块难啃的硬骨头。

“北四村”是昌平区史各庄街道北部4个村的统称。这里曾经是“北漂一族”的聚集地,“握手楼”林立,流动人口聚集,最多时有近10万人,环境脏乱差、安全隐患大,是典型的城乡结合部地区。同时,这里又位于“生命谷”,是生命园三期的规划建设用地。

如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如何破解集体土地开发难题?成为摆在史各庄街道面前的两大难题。

史各庄街道集体经济工作专班在攻坚克难中寻突破、在探索创新中解难题,在全市首创“双统筹、双投入”集体用地开发模式。在优化空间重组、统筹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又保障农村实现城镇化后长期稳定收益,形成当下与长远、收益与供养的“双平衡”“双发展”局面,真正让土地资源“活”起来、集体经济“壮”起来。该项目从立项批复到破土动工仅用时12天,节约成本近11.5亿元。不仅解决了农民增收、安全隐患等问题,为昌平提升了城市功能品质,也为加快“四区”建设,助力全区迈向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生命谷聚集了我国首个生命科学国家实验室等顶级研发机构,入驻了我国首家新药成功出海的百济神州等600多家行业领军企业,涌现出细胞焦亡抗肿瘤免疫功能等一批世界级重大原创成果,是北京乃至全国医药健康产业的重要引擎。昔日的“北四村”正蝶变为医药健康产业的“核爆点”。

加大改革力度“破”发展动力难题

发展前进一步就需要改革前进一步,改革不断前进也能为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昌平自古就是北京北部商贸集散的重要通道,地区文化包容开放,也富有创新精神。进入新时代,昌平又被赋予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即“两区”建设主窗口的定位,为此,昌平区加快建设改革攻坚开放共赢试验区,以“两区”建设为牵引,加大改革力度,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激发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昌平区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不断优化政务服务,本着“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原则为企服务。2023年7月,全市首家开放式、商务化、综合型政务服务驿站——“昌生驿站”政务服务场景在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启动运营。驿站与区级政务服务大厅“同事同标”,可办理 137 项服务事项,通过送服务上门,实现“企业办事不出园区”,打通服务企业的“最后一公里”。

这些不断深化的改革破解了发展动力难题,昌平区涌现出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企业与个人,以头雁效应激发了经济发展活力。目前,昌平全区共有专精特新企业462家、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上市企业39家,全市共两个“灯塔工厂”都在昌平,而随着昌平区数字经济不断发展,昌平区“灯塔工厂”数量或再增加。刚刚过去的2023年,昌平区又创下了多个全市第一:建安投资增长20%以上,排名全市第一;新设市场主体3.5万户,排名全市第一;街区控规获批数量居全市第一,8个镇域规划实现全编全报;未来科学城、昌平新城等重点区域提速发展,供地面积排名全市第一……

昌平区强化基层治理改革,主动上前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群众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环境脏乱差、违建四处可见的脏乱差小区,到社区居民人人可遛弯的社区街心花园,通过基层改革治理,昌平区城南街道昌盛园创造了远近闻名的“昌盛模式”,入选中国改革2022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老旧小区改造,既是群众家门口的“关键小事”,也是基层治理的“民生大事”。2023年,昌平区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面积超90.8万平方米,政府街更新改造全面进场,昌盛园社区老旧小区改造和首开LONG街项目入选“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案例。这些改造提升实实在在提升了居民生活的品质,百姓的获得感强了,也就有接续奋斗的动力和愿望。

微信图片_20240121070750.png

《北京青年报》2024年1月21日相关报道版面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张月朦
编辑/谭卫平

相关阅读
布局三大赛道 昌平区签下12项医药健康产业大单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22
推动全球优秀创业者落地北京 HICOOL项目北京行昌平专场活动举办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11-16
围绕“两区”建设,昌平区1365个项目实现落地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12
昌平区将深化校城融合建设“两口一园” 清华国重基地今年年底将亮相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9-05
HICOOL 2024全球创业大赛生物技术和医药服务项目初赛在北京昌平启动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6-28
推进生命健康全球化 昌平区成立生命健康产业出海服务中心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5-11
两会直播间 | 市人大代表、昌平区委副书记、区长支现伟: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
北京青年报客户端 2024-01-23
北京昌平: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农民日报 2024-01-16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