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身穿白大褂的网络博主 到底是不是医生?专家呼吁平台严格把关
西安晚报 2024-01-09 09:31

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媒介,近年来发展迅速,而“医疗科普短视频”已成为短视频领域中的热门“赛道”,众多医院的“主治医师”“名医”“专家”涌入其中。“三分钟带你了解一个医学小知识”“如何预防各类疾病”……此类标题的医疗科普短视频在各大网络平台颇为常见。然而,近日记者调查时却发现,此类短视频一片火热的背后,一些视频在“流量至上”的驱使下开始“跑偏”,暗藏猫腻:点赞上万的短视频可能出自根本不懂医学的“专职写手”,身穿白大褂的博主中也混杂着部分身份难辨的所谓“医生”。

运营公司“专职写手”操作 “跨科室科普”成普遍现象

“晚上没事都会刷刷短视频,看到和自己有关的健康知识,或是有关养生、美容的科普短视频都会看一看,有些还会转发到家庭群里,让家人都学习一下。”市民陈女士是个“养生达人”,短视频兴起后,医疗科普短视频成为她学习养生知识的一个重要渠道。可这段时间陈女士发现,很多医生开始“跨科室科普”,男科医生讲美肤、心内科医生讲脱发、骨科医生讲妇科……一时间,网络平台上很多医生成了“全能”,这让陈女士一头雾水:“这些医疗科普的短视频到底能不能信啊?”而且陈女士还发现,在一些短视频平台上,超半数视频都在科普“防脱发必看”“祛痘秘笈”“如何变美”“怎么备孕”“正确洗脸方法”等贴近日常生活的内容,或涉及心脑血管疾病、医疗美容、食疗补身、两性话题等内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西安某三甲医院的一位医生也是短视频平台上有着十多万粉丝的博主。他告诉记者,网络平台上部分医生的医疗科普视频文案,是由运营公司里并不懂医学的“专职写手”进行操作的,出镜念稿子的医生就是被操纵的“流量道具”。受访医生说,曾经也有运营公司联系过他,希望可以合作。合作模式就是由运营公司来替他想选题、写脚本、剪视频、回复评论,他只需要在镜头前说话就行。这种合作模式下,制作视频的效率会得到提升,也省掉了很多后期成本。“但运营公司加入后,目的总会奔向“流量”、指向盈利,这与医疗科普的公益性质形成了难以调和的冲突。”该医生说,比如与脱发、医美等相关的短视频受人关注,点赞量轻松就能过万,这类话题就成了短视频账号的快速涨粉“法宝”。因此,就会有部分短视频账号为赚取“流量”,不顾出镜医生自身学科背景,盲目追逐热点话题,让医生“跨科室科普”,甚至配以猎奇的文案,这已经有悖于医疗科普的专业性与权威性。

记者在一短视频平台上搜索“脱发”,发现不仅有皮肤科医生在做脱发科普,还有疼痛科、耳鼻喉科、外科等全国各地认证为不同科室的医生发布过内容相似的短视频。显然,“跨科室科普”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受访医生说,他拒绝了运营公司的邀请,还是坚持自己做视频,内容自己构思,直接对着镜头录制,这样视频制作相对简单,也就不需要运营公司帮忙。受访医生认为,为了赚取“流量”,运营公司很可能走“擦边”路线,或危言耸听贩卖焦虑,或视频内容大量同质化,当大同小异的“台词”从不同的医生视频中批量输出,不仅起不到科普作用,反倒会给受众带来误导。

“近些年大家的健康意识提升了,但对不少疾病还属于一知半解,加上一些不科学的、以讹传讹的坊间传闻,给大家的误导很多。”受访医生表示,对于社会公众而言,医疗科普的价值不言而喻,但专业、优质的医疗科普才更具有意义。他希望更多的医生回归到公益科普,用自己擅长的专业知识真正帮助有需要的人。

视频里以医生形象出现的博主 不一定是真医生

家住碑林区的王大爷在短视频平台上关注了数位医生,每天都会观看医疗科普的内容。看到视频里穿着白大褂,讲着健康知识的人,王大爷都认为是医生,说的话也当成“医嘱”遵守。可这段时间,王大爷有些发愁:“这个专家一个说法,那个医生又一个说法,我都不知道该听谁的了。这些穿白大褂的到底是不是医生啊?”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骑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唐僧。穿白大褂的不一定是医生,也可能是厨师。”记者在某短视频平台搜索疾病名称,会出现全国各地的博主,纷纷科普病症特点、传授治疗方法。这些博主全都穿着白大褂,顶着“某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中华中医药学会的权威专家”“祖传几代人行医的老中医”等头衔,这些穿着白大褂的博主看起来都名头不小,但真实情况是这样吗?这些以医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前大谈特谈健康知识的博主到底是不是医生?

记者注意到,在医疗科普类的短视频中,大多数博主都有资质认证。一条“一条视频看懂血常规”的短视频收藏超48万,记者在主页看到,该视频博主被介绍为苏州某医院心血管内科主治医师,介绍下方还有一行小字:“该创作者已在平台上传医疗健康领域的资质证明。”记者采访我市某三甲医院医生了解到,平台用户昵称下方的小字是平台的认证信息,而医生认证十分严格,必须为“公立三甲医院全职医生”或者“非三甲公立医院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不仅如此,医生本人还需完成个人资料上传等操作。

不过记者发现,即便是认证医生,也可能有假。此前有媒体曝光,在某互联网平台上,认证为“××医生科普聊”的账号有24万多名“粉丝”,账号发布的530条内容赢得近21万个点赞。该账号认证信息为“赵某,内科副主任医师,天津某大学第二医院”,媒体联系该医院内科副主任医师赵某,却被告知“这个账号不是我的”。

同时,记者调查还发现,目前网络平台上也有不少“浑水摸鱼”的博主存在。这类博主的“造假”方式是将自己的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这样做的好处是无须审核,内容都会显示在个人主页上,而这部分内容博主自己就可以进行编辑设置。有的博主在视频简介中备注了“三甲(医院)医生”,却没有提供医师身份认证或医院名称等相关信息;还有的博主经常发布医疗科普内容,但在个人主页没有相关认证,只在简介中介绍自己从医多年,擅长调理某类疾病。在浏览这些医疗科普短视频时,记者发现这些博主大多穿着白大褂、以医生的形象出现在屏幕前,打着“专家”“医生”的名号来科普健康知识,讲解内容多为妇科、男科、不孕不育等。从视频下方的留言来看,这类博主一般不会公开回复粉丝提问,而是引导对方关注后私聊或者进入粉丝群。

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 需强化平台责任

与一般的短视频不同,医疗科普短视频内容比较专业,需要博主具备相应的学业经历和知识背景,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发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文化和旅游部曾联合发布《网络主播行为规范》,明确要求“对于需要较高专业水平(如医疗卫生、财经金融、法律、教育)的直播内容,主播应取得相应执业资质,并向直播平台进行执业资质报备,直播平台应对主播进行资质审核及备案”。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些平台并未严格履行审核资质。同时,一些博主将“三甲医院医生”“主治医生”“从医多年”等医学经历、医学资质写在“个人简介”一栏,从而绕过平台审核,让不明真相的受众受到误导。

记者采访我市多位热衷于在短视频中学习健康知识的市民,大家都表示,这样会让群众对医疗科普产生怀疑,尤其会使一些老年人成为主要的受害者。

“医疗科普短视频的兴起,背后折射出大家对健康的重视。这是人人渴望健康,庞大市场需求助推的结果,但对于观看者而言,不能全听全信。”位于我市碑林区的某三甲医院的一位主任医师认为,“医疗科普”应该只是告诉大家一些疾病的注意事项,在科普视频里不适合说诊疗方法,真正的诊疗还是应该到医疗机构进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晓勇认为,医疗科普事关人们生命健康,是科学严肃的事情,容不得弄虚作假。整治医疗科普短视频乱象,还需强化平台责任。有关部门应督促短视频平台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对发布者的专业资质进行严格把关,拒绝“浑水摸鱼”。同时,平台应该运用大数据,采取严格的审核方式,及时发现和叫停违规视频,将相关账号予以封禁,从而规范秩序。

对于运营公司“专职写手”操作的同质化视频,王晓勇认为平台方面要加强甄别审核,对内容一致的“念稿式”医学科普视频,应该在“流量”上予以限制。相关部门也应该规范医生与运营公司合作制作科普视频的模式,不能让医疗科普短视频成为“流量”的“俘虏”。当然,作为普通受众,也要多些理性,多长个心眼,即便遇到的是“真医生”分享的科普内容,也只能作为参考,求医问诊仍需去正规医疗机构。

文/马相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短视频里“白大褂”能信吗 记者调查:其中不仅有假医生,还有真医生为虚假宣传站台
解放日报 2024-10-17
1元买4000份科普文案,还能相信“白大褂”吗?
上海网络辟谣 2024-10-16
首批10只中证A500ETF全部结募 有望成中长期资金入市良好载体
证券日报 2024-09-25
变味的“网红医生”:“流量病”如何治理?
新华社 2024-09-25
新华视点丨变味的“网红医生”:“流量病”如何治理?
新华社 2024-09-24
“网红医生”擦边乱入本身也是一种病
光明网 2024-09-21
不作流量奴隶,网红医生才有未来
工人日报 2024-08-15
工人日报刊文:不做流量奴隶,网红医生才有未来
工人日报 2024-08-15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