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90后小伙潜心研究7年与同伴推出天蛾科图鉴
扬子晚报 2024-01-03 11:06

蛾子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昆虫,不过由于大部分长得不像蝴蝶那么漂亮,人们对它们的了解其实非常少。你知道吗?蛾类中有一种天蛾,传粉效率在昆虫世界中仅次于膜翅目(如蜂和蚂蚁)的类群。它们可以在夜间和高海拔授粉,可以说是隐形的“全能选手”,在生态环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常被误认为蜂鸟的长喙天蛾、会发声会偷吃蜂蜜的鬼脸天蛾……90后小伙蒋卓衡痴爱上了这些平凡但不普通的物种,研究天蛾科昆虫已有7年,近日和同伴合作推出《中国天蛾科图鉴》,收录了中国记录的天蛾科昆虫共4亚科71属277种,里面大量的图片美轮美奂。蒋卓衡说,希望以这本书为中国天蛾科研究作一点微小的贡献。

云南小伙从小喜欢蛾类 研究7年写出专著

近日,由90后小伙蒋卓衡和福州闽江学院地理与海洋学院副教授黄嘉龙合编的《中国天蛾科图鉴》出版发行,是首部收录了中国所有天蛾物种的图文出版物。该书包括天蛾科概况、分类研究历史概况、幼期形态特征、成虫形态特征、成虫的传粉与取食行为、成虫的天敌以及中国天蛾科所有物种的展示等内容。

蒋卓衡来自云南,从小就对蛾类感兴趣。高考的时候,因为种种原因,没有选择生物专业,但他放不下心中的爱好,后来决定回归本心,考研究生转到动物分类学,专注于鳞翅目昆虫研究,天蛾是他先出的成果。

鳞翅目是一个庞大的物种,全世界已知约20万种,中国已知约8000余种,包括蝴蝶和蛾类。蒋卓衡说,其实蝴蝶也是一种特殊的蛾,它们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含关系,蝴蝶是从蛾子之中衍生出的、进化程度相对高的一小类。如果把鳞翅目比作一棵树,蛾子就是唯一的主干,而蝴蝶是从主干侧生出的枝杈。

在鳞翅目昆虫里,天蛾具有独特的地位,“无论从演化还是外形来说都是挺独特的,它位于蚕蛾总科下面,有些类群可能比一些蝴蝶演化的时间还要早一点,总体来说很好认。”蒋卓衡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发现,国内外对天蛾的研究都很匮乏,查资料很困难,“我就想试试看,编写一本新书,大概从那个时候就开始规划,到西湖大学工作后继续进行研究,现在差不多7年了。”福建闽江学院的副教授黄嘉龙也做蛾类研究,而且来自中国台湾,两岸携手做这个研究,合作很愉快。

天蛾的世界:它们是授粉界“劳模” 还可以借助它们推导地质演化过程

蒋卓衡介绍说:“天蛾最早的英文名叫斯芬克斯,源自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之所以得这个名字,是因为它的体型非常奇特,科学家在18世纪刚给它命名的时候,觉得它就像斯芬克斯,就起了这个名字。至于中文为什么叫天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但我觉得这么叫还挺好的。”

天蛾触角发达,是一个很长的絮状,复眼很大,身体非常粗壮,从头到腹部呈锥筒形,“它们最典型的是前翅又长又宽,后翅像团扇的形状,明显比前翅要小一点,停歇的时候,翅膀向后掠,后翅叠在前翅下面,远远看上去像战斗机。”天蛾白天晚上都有活动,“而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跟植物有非常显著的协同演化,传粉效率在整个鳞翅目昆虫里排名第一,远超蝴蝶和其他蛾类,仅次于蜂、蚁之类的膜翅目昆虫。在很多地区,如果没有天蛾参与授粉,当地很多作物的生长就会遇到困难。” 蜂类传粉能力虽然很强,但在一些海拔非常高的地区很难生存,那里的植物传粉主要就靠天蛾和双翅目蝇类,所以对生态环境非常重要。

蒋卓衡介绍,天蛾一般是一年一代或者两代,大部分成虫寿命只有一两个星期到一个多月,北方有些天蛾成虫会越冬,就像冬眠一样,生命稍微长一点。有些天蛾分布非常广,像鬼脸天蛾和白薯天蛾,因为它们的幼虫吃的植物种类很多,可以接受几十种植物。但有的天蛾只吃特定的植物,或者有海拔限制,只分布在很小的地区,应变能力比较脆弱。他说:“如果把它栖息所依赖的某种植物铲掉,它在那里无法生存,可能今年在某个山头有,明年去就不一定再发现,这种情况已经见过很多次了。”有些天蛾对于推导地质演化过程有帮助,它们生活的区域在冰川时期可能是一个避难所,冰川消融地势隆起以后,这些天蛾无法再出去,被困在那里独立演化。

“网红”长喙天蛾常被误认为是蜂鸟 有些人爱吃的豆丹也属于天蛾

有一种天蛾可以说是蛾子中的“网红”,它们的体型比较小,而且翅膀是透明的,飞行速度又快,去访花的时候伸出的口器很长,看着像鸟的嘴。它们飞行时很像蜂鸟,很多不了解它的人会惊叹“中国居然有蜂鸟!”经常还能上热搜,但停下来时就会显露蛾子的“真身”。这类天蛾包括黑边天蛾和长喙天蛾(见上图,南京农业大学周欣供图),如果注意观察,有时会发现它们身上沾满了花粉。其实蜂鸟分布在美洲,国内拍到所谓的蜂鸟,基本上都是白天活动的天蛾。

蒋卓衡介绍,还有一种鬼脸天蛾,它们躯体肥大,胸部背面有鬼脸形斑纹,不但长相特别,而且十分狡猾,会模仿年轻蜂王的“嗓音”,发出一种特别急促的声音,不费吹灰之力,就潜入蜂房偷吃蜂蜜。

有些天蛾会杂交,扩散能力很强,对于研究物种的基因交流有一些帮助。有些天蛾在局部地区是农业害虫,发生量很大的时候对农业造成的损害可能比较大,但实际上跟地老虎之类的昆虫相比,危害并没有那么严重。还有些天蛾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典型的是豆天蛾。蒋卓衡说:“它的幼虫在山东和江苏北部是一种美食,叫做豆丹。”因为野生豆丹满足不了需求,现在人工养殖已经有了很大规模。

天蛾科图鉴走遍全国采集标本“这本书只是个开头”

因为蒋卓衡以前就一直在拍天蛾类的照片,并且收集相关标本,“真正着手编写的时候,我把书的框架构建起来,然后跟其编委小伙伴和出版社沟通,有很多关注昆虫的朋友都提供了资料,感觉整个过程都挺愉快的。”中国天蛾种类分布最多的无疑是云南,“在那里已经发现的天蛾超过全国的一半。我们在云南做了很多年调查,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每次去都有新的发现。”

这本书中的大部分标本是蒋卓衡和同伴们多年采集的,为了采集标本,国内大部分地方都去过了。但因为中国疆域很大,极少数边境地区的天蛾种类标本不好采集,还有不少类天蛾的幼虫生活史目前依然是谜团,因为成虫都很少。这些种类找不到标本,只能去找博物馆借。

全世界已发现的天蛾大概有1700种,目前中国记录的天蛾科昆虫共4亚科71属277种。这本书全部收录,并用简练的文字配上精美生态照片、标本照片。蒋卓衡说,这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做一个综述,除了介绍天蛾的分类学和标本展示,对天蛾的整个研究历史进行了介绍,包括传粉行为学和生态协同演化,是一本综合性的天蛾研究著作。在这7年时间里,他和同伴也发现了一些新记录的天蛾物种,还有一些关于天蛾的研究正在做,结果还没出来,来不及放进书里,以后如果再版会收入。“反正这本书是个开头,目的是让大家都尽可能全面了解中国的天蛾。”

如今,各类短视频平台上有着不少蛾类爱好者,他们从青少年到老年人都有,大家通过网络分享交流蛾类知识,而这本书的出版对他们来说可以说是如获至宝。通过对这种神奇而美丽生物的喜爱,蒋卓衡也让更多人关注到生物多样性的重要。

文/宋世锋

编辑/倪家宁

相关阅读
2023年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工人先锋号拟表彰对象公示
工人日报 2023-04-14
最新评论